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歷史上冊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課標】2022年課程標準: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學習目標】1.知道西漢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2.掌握漢高祖及繼任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內容;3.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現;4.通過對“秦亡漢興”的學習,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教學重點: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難點:文景之治。1.立足史料實證,認識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實證)2、立足歷史解釋,理解“文景之治”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歷史解釋)3、立足唯物史觀,探究秦亡漢興的原因,認識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啟迪統治者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減輕人民的負擔。(唯物史觀、家國情懷)1.史料研讀法——收集漢初社會狀況的史料,分析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并歸納治國措施。2.表格對比學習法——用表格的形式對比學習漢高祖和漢文帝、漢景帝的統治措施,從而更好地理解休養生息政策的含義。西漢建立1.西漢的建立: 年, (即漢高祖)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社會狀況: 。(1)原因:由于 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 遭到嚴重破壞。(2)表現: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的田地荒蕪,人民得不到溫飽。恢復和發展 ,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修養生息政策目的: 和穩定社會局勢。措施:(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 們還鄉務農。(2)將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 ,以增加 。(3)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 。(4)相應地減免 和兵役。作用:使漢初的 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文景之治”時期: 和漢景帝時期。措施:(1)政治上:注重農業生產,提倡 ,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2)經濟上:進一步減輕 ,把田賦降到 。(3)刑法上:重視 ,廢除了嚴刑苛法,如 ,(4)政策上:提倡 ,反對奢侈浮華。表現: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 。材料 西漢初年,牲畜奇缺,連皇帝要配四匹一色的馬來拉車也辦不到,丞相和將軍只好坐牛車。探究 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為解決這一問題,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例1】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有( )①秦朝的殘暴統治 ②秦末的戰亂 ③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④輕遙薄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秦朝的殘暴統治、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而輕搖薄賦是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答案:A跟蹤訓練1.下列措施中為漢高祖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是( )A.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 B.重視“以德化民” C.提倡勤儉治國 D.下令“兵皆罷歸家”2.漢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是對以下哪條歷史經驗的總結?( )A.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B.實行“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權措施 D.鞏固封建統治秩序3.西漢統治者在充分認識到“先富民,再強國”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節儉 B.大興文治 C.休養生息 D.平抑物價材料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文景二帝采取“輕搖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隨著生產日漸恢復并且迅速發展,漢初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帝國時代君主集權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到來,這也為后來漢武帝北擊勾奴莫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探究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例2】“文景之治”是指(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B.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統治局面C.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安定局面D.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解析:該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某一歷史時期出現的重大歷史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題干中的“文景之治”是一歷史事件,選項給出四個解釋以供選擇。回歸教材內容分析可知,A項在時間指代上不明,C、D兩項分別從社會狀況和經濟方面說明,說法不夠全面,故不選。B項既指明了時間,又指明了概念的內涵,是唯一正確的說法,因此應選B項。答案:B跟蹤訓練4.下列不屬于“文景之治”內容的是( )A.定田賦為三十稅一 B.讓士兵還鄉務農 C.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 D.提倡以農為本5.“文景之治”包括的局面是( )①政治清明 ②經濟發展 ③人民生活安定 ④國力增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6.今天我們國家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西漢時期提出“以德化民”是在( )A.漢高祖時期 B.文帝和景帝時期 C.漢景帝時期 D.漢文帝時期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2)影響“休養生息”一詞出自唐代韓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描述,錯誤的是( )A.實行的原因是秦末農民戰爭動亂、楚漢之爭,生靈涂炭B.漢高祖實行的政策,在漢高祖死后廢止C.主要措施是獎勵農耕、減租減搖役等D.實行的結果是使漢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本題為逆向選擇題,考查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故選B項。B“秦亡漢興”的原因和啟示(1)原因:“秦亡漢興”的根源在于秦朝實行暴政,奴役百姓,而漢朝實行“仁政”,與民休息。