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課 三國鼎立【課標要求】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講述史實與《三國演義》描述的區別。【教學目標】水平一:1.根據材料,分析曹操勢力壯大的原因;寫出官渡之戰、交戰雙方、結果、特點; 識讀《官渡之戰形勢圖》。2.寫出赤壁之戰、交戰雙方、結果、特點;識讀《赤壁之戰形勢圖》;根據材料, 分析曹操失敗的原因。3.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并在地圖上填注三國及都城。水平二:1.列表總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分析曹操勝敗原因;根據材料,分析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2.根據材料,評價三國鼎立局面的歷史地位;根據材料,區別文藝作品與真實歷史的異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2.教學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基礎落實一、官渡之戰1.曹操的崛起:(1)政治上: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招攬各種人才。(2)經濟上:采用屯田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民眾從事農業生產,籌集軍糧,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2.袁紹的強大: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3.戰役概況:時間 公元200年 雙方 曹操與袁紹結果 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軍主力影響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二、赤壁之戰1.背景:(1)曹操揮師南下,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劉備率軍從樊城退往夏口;孫權聽從將軍周瑜和諸葛亮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合迎戰曹軍。2.時間、地點:208年,赤壁。3.過程: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由黃蓋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大敗曹軍。4.影響: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三分天下:(1)曹操: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關中,完成了北方的統一。(2)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四川、云貴地區。(3)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局面形成:三國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曹丕 洛陽蜀 221年 劉備 成都吳 229年 孫權 建業3.經濟發展:(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2)孫吳。①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3)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易錯易混】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重點探析【時空觀念——展示地理位置】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圖一反映的是哪次戰役 請說明判斷的理由。答:戰役:官渡之戰。理由:由圖一中“公元200年”“曹操”“袁紹”“官渡”可知是官渡之戰。(2)請寫出材料一圖二中①②③三個政權的名稱以及建立者。答:①魏國;曹丕。②蜀國;劉備。③吳國;孫權。【歷史解釋——解讀勝敗原因】材料二 玠語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三國志》(3)據材料二分析曹操取勝的原因。答:挾天子以令諸侯;采用屯田的措施,發展農業生產,籌集了軍糧。材料三 “令瑜拒操。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已有疾疫,初一交戰不利,引次江北。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進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焰障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文獻通考》(4)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的原因。答:曹操驕傲輕敵;戰術不得當;北方人不習水戰;水土不服,許多官兵生病,戰斗力減弱;孫劉聯合,戰術得當;當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條件不成熟等。【唯物史觀——分析進步與否】材料四(5)是否有利于生產發展與社會進步,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判斷一個事物進步與否的標準。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分裂是不是歷史的常態 答: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現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而且三國都注重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歷史的進步,而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和發展常態。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毛澤東評價某位歷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統一中國北方,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位歷史人物是( B )A.袁紹 B.曹操 C.孫權 D.劉備解析:題中人物生活在東漢、統一了中國北方、實行屯田制,據此分析,此人是曹操。2.(2021·佛山模擬)《三國志》關于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縣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同記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毛玠傳》載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卻載為“挾天子而令諸侯”。這表明( C )A.歷史評價無法做到公正客觀 B.歷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敘述 D.歷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解析:據材料“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而令諸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奉天子”與“挾天子”反映了歷史表述的不同,這是立場不同導致的,故C正確;基于唯物史觀的歷史評價可以做到公正客觀;材料反映的是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記載,不能說明歷史人物具有多面性;歷史真相具有客觀性,而不是模糊性。3.《隆中對》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紹”指的是( C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解析: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紹軍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故“操遂能克紹”指的是官渡之戰;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末;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大敗曹軍。4.(2022·茂名期中)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我),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下能體現這句話的是( C )A.維護東漢的統治 B.打敗北方少數民族C.消滅其他軍閥有利國家統一 D.恢復北方的經濟解析:材料意思是曹操掃蕩過北方其他割據的軍閥勢力, 而消滅其他軍閥有利國家統一。其他三項與題意不符。5.(2021·菏澤中考)整理表格是我們歷史學習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下表反映的戰役應是( D )時間 208年交戰雙方 曹操和孫劉聯軍戰役特點 以少勝多戰役結果 孫劉聯軍取得勝利A.牧野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解析:曹操為乘勝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發動赤壁之戰。208年,孫權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在赤壁進行大戰,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6.