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辛亥革命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能夠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義后全國響應革命的具體情況,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土崩瓦解。史料實證: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并進一步認識到辛亥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分析其歷史意義及局限性。歷史解釋:認識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與局限性,進一步理解革命的艱難性、復雜性與長期性。唯物史觀:通過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闡述辛亥革命的發生與帝制的終結、建立民國的艱辛,認識到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歷史的必然過程。家國情懷:感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開天辟地的革命勇氣與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革命者愈挫愈奮的精神,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是由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鋪墊而成的。三課前預習1.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誕生共和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②原則:以主權在民、____為原則③內容: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④作用:是中國歷史上____,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辛亥革命背景(1)民族危機:1901年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2)組織基礎:興中會、________成立。(3)軍事基礎:________。(4)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________,平均地權。(5)思想基礎:革命思想的宣傳,“________”的提出。(6)客觀條件:“________。(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爆發: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結果: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成立________。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省和上海紛紛獨立。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____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產生。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1)原因①袁世凱的威脅利誘:攻陷漢口、漢陽,武力威脅革命勢力;誘使革命黨人和議;對清政府施壓。②英國等列強的支持。③孫中山妥協退讓:只要________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袁世凱做大總統。(2)結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②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________為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1912年3月11日。(2)制定機構:________。(3)內容(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實行責任內閣制;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需副署之。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①________;②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⑤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⑥________。(4)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質的重要文件。評價:(1)性質: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革命。(2)功績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共和政體。②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________的發展創造了條件。③思想: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④風俗文化:促使思想文化和________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3)局限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②缺乏一個能夠提出________、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________的領導。易錯陷阱:(1)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2)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知識點135】提出: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在《民報 發刊詞》上,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的“____”、“____”、“____”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4.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袁世凱的優勢:①得到列強支持;②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③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____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④孫中山的妥協;⑤以南方革命黨的____對清政府施壓。(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____》,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3)結果:____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就這樣落到袁世凱的手中。5.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1898年,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最終失敗。但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2)清末新政: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實行________。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3)民國的改革:南京臨時政府和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6.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性質 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結果 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影響 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局限 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________、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敗因 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________、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四自我檢測1.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最后一位承緒封建法統的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正式頒布退位詔書,此詔書( )A.實現了國家政權和平交接 B.具備了憲法和法律的性質C.宣告中國封建制度的終結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產物2.下圖為畫家潘達微于1905年發表的漫畫《依樣畫葫蘆》,該漫畫( )A.嘲諷了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施行 B.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影響巨大C.表達了反對君主制的堅定立場 D.體現了立憲與君主制度不相容3.武昌起義爆發后不久,一向仇視革命的廣西巡撫在全副武裝的革命志士及新軍將領的“說服”下,一躍成為新政府的領導人;同盟會廣西支部部長未能在新政府獲得-官半職甚至連在廣西都督府成立大會上發言的資格也沒有。這最能說明( )A.清朝的領土已四分五裂 B.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C.辛亥革命潛伏失敗隱患 D.民主與共和觀念深入人心4.宋教仁在辛亥革命爆發后稱:“美利堅合眾國之制度,當為吾國他日之模范。”1912年3月,有同盟會成員指出:“政黨內閣其主義在取強有力之政府,吾國采法國制,則總統立于內閣之外,不與內閣同肩其責。”這一說法得到革命派的廣泛贊同。對材料解釋合理的是( )A.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引發民眾不滿 B.列強竭力干涉中國資產階級革命C.革命黨人意圖調整政體維護共和制 D.歐美憲政經驗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5.袁世凱在清帝退位后致電臨時政府,“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親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袁世凱通電旨在( )A.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歷史功績B.表明推翻君主專制和杜絕復辟帝制的決心C.認同共和制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華民國發展D.提高自己在民國創立中的地位來獲取政治資本6.據統計,自辛亥革命爆發至1913年4月,僅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七地就有政黨社團數量386個,其中政黨與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社團271個,成為民眾議論政治形勢、關心國家命運和進行政治溝通的平臺。這表明辛亥革命( )A.使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B.利于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C.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D.開啟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7.民國七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自序》中懷著痛苦的心情回顧以往的歷史:“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這反映了當時中國A.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結束 B.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C.新文化運動沒有辦法開啟民智 D.專制遺毒導致了地方軍閥割據8.如圖為1903年出版的《女界鐘》目錄。據此可知此時一、諸論二、正文第一章女子之道德第二章女子之品性第三章女子之能力第四章女子教育之方法第五章女子之權利第六章女子參與政治第七章婚姻進化論三、結論A.維新思想影響深遠 B.女子權利得到保障C.民主科學成為主流 D.傳統思想漸趨改變9.1901年1月、慈禧太后借光緒帝之名發布《變法上諭》。開篇稱:“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從材料可得知( )A.不會徹底變革生產關系 B.慈禧對戊戌變法態度轉變C.“西學東漸”影響有限 D.變法圖強已成為時代主題10.針對這一事件,《英國畫報》以《西方文明正在錘打束縛中國的鎖鏈》為題予以報道,介紹了從漢口乘“江水”號輪船逃往上海的難民的情況,而《泰晤士報》明確報道:“這是廣泛的反對腐敗政府的起義……不是針對外國人的。相反,各方都盡力和外國修好。”據此推知,該歷史事件( )A.滿足了農民均分土地的愿望 B.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 D.導致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平等自由 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2. 中國同盟會 黃花崗等一系列武裝起義 創立民國 三民主義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 湖北軍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清帝 袁世凱 臨時參議院 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約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 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民族民主 君主專制制度 民族資本主義 民主共和 社會風俗 科學的革命綱領 革命政黨3. 民族 民權 民生4. 統一 共和要求 清帝遜位詔書 19125.“新政”6. 君主專制 民主共和 民族獨立 革命綱領四自我檢測1.D2.C3.C4.C5.D6.B7.D8.D9.A10.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