具體表現如下:朝代 賦稅 徭役 刑罰秦朝 賦稅沉重,農民要將三分之二的收獲物上繳國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萬人 嚴刑峻法,死刑有10多種,有族株、連坐等西漢 減輕賦稅,漢文帝和漢景帝定田賦為三十稅一 漢高祖讓士兵還鄉務農,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相應地減免徭役和兵役;文景時期,進一步減輕徭役 漢文帝和漢景帝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2)啟示:秦始皇為修建驪山陵墓,征發大量民力,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文帝修建陵墓要求從簡,減輕遙役,使人民生活安定。這給我們的直接啟示是( )A.秦始皇生活過于奢華 B.秦朝國力遠勝于漢朝 C.儒家思想高于法家思想 D.成由勤儉,敗由奢秦朝短命,亡于暴政,秦始皇的奢侈浪費是暴政的一個表現。漢文帝奉行節儉治國,是休養生息政策的一個表現,是“文景之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綜合分析,材料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啟示是D項。A項只是對材料現象的一種敘述;B、C兩項說法不科學,也可排除。D1.“漢并天下”瓦當(見下圖)是為紀念西漢建立、統一天下而作。那么,西漢的建立時間及建立者分別是( )A.公元前202年 漢高祖B.公元202年 漢高祖C.公元前206年漢文帝D.公元206年 漢景帝2.西漢建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及其繼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屬于漢高祖時期的有( )①讓士兵還鄉務農 ②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 ③輕遙薄賦 ④廢除一些嚴刑苛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治霸陵(漢文帝陵寢)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該材料說明漢文帝( )A.注重農業生產 B.重視“以德化民” C.主張減輕賦稅 D.反對奢侈浮華4.西漢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稱“文景之治”。這一統治局面得以出現是因為漢文帝、漢景帝( )①減輕賦稅 ②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③重視“以德化民” ④廢除嚴刑苛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漢文帝令地方官吏務必促使人民回歸農業生產,各郡國要勸民進行農桑生產,對勸農成績差者給以處罰;借貸種子、口糧給貧民,對其中確有困難而不能按期償還的貧民,都赦免還貸,遇到了自然災害則開倉放糧以販濟災民。——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根據材料,概括漢文帝治國理政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文帝及其繼任者施行這些措施的結果。1.下列是四位同學排演的“文景之治”課堂劇中的場景。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A.農民張三因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獎勵 B.縣令王二因為關心農桑受到漢景帝提拔C.漢文帝的殯妃因為鋪張浪費受到訓斥 D.漢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宮修建宮殿2.《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高祖時期曾經大量減輕民眾的田稅,漢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稅。漢初統治者這樣做的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重視“以德化民” C.皇帝的勵精圖治 D.社會上人心思安3.有人做詩曰:“新朝建立憂患多,百姓疾苦誰人知。文景齊心來努力,百姓同聲謝皇恩。”下列不屬于漢初“文景齊心來努力”的是( )A.吸收秦亡教訓,減輕農民謠役、兵役和賦稅負擔 B.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C.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D.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4.從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景帝時“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余貨財”,是漢初幾代統治者堅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其中,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不包括( )A.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 B.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C.漢高祖讓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國 D.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材料二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漢文帝材料三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漢景帝材料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什么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實踐中,他們的哪些措施體現了這一思想?歷史上稱他們的統治是什么?(3)通過對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分析,我們應該吸取什么經驗教訓?(4)結合材料四,請你為當前的農村振興提一項建議。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級歷史上冊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課標】2022年課程標準: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學習目標】1.知道西漢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2.掌握漢高祖及繼任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內容;3.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現;4.通過對“秦亡漢興”的學習,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教學重點: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難點:文景之治。1.立足史料實證,認識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實證)2、立足歷史解釋,理解“文景之治”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歷史解釋)3、立足唯物史觀,探究秦亡漢興的原因,認識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啟迪統治者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減輕人民的負擔。(唯物史觀、家國情懷)1.史料研讀法——收集漢初社會狀況的史料,分析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并歸納治國措施。2.表格對比學習法——用表格的形式對比學習漢高祖和漢文帝、漢景帝的統治措施,從而更好地理解休養生息政策的含義。西漢建立1.西漢的建立: 公元前202 年, 劉邦 (即漢高祖)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社會狀況: 殘破荒涼 。(1)原因:由于 秦朝 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 社會生產 遭到嚴重破壞。(2)表現: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的田地荒蕪,人民得不到溫飽。恢復和發展 社會生產 ,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修養生息政策目的: 為了鞏固政權 和穩定社會局勢。措施:(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 士兵 們還鄉務農。