李白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詩評價的戰役( D )A.消滅了秦軍的主力 B.使我國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亂狀態C.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D.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解析:由題干“赤壁”“周瑜”“曹公”結合所學,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此后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地區,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穩固,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7.官渡之戰中,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近20萬大軍卻輸給了只有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在這兩次戰爭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B )A.士兵不習慣水戰 B.驕傲輕敵 C.后方戰亂 D.士兵疲憊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官渡之戰中袁紹被曹操擊敗的主觀原因是驕傲輕敵。同樣,赤壁之戰中,曹操依仗兵多將廣,驕傲輕敵,最終導致失敗。8.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D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吳國建立解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吳國建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9.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下面能反映三國鼎立形勢的示意圖是( 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根據魏蜀吳三國的地理位置可知,D符合題意。10.據歷史記載,吳國戰船上下五層,可容納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長二十丈,載重萬斛;孫權還多次派遣萬人船隊北航遼東,南通海南島。據此可知吳國( B )A.海外貿易范圍廣 B.造船業很發達C.重視農業的生產 D.海戰捷報頻傳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吳國能夠制造大型船舶,載人多,航程遠,說明吳國造船業發達。1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D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C.造船業發達 D.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解析:三國時期,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12.(2021·廣東模擬)“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實力便已趨于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天下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材料的主要觀點是( C )A.三國時期,社會處于大分裂的狀態B.三國時期,經濟發展促進局部統一C.三國時期,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D.三國時期,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解析:“實力便已趨于均衡”指的是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局部得到統一;“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指的是社會的穩定。故材料的主要觀點是三國時期,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二、非選擇題1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名人眾多,其中有很多人物在歷史上評價不一,眾說紛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隆中對》(1)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的戰役有何影響 答:為曹操后來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2)材料一這段話是諸葛亮對誰說的 請簡要概括諸葛亮的核心觀點。答:劉備;曹操雄據北方,難以抗衡,要與孫權聯合起來,共同抗曹。材料二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唐]胡曾《詠史詩》(3)材料二這首詩評述的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哪次著名戰役 有人說,這首詩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歷史知識上的錯誤,他為什么這樣說 答:赤壁之戰;三國時的魏國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因此,“魏帝”應該是曹丕而不是曹操。而赤壁之戰曹軍的領導者是曹操,所以,赤壁之戰時不能說“烈火西焚魏帝旗”。材料三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也是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易中天《品三國》(4)材料三是易中天教授對諸葛亮的分析與評價。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一下你眼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答:示例: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劉備去世前,他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他治理蜀漢,大力發展經濟,與吳國結盟,維持了三國鼎立局面。(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解析:第(1)題,依據所學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戰勝袁紹,因此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紹”說的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第(2)題,據材料一“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可知,這段話是諸葛亮對劉備說的。其核心是曹操雄據北方,難以抗衡;要與孫權聯合起來,共同抗曹。第(3)題,由材料二“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可知,材料二這首詩評述的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三國時的魏國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因此,“魏帝”應該是曹丕而不是曹操。而赤壁之戰曹軍的領導者是曹操,所以,赤壁之戰時不能說“烈火西焚魏帝旗”。第(4)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課 三國鼎立【課標要求】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閱讀《三國演義》的片段,講述史實與《三國演義》描述的區別。【教學目標】水平一:1.根據材料,分析曹操勢力壯大的原因;寫出官渡之戰、交戰雙方、結果、特點; 識讀《官渡之戰形勢圖》。2.寫出赤壁之戰、交戰雙方、結果、特點;識讀《赤壁之戰形勢圖》;根據材料, 分析曹操失敗的原因。3.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并在地圖上填注三國及都城。水平二:1.列表總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分析曹操勝敗原因;根據材料,分析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2.根據材料,評價三國鼎立局面的歷史地位;根據材料,區別文藝作品與真實歷史的異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2.教學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基礎落實一、官渡之戰1.曹操的崛起:(1)政治上:把 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招攬各種 。(2)經濟上:采用屯田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民眾從事農業生產,籌集軍糧,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起來。2.袁紹的強大:占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3.戰役概況:時間 公元 年 雙方 曹操與袁紹結果 曹操以少勝多殲滅袁軍主力影響 為曹操 奠定了基礎二、赤壁之戰1.