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八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認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中國人民肩負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客觀辯證評價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2.時空觀念:結合教材和課件等,掌握1898年成變法運動,190年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高湖,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的特定時空環境。3.史料實證:運用教材相關文獻史料,研思戊成變法的影響,義和團“扶清滅洋”的ロ號,《辛丑條約》的嚴重后果。4.歷史解釋:運用歷史材料和歷史表述,認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的表現和《辛丑條約》簽訂的影響。5.家國情懷:認識義和團運動反對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和影響。【難點】《辛丑條約》的內容與危害;義和團運動的救亡意義與局限性三課前預習1.戊戌維新運動背景(1)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2)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_____》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在京官員及在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紛紛聯名上書。(3)以______、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2.義和團運動評價(1)進步性: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______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了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2)局限性:義和團運動存在明顯的______行為;由于沒有______的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______的深淵。3.戊戌維新運動過程(1)拉開序幕: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______”。(2)正式開始:1898年6月11日,______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3)推進:變法開始后的103天里,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______”。(4)阻力:清政府中的______勢力以種種理由阻止變法的開展。(5)失敗: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______、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4.戊戌維新運動評價(1)意義①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______體制(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②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選必1)(2)局限:由于守舊勢力仍很強大,而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______,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導致這場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3)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_____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選必1)5.八國聯軍侵華目的 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列強在華利益概況 頑強阻擊 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聯軍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保衛天津 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____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清朝宣戰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形勢惡化 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出逃妥協失敗 ①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②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____”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影響 八國聯軍侵華,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6.內容懲辦官員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高額賠款 向各國賠款白銀____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設使館區 將北京____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軍事控制 拆除____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懲辦人民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性質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四自我檢測1.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如麥孟華著文稱“中國宜尊君權抑民權”;譚易鼎號召“尊君權與民權兩重”;譚嗣同把西方議員等同于中國先秦時期的“代議士”,主張用學會來執行地方議院職能。這反映出( )A.君主立憲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B.維新派對民主思想理解有限C.維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 D.維新變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2.1902年,梁啟超圍繞如何鑄造“新民”這一國民性改造問題,在體育方面形成了“進化、尚動的生命觀”“愛國尚武的體育道德觀”等思想。梁啟超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視為國家強盛之基礎,并將體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由此可知,梁啟超的體育思想( )A.強調了個人的尚武精神 B.順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C.沖破了封建倫理的桎梏 D.體現了人人平等的民權意識3.論及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歷程,有學者指出:“從這時開始,中國才比較正規地邁進到自覺理智地向外國學習的歷史進程。國人對西學的領悟也從感性的‘力’的淺層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層次,表現出對近代文化精神——近代人文主義和啟蒙精神的覺悟,并進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該學者評及的是( )A.開眼看世界 B.“中體西用” C.維新思想 D.民主科學4.19世紀八九十年代,梁啟超主張對孔子進行宗教化塑造,認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發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認為孔子是哲學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這一變化反映了( )A.中國近代教育的進步 B.封建迷信思想逐步瓦解C.對孔子評價標準轉變 D.時代變遷影響歷史解釋5.近代翻譯家嚴復認為:“西人所謂法者,實兼中國之禮典。中國有禮、刑之分,以謂禮防未然,刑懲已失。而西人則謂凡著在方策,而以令一國之必從者,通謂法典。至于……刑罰,乃其法典之一部分,……而非法典之全體。”這一論述( )A.有利于突破對法的舊有理解 B.強調中國法律的適用范圍比西方廣C.批評西方法律制度不夠健全 D.認為中國古代法律是禮儀制度集大成6.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關稅征收主要由戶部、工部管理的常關和總稅務司控制的洋關組成。1901年《辛丑條約》后,列強以常關稅抵還賠款,規定洋關口岸五十里以內的常關劃歸稅務司管理。晚清關稅征收體制變化的結果是( )A.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清政府徹底地失去了稅收的管理權C.關稅征收極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財政收入D.列強進一步加強對中國財政的控制7.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決議設立經濟特科,以選“務實之才”,最后保舉者達200余人。同年,這些被保舉者卻不得不狼狽離京,“經濟特科”隨即“停罷”。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設立經濟特科違背歷史潮流 B.維新變法缺乏知識分子認同C.經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擯棄 D.政局變動影響科舉制度改革8.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國報紙評論說:“中國的被發現,晚了整整一個世紀,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領,那么,今天就不會有義和團……不會有過去幾個月里面中國所蒙受的永恒恥辱。”這一觀點( )A.深刻地揭示了義和團運動爆發的根源B.全面評價了西方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國的閉關鎖國而否定其近代轉型D.片面宣揚西方的文明而掩蓋了其侵略的實質9.嚴復認為:“有一道于此。是以愈愚矣,且由是而療貧起弱焉,雖出于夷狄禽獸,猶將師之,等而上焉者無論已。何則?神州之陸沉誠可哀,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這一思想觀念( )A.沖破了華夷觀念的藩籬 B.洞察中國落后的歷史根源C.表達了改良政體的訴求 D.飽含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感10.1896年,梁啟超發表《古議院考》,提出“議院之名,古雖無之,若其意,則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時認為漢代有與議會相似的制度,“漢制議員之職有三:一日諫大夫,二日博士,三日議郎。”這表明( )A.梁啟超為變法尋找歷史依據 B.中國漢朝制度尚有民主遺風C.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D.漢制為議會的實施提供基礎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馬關條約 康有為2. 反帝愛國 盲目排外 先進階級 半殖民地3. 公車上書 光緒 百日維新 守舊 譚嗣同 京師大學堂4. 舊式官僚 嚴密的組織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5. 大沽 東南互保6. 4.5 東交民巷 大沽四自我檢測1.B2.B3.C4.D5.A6.D7.D8.D9.D10.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