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學目標】
水平一:
1.寫出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再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2.寫出建立北魏政權的民族;畫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更迭示意圖;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義。
3.根據材料,再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
水平二:
1.列舉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2.根據材料,評價孝文帝改革,并正確選擇史料,證明相應的觀點。
3.根據材料,探究魏晉以來,北方地區出現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2.教學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基礎落實
一、淝水之戰
1.背景:前秦統一黃河流域,與南方的東晉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2.爆發: 年,苻堅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
3.特點:是中國古代又一次 的著名戰役。
4.結果: 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 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2)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
2.措施:
(1)遷都:494年遷都 。
(2)推行漢化措施: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 ,禁用鮮卑語;以 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 等。
3.意義:促進了 ,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易錯易混】
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成功的根本原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表現:
生產生活 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 ,漢族人民向他們學習 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和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 制度
思想文化 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漢族人民喜愛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重點探析
【歷史解釋·烽煙再起】
材料一 苻堅說:“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東晉還在抗拒王命。我要親自統率大軍出征;一舉蕩平江南地區。以我百萬大軍,把馬鞭扔在長江中,就可以阻斷長江水流,征服東晉如同疾風掃秋葉一樣。”
(1)材料一與哪一次戰役有關 它同以前歷史上的哪幾次戰役有類似的特點
(2)苻堅的話流露了一種什么情緒 它對戰爭產生什么影響 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史料實證·革故鼎新】
材料二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br/>——《資治通鑒》
(3)上述材料是哪一改革中的措施 結合材料總結措施的內容,并分析這次改革有何作用。
(4)有人認為“孝文帝的漢化路線不值得肯定,他的漢化路線是一條加速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線”。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為什么
【家國情懷·民族交融】
材料三 甘肅嘉峪關出土的魏晉墓磚畫。
圖一: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圖二:在生產方式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
(5)上述圖片屬于史料類別中的哪一類 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
A. 實物史料 B.文獻史料
素養達標
一、選擇題
1.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料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边@個“流亡政府”是( )
A.東漢 B.曹魏 C.西晉 D.東晉
2.《資治通鑒》有載:“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乇鞚ⅰ渥哒呗勶L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边@場戰役( )
A.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 B.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戰 D.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
3.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繼續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庇纱丝芍?作者認為當時北魏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
A.如何處理民族關系 B.是否要遷都
C.怎樣加強王室權威 D.如何統一全國
4.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寫道:“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蔽盒⑽牡鄹母锏淖钪饕康氖? )
A.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 B.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C.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 D.改變鮮卑族的舊習俗
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可知,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
5.(2021·廣東模擬)北魏孝文帝時,對新都選擇地點有二,一是洛陽,二是鄴城。如表中是兩地各自擁有的優勢,由此可見,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陽主要是為了( )
地點 優勢
洛陽 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漢、魏、西晉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謂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鄴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集中了北方財富,是河北主要的糧食倉庫和絲絹產地
A.安定社會秩序 B.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
C.打擊鮮卑貴族 D.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6.北魏孝文帝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從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為漢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確立北魏皇族的正統地位
C.改變鮮卑族的生活習慣 D.實現鮮卑族與漢族的平等
7.陳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來只有名,而無字和號,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與名,是賜給他們一個漢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的胡名為“佛里伐”,“燾”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歷史現象是( )
A.鮮卑族放棄了原有生活習俗 B.鮮卑族主動學習漢族文化
C.改漢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D.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形成
8.史料解讀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顿Y治通鑒》記載:“(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一從正音(漢語)。……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痹撌妨戏从沉吮蔽盒⑽牡鄹母锏哪捻棿胧? )
A.遷都洛陽 B.改用漢姓
C.改穿漢服 D.學說漢語
9.比較下側兩幅圖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處,下列改革措施中與這一差異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
A.要求官員在朝廷中必須說漢語 B.改鮮卑姓氏為漢姓
C.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 D.以漢服代替鮮卑服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11.(2021·廣州中考)研究發現,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部從遼西主動遷到中原地區。后來,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這一現象表明南北朝時期( )
A.民族交融加強 B.南北發展平衡
C.經濟破壞嚴重 D.文學藝術繁榮
二、非選擇題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圖片所體現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項政策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實質。
材料二 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br/>——引自《魏書》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誰 他屬于哪一個民族
(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你認為“魏主”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南朝將領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后發出感嘆:“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引自《洛陽伽藍記》
(4)“魏主”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北方從“荒土”“盡是夷狄”變為“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5)在歷史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之間屢有摩擦,因此有的同學認為,戰爭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你同意嗎 談談你對此問題的認識。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教學目標】
水平一:
1.寫出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再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2.寫出建立北魏政權的民族;畫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更迭示意圖;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義。
3.根據材料,再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
水平二:
1.列舉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2.根據材料,評價孝文帝改革,并正確選擇史料,證明相應的觀點。
3.根據材料,探究魏晉以來,北方地區出現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2.教學難點: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基礎落實
一、淝水之戰
1.背景:前秦統一黃河流域,與南方的東晉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2.爆發:383年,苻堅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
3.特點: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結果: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2)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
2.措施:
(1)遷都:494年遷都洛陽。
(2)推行漢化措施: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3.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易錯易混】
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成功的根本原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表現:
生產生活 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他們學習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和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思想文化 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漢族人民喜愛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重點探析
【歷史解釋·烽煙再起】
材料一 苻堅說:“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東晉還在抗拒王命。我要親自統率大軍出征;一舉蕩平江南地區。以我百萬大軍,把馬鞭扔在長江中,就可以阻斷長江水流,征服東晉如同疾風掃秋葉一樣。”
(1)材料一與哪一次戰役有關 它同以前歷史上的哪幾次戰役有類似的特點