背景:(1)曹操揮師南下,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 。(2)劉備率軍從樊城退往夏口;孫權聽從將軍周瑜和 的意見,決定與劉備聯合迎戰曹軍。2.時間、地點: 年,赤壁。3.過程: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由黃蓋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大敗曹軍。4.影響: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三分天下:(1)曹操:赤壁之戰后,曹操轉而經營 ,完成了北方的統一。(2)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占取 、云貴地區。(3)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 ,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局面形成:三國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洛陽蜀 221年 劉備吳 229年 建業3.經濟發展:(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 。(2)孫吳。①開發江東, 發達,發展海外貿易。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 ,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3)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 地區的開發。【易錯易混】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不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重點探析【時空觀念——展示地理位置】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圖一反映的是哪次戰役 請說明判斷的理由。(2)請寫出材料一圖二中①②③三個政權的名稱以及建立者。【歷史解釋——解讀勝敗原因】材料二 玠語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三國志》(3)據材料二分析曹操取勝的原因。材料三 “令瑜拒操。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已有疾疫,初一交戰不利,引次江北。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進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焰障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文獻通考》(4)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的原因。減弱;孫劉聯合,戰術得當;當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條件不成熟等。【唯物史觀——分析進步與否】材料四(5)是否有利于生產發展與社會進步,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判斷一個事物進步與否的標準。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分裂是不是歷史的常態 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毛澤東評價某位歷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統一中國北方,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位歷史人物是( )A.袁紹 B.曹操 C.孫權 D.劉備2.(2021·佛山模擬)《三國志》關于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縣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同記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毛玠傳》載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卻載為“挾天子而令諸侯”。這表明( )A.歷史評價無法做到公正客觀 B.歷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敘述 D.歷史真相具有模糊性3.《隆中對》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紹”指的是(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4.(2022·茂名期中)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我),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下能體現這句話的是( )A.維護東漢的統治 B.打敗北方少數民族C.消滅其他軍閥有利國家統一 D.恢復北方的經濟5.(2021·菏澤中考)整理表格是我們歷史學習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下表反映的戰役應是( )時間 208年交戰雙方 曹操和孫劉聯軍戰役特點 以少勝多戰役結果 孫劉聯軍取得勝利A.牧野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6.李白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詩評價的戰役( )A.消滅了秦軍的主力 B.使我國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亂狀態C.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D.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7.官渡之戰中,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近20萬大軍卻輸給了只有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在這兩次戰爭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A.士兵不習慣水戰 B.驕傲輕敵 C.后方戰亂 D.士兵疲憊8.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吳國建立9.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下面能反映三國鼎立形勢的示意圖是( )10.據歷史記載,吳國戰船上下五層,可容納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長二十丈,載重萬斛;孫權還多次派遣萬人船隊北航遼東,南通海南島。據此可知吳國( )A.海外貿易范圍廣 B.造船業很發達C.重視農業的生產 D.海戰捷報頻傳1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C.造船業發達 D.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12.(2021·廣東模擬)“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實力便已趨于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天下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材料的主要觀點是( )A.三國時期,社會處于大分裂的狀態B.三國時期,經濟發展促進局部統一C.三國時期,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D.三國時期,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二、非選擇題1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名人眾多,其中有很多人物在歷史上評價不一,眾說紛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隆中對》(1)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的戰役有何影響 (2)材料一這段話是諸葛亮對誰說的 請簡要概括諸葛亮的核心觀點。材料二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唐]胡曾《詠史詩》(3)材料二這首詩評述的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哪次著名戰役 有人說,這首詩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歷史知識上的錯誤,他為什么這樣說 材料三 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劉備和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績也是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值得懷疑的。——易中天《品三國》(4)材料三是易中天教授對諸葛亮的分析與評價。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一下你眼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16課 三 國 鼎 立 學案 (學生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第四單元 第16課 三 國 鼎 立 學案 (教師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