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水平二:分析齊桓公首先稱霸的原因,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樹立發展生產力的觀念;討論春秋諸侯爭霸戰爭的影響,認識春秋爭霸戰爭的利與弊;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諸侯爭霸。2.教學難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基礎落實一、經濟發展農業 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手工業 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 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二、王室衰微1.背景: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瓦解。2.表現(1)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無力控制諸侯。(2)諸侯國勢力崛起,各自為政。(3)周王室在財政上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3.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三、諸侯爭霸1.背景(1)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2)強大的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地位。2.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號令諸侯。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3.影響(1)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2)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重點探析【史料實證——綜工具演變,究社會變化】材料一(1)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以上信息說明了什么 答: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和推動社會的發展。【歷史解釋——析史料史實,評王室衰落】材料二 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東遷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周王室面臨怎樣的變化 答:周王室衰微,已無力控制諸侯,分封制瓦解,諸侯崛起,競相稱霸。【時空觀念——觀霸主興替,展霸主雄風】(3)結合所學把上面圖片中的橫線處補充完整。春秋時期,還有哪些人物“展霸主雄風” 答:齊桓公 管仲 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唯物史觀——看正反兩面,悟歷史進步】(4)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由此總結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答:看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它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言之有理即可)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事件,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從正反兩方面思考。把歷史事件或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2022·佛山順德月考)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此外,至遲在春秋末年,人們已使用牛來耕地。這充分表明春秋時期( A )A.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 B.手工業高度發達C.煉鋼技術發展 D.畜牧業發達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這表明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與手工業及畜牧業無關;煉鋼技術題干材料中未涉及。2.(2021·汕頭潮南質檢)春秋時期,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其中很多城市開設了商品交換市場,除此之外,還表現在( B )A.玉器雕刻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B.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C.海外貿易興盛 D.集市上出現了紙幣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3.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請求提高封號,遭拒后大怒說:“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為楚武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這表明當時( C )A.禪讓制漸成風尚 B.世襲制開始確立C.分封制遭到破壞 D.分封制得到強化解析:依據題干材料楚君熊通“自立為楚武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并結合所學可知,楚國稱“王”,與周天子稱號一致,打破了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出現了地方諸侯不聽命于周王室的現象,表明分封制遭到破壞,所以C符合題意,D排除;A與傳說時代的堯、舜、禹有關,排除;B世襲制開始確立于夏朝的啟,排除。4.(2021·廣州中考)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B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解析:依據題干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魯國朝見當時強大的晉國國君次數遠遠高于朝見周天子的次數,這反映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大的諸侯勢力崛起。5.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實質是( B )A.尊崇周王室的正統地位 B.借周王名義發展自己的勢力C.極力證明爭霸戰爭的正義性 D.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解析:“尊王攘夷”是打著“尊崇周王”和“排除外界干擾”的旗號,行爭霸之實;A是表象,B是實質,C的說法沒有根據,D是影響。6.他在位43年,糾合諸侯26次,建立了“春秋首霸,一匡天下”的赫赫功業,是齊國功業最顯赫的君主,把春秋時期的齊國,推向了歷史巔峰。這里的“他”是( A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春秋首霸”“齊國”等,結合所學可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7.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到達)桐汭(桐汭,廣德古稱)。對該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C )A.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B.材料說明當時的廣德地區是吳楚兩國爭奪的戰略要地C.材料可以用來研究春秋晚期楚國與吳國的關系D.材料記載了當時魯國、楚國聯合進攻吳國的情況解析:材料“魯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反映的是春秋晚期楚國進攻吳國的史實,可以用來研究春秋晚期楚國與吳國的關系。8.(2022·江門蓬江月考)如圖是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適合研究的主題是( C )A.春秋時期的軍事戰略 B.春秋時期的農業經濟C.春秋時期的社會發展 D.春秋時期的文化繁榮解析:圖片分別是春秋時期的鐵制兵器、鐵制農具和文字,反映了當時的軍事、農業和文化情況,這些文物共同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發展。9.(2022·茂名期中)“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里的南方蠻夷……到楚莊王時期,楚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與中原人無異。”以上說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D )A.嚴重破壞了人民的生產生活 B.加快了國家走向統一的步伐C.楚國經過努力終于稱霸中原 D.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解析:“到楚莊王時期,楚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說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A、B、C內容與題干材料無關。二、非選擇題10.晉國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的時代變遷。