(2)將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 平民 ,以增加 農業勞動力 。(3)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 賦稅 。(4)相應地減免 徭役 和兵役。作用:使漢初的 經濟 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文景之治”時期: 漢文帝 和漢景帝時期。措施:(1)政治上:注重農業生產,提倡 以農為本 ,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2)經濟上:進一步減輕 賦稅 ,把田賦降到 三十稅一 。(3)刑法上:重視 “以德化民” ,廢除了嚴刑苛法,如“ 斷殘肢體的肉刑 ”,(4)政策上:提倡 勤儉治國 ,反對奢侈浮華。表現: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材料 西漢初年,牲畜奇缺,連皇帝要配四匹一色的馬來拉車也辦不到,丞相和將軍只好坐牛車。探究 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為解決這一問題,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提示 西漢初年經濟凋敞。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戰亂。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例1】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有( )①秦朝的殘暴統治 ②秦末的戰亂 ③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④輕遙薄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秦朝的殘暴統治、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而輕搖薄賦是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答案:A跟蹤訓練1.下列措施中為漢高祖劉邦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是( )A.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 B.重視“以德化民” C.提倡勤儉治國 D.下令“兵皆罷歸家”2.漢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是對以下哪條歷史經驗的總結?( )A.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B.實行“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權措施 D.鞏固封建統治秩序3.西漢統治者在充分認識到“先富民,再強國”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節儉 B.大興文治 C.休養生息 D.平抑物價材料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文景二帝采取“輕搖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隨著生產日漸恢復并且迅速發展,漢初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帝國時代君主集權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到來,這也為后來漢武帝北擊勾奴莫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探究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提示 可以從減輕賦稅、重視“以德化民”、提倡節儉等方面進行回答。【例2】“文景之治”是指(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B.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統治局面C.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安定局面D.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解析:該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某一歷史時期出現的重大歷史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題干中的“文景之治”是一歷史事件,選項給出四個解釋以供選擇。回歸教材內容分析可知,A項在時間指代上不明,C、D兩項分別從社會狀況和經濟方面說明,說法不夠全面,故不選。B項既指明了時間,又指明了概念的內涵,是唯一正確的說法,因此應選B項。答案:B跟蹤訓練4.下列不屬于“文景之治”內容的是( )A.定田賦為三十稅一 B.讓士兵還鄉務農 C.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 D.提倡以農為本5.“文景之治”包括的局面是( )①政治清明 ②經濟發展 ③人民生活安定 ④國力增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6.今天我們國家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西漢時期提出“以德化民”是在( )A.漢高祖時期 B.文帝和景帝時期 C.漢景帝時期 D.漢文帝時期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因此,統治者廢除秦朝的一些弊政苛法,對農民實行輕搖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以穩定社會局勢。②客觀上,由于秦的暴政和長期戰爭(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影響,到西漢初年,社會殘破不堪,經濟凋敞,國家貧困,民眾大量流亡。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經濟,才能穩定其統治。(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漢武帝即位前幾十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休養生息”一詞出自唐代韓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描述,錯誤的是( )A.實行的原因是秦末農民戰爭動亂、楚漢之爭,生靈涂炭B.漢高祖實行的政策,在漢高祖死后廢止C.主要措施是獎勵農耕、減租減搖役等D.實行的結果是使漢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本題為逆向選擇題,考查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故選B項。B“秦亡漢興”的原因和啟示(1)原因:“秦亡漢興”的根源在于秦朝實行暴政,奴役百姓,而漢朝實行“仁政”,與民休息。具體表現如下:朝代 賦稅 徭役 刑罰秦朝 賦稅沉重,農民要將三分之二的收獲物上繳國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萬人 嚴刑峻法,死刑有10多種,有族株、連坐等西漢 減輕賦稅,漢文帝和漢景帝定田賦為三十稅一 漢高祖讓士兵還鄉務農,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相應地減免徭役和兵役;文景時期,進一步減輕徭役 漢文帝和漢景帝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2)啟示:實施暴政,不恤民情,則國家衰亡;實施“仁政”,關注民生,則國家強盛。秦始皇為修建驪山陵墓,征發大量民力,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文帝修建陵墓要求從簡,減輕遙役,使人民生活安定。這給我們的直接啟示是( )A.秦始皇生活過于奢華 B.秦朝國力遠勝于漢朝 C.儒家思想高于法家思想 D.成由勤儉,敗由奢秦朝短命,亡于暴政,秦始皇的奢侈浪費是暴政的一個表現。漢文帝奉行節儉治國,是休養生息政策的一個表現,是“文景之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綜合分析,材料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啟示是D項。A項只是對材料現象的一種敘述;B、C兩項說法不科學,也可排除。D1.“漢并天下”瓦當(見下圖)是為紀念西漢建立、統一天下而作。那么,西漢的建立時間及建立者分別是( )A.公元前202年 漢高祖B.公元202年 漢高祖C.公元前206年漢文帝D.公元206年 漢景帝2.