答:淝水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2)苻堅的話流露了一種什么情緒 它對戰爭產生什么影響 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答:驕傲輕敵。導致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驕兵必敗。
【史料實證·革故鼎新】
材料二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
(3)上述材料是哪一改革中的措施 結合材料總結措施的內容,并分析這次改革有何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改鮮卑姓為漢姓。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有人認為“孝文帝的漢化路線不值得肯定,他的漢化路線是一條加速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線”。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為什么
答:不同意。評價孝文帝改革應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推動歷史前進,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為標準。(言之有理即可)
【家國情懷·民族交融】
材料三 甘肅嘉峪關出土的魏晉墓磚畫。
圖一: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圖二:在生產方式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
(5)上述圖片屬于史料類別中的哪一類 圖片內容說明了什么
A. 實物史料 B.文獻史料
答:A。中國古代漢族與少數民族互相學習。(或中國古代民族不斷交融)
素養達標
一、選擇題
1.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料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边@個“流亡政府”是( D )
A.東漢 B.曹魏 C.西晉 D.東晉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公元383年”“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可知這場戰役是淝水之戰。淝水之戰中,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穩定了東晉在南方的統治,D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公元383年”,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在公元220年滅亡,A不符合題意;曹魏在公元266年滅亡,B不符合題意;西晉在公元316年滅亡,C不符合題意。
2.《資治通鑒》有載:“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乇鞚ⅰ渥哒呗勶L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這場戰役( C )
A.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 B.激發了秦國的商鞅變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戰 D.加速了南北的統一進程
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秦兵遂潰”“風聲鶴唳”“晉兵”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場戰役指的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發生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局面。
3.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繼續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庇纱丝芍?作者認為當時北魏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A )
A.如何處理民族關系 B.是否要遷都
C.怎樣加強王室權威 D.如何統一全國
解析:根據材料“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繼續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可知,北魏舊俗相對落后,難以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是否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即如何處理民族關系是當時北魏面臨的最大問題。
4.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寫道:“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C )
A.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 B.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C.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 D.改變鮮卑族的舊習俗
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可知,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
5.(2021·廣東模擬)北魏孝文帝時,對新都選擇地點有二,一是洛陽,二是鄴城。如表中是兩地各自擁有的優勢,由此可見,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陽主要是為了( B )
地點 優勢
洛陽 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漢、魏、西晉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謂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鄴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集中了北方財富,是河北主要的糧食倉庫和絲絹產地
A.安定社會秩序 B.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
C.打擊鮮卑貴族 D.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解析:通過表格中洛陽與鄴城優勢的對比,在經濟方面鄴城勝過洛陽,但是從吸收漢族政治文化方面看,洛陽勝過鄴城。結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可知,遷都洛陽更有利于北魏的漢化,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
6.北魏孝文帝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從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為漢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B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確立北魏皇族的正統地位
C.改變鮮卑族的生活習慣 D.實現鮮卑族與漢族的平等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孝文帝闡釋了北魏皇族的姓氏與黃帝的淵源,改姓為“元”寓意萬物的源頭,從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此舉的目的是確立北魏皇族的正統地位。
7.陳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來只有名,而無字和號,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與名,是賜給他們一個漢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的胡名為“佛里伐”,“燾”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歷史現象是( B )
A.鮮卑族放棄了原有生活習俗 B.鮮卑族主動學習漢族文化
C.改漢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D.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形成
解析: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等,其他三項與材料表述無關。
8.史料解讀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資治通鑒》記載:“(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一從正音(漢語)?!韵?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痹撌妨戏从沉吮蔽盒⑽牡鄹母锏哪捻棿胧? D )
A.遷都洛陽 B.改用漢姓
C.改穿漢服 D.學說漢語
解析:據材料內容“(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一從正音(漢語)?!韵?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結合所學可知,屬于學說漢語的措施。
9.比較下側兩幅圖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處,下列改革措施中與這一差異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D )
A.要求官員在朝廷中必須說漢語 B.改鮮卑姓氏為漢姓
C.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 D.以漢服代替鮮卑服
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兩者是北魏時期的陶俑,服飾是漢族服飾,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漢服代替鮮卑服,D符合題意。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
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解析: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11.(2021·廣州中考)研究發現,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慕容部從遼西主動遷到中原地區。后來,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這一現象表明南北朝時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強 B.南北發展平衡
C.經濟破壞嚴重 D.文學藝術繁榮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統一了北方,后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故“慕容鮮卑便從歷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詞作為一個姓氏而存在”。
二、非選擇題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圖片所體現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項政策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實質。
答:穿漢服;少數民族漢化。
材料二 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引自《魏書》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誰 他屬于哪一個民族
答:北魏孝文帝;鮮卑族。
(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你認為“魏主”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答:平城氣候惡劣;地處偏僻;生產糧食少;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統治。
材料三 南朝將領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后發出感嘆:“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引自《洛陽伽藍記》
(4)“魏主”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北方從“荒土”“盡是夷狄”變為“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答: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
(5)在歷史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之間屢有摩擦,因此有的同學認為,戰爭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你同意嗎 談談你對此問題的認識。
答:不同意。盡管民族之間有戰爭存在,但是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因此,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題,提取材料一的文字信息 “北魏孝文帝漢服出御圖” 可知,體現的措施是: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鼓勵穿漢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大力學習漢族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所以改革的實質是:少數民族漢化。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3)題,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平城氣候惡劣,生產糧食逐漸不能滿足日常的需要。平城地處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難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區。北魏孝文帝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遷都洛陽。第(4)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即可。第(5)題為開放型問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占主要地位時,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于戰爭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等,但主流是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據此可知盡管民族之間有戰爭存在,但是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