西漢建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及其繼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屬于漢高祖時期的有( )①讓士兵還鄉務農 ②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 ③輕遙薄賦 ④廢除一些嚴刑苛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治霸陵(漢文帝陵寢)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該材料說明漢文帝( )A.注重農業生產 B.重視“以德化民” C.主張減輕賦稅 D.反對奢侈浮華4.西漢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稱“文景之治”。這一統治局面得以出現是因為漢文帝、漢景帝( )①減輕賦稅 ②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③重視“以德化民” ④廢除嚴刑苛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漢文帝令地方官吏務必促使人民回歸農業生產,各郡國要勸民進行農桑生產,對勸農成績差者給以處罰;借貸種子、口糧給貧民,對其中確有困難而不能按期償還的貧民,都赦免還貸,遇到了自然災害則開倉放糧以販濟災民。——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根據材料,概括漢文帝治國理政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文帝及其繼任者施行這些措施的結果。1.下列是四位同學排演的“文景之治”課堂劇中的場景。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A.農民張三因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獎勵 B.縣令王二因為關心農桑受到漢景帝提拔C.漢文帝的殯妃因為鋪張浪費受到訓斥 D.漢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宮修建宮殿2.《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高祖時期曾經大量減輕民眾的田稅,漢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稅。漢初統治者這樣做的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重視“以德化民” C.皇帝的勵精圖治 D.社會上人心思安3.有人做詩曰:“新朝建立憂患多,百姓疾苦誰人知。文景齊心來努力,百姓同聲謝皇恩。”下列不屬于漢初“文景齊心來努力”的是( )A.吸收秦亡教訓,減輕農民謠役、兵役和賦稅負擔 B.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C.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D.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4.從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景帝時“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余貨財”,是漢初幾代統治者堅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其中,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不包括( )A.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 B.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C.漢高祖讓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國 D.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材料二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漢文帝材料三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漢景帝材料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什么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實踐中,他們的哪些措施體現了這一思想?歷史上稱他們的統治是什么?(3)通過對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分析,我們應該吸取什么經驗教訓?(4)結合材料四,請你為當前的農村振興提一項建議。基礎通關1.A【解析】西漢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漢高祖。2.C【解析】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及其繼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有:讓士兵還鄉務農、將部分奴婢釋放為平民、輕往薄賦等。廢除一些嚴刑苛法是文景時期的措施,C項符合題意。3.D【解析】西漢王朝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他們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文帝和景帝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他們還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增加。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材料說明漢文帝反對奢侈浮華,故選D。4.D【解析】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發展農業生產,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廢除嚴刑苛法,重視“以德化民”,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故選D。5.措施:令地方努力勸民農桑,鼓勵農業生產,扶助貧民,賬濟災民。結果:出現“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能力提升1.D【解析】“文景之治”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提倡勤儉治國。因此,A、B、C三項均符合這一時期的社會狀況。漢文帝反對奢華,并以身作則,故D項不符合史實。2.A【解析】本題考查漢初統治政策調整的原因。秦朝因為暴政導致速亡,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鞏固統治,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輕癌薄默。A項符合題意。3.C 【解析】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的是漢武帝,故選C項。4.C 【解析】本題考查休養生息政策。C項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屬于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5.(1)時期:西漢初年。景象:經濟蕭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原因:秦朝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2)重視農業(或者以農為本)。漢文帝、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出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遙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等。“文景之治”。(3)統治階級要想國家長治久安,繁榮富強,一定要輕搖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提倡勤儉節約。(4)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素質;堅持實施富農政策;等等。(答出一條且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原卷版).doc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答案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