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周代,叔虞為周成王的胞弟,據傳叔虞與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著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史稱“桐葉封弟”。——摘編自《呂氏春秋·覽部》(1)材料一中的歷史典故與哪一歷史制度有關 周朝實行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西周的分封制。作用: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擴大了統治范圍。材料二 齊桓公改革: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 晉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趙衰等人,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軍備,施惠百姓,發展生產。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張。(2)閱讀材料二,歸納齊桓公與晉文公稱霸的共同原因。答:重用人才;通過改革國富兵強;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材料三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不僅滅掉周圍三十余國,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還向東奪取了衛、鄭、魯等國的部分土地……——《山西歷史政區地理》材料四 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長于步戰。晉國吸取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三晉古文化源流》(3)根據材料三、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諸侯爭霸活動產生的影響。答:諸侯爭霸促進了局部統一,為以后全國統一奠定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材料五 此鼎發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晉陽城的締造者——晉國卿大夫趙簡子。墓內出土兩組七個青銅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銅鼎高1米,口徑1.04米,是國內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4)閱讀材料五,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材料中的現象反映了春秋時期什么社會狀況 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 答:春秋時期,青銅器成為尊貴和權力的象征,等級森嚴。標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解析:第(1)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桐葉封弟”的歷史典故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擴大了統治范圍。第(2)題,由材料二可以看出,齊桓公與晉文公稱霸的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通過改革國富兵強;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第(3)題,由材料三可以看出,諸侯爭霸促進了局部統一,為以后全國統一奠定基礎;由材料四可以看出,諸侯爭霸促進了民族交融。第(4)題,由材料五可以看出,春秋時期,青銅器成為尊貴和權力的象征,等級森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水平二:分析齊桓公首先稱霸的原因,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樹立發展生產力的觀念;討論春秋諸侯爭霸戰爭的影響,認識春秋爭霸戰爭的利與弊;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變動的時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諸侯爭霸。2.教學難點: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基礎落實一、經濟發展農業 春秋后期, 和 出現,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手工業 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 、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商業 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 被更多地使用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二、王室衰微1.背景: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 逐步瓦解。2.表現(1) 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無力控制諸侯。(2) 勢力崛起,各自為政。(3)周王室在 上要依賴諸侯國的 支持。3.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三、諸侯爭霸1.背景(1)由于 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2)強大的諸侯以“ ”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地位。2.霸主: 、晉文公、秦穆公、 等先后稱霸,號令諸侯。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3.影響(1)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 。(2)出現了大規模的 。重點探析【史料實證——綜工具演變,究社會變化】材料一(1)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以上信息說明了什么 【歷史解釋——析史料史實,評王室衰落】材料二 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東遷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周王室面臨怎樣的變化 【時空觀念——觀霸主興替,展霸主雄風】(3)結合所學把上面圖片中的橫線處補充完整。春秋時期,還有哪些人物“展霸主雄風” 【唯物史觀——看正反兩面,悟歷史進步】(4)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由此總結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2022·佛山順德月考)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此外,至遲在春秋末年,人們已使用牛來耕地。這充分表明春秋時期( )A.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 B.手工業高度發達C.煉鋼技術發展 D.畜牧業發達2.(2021·汕頭潮南質檢)春秋時期,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其中很多城市開設了商品交換市場,除此之外,還表現在( )A.玉器雕刻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B.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C.海外貿易興盛 D.集市上出現了紙幣3.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請求提高封號,遭拒后大怒說:“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為楚武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這表明當時( )A.禪讓制漸成風尚 B.世襲制開始確立C.分封制遭到破壞 D.分封制得到強化4.(2021·廣州中考)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5.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實質是( )A.尊崇周王室的正統地位 B.借周王名義發展自己的勢力C.極力證明爭霸戰爭的正義性 D.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6.他在位43年,糾合諸侯26次,建立了“春秋首霸,一匡天下”的赫赫功業,是齊國功業最顯赫的君主,把春秋時期的齊國,推向了歷史巔峰。這里的“他”是(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7.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480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到達)桐汭(桐汭,廣德古稱)。對該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A.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B.材料說明當時的廣德地區是吳楚兩國爭奪的戰略要地C.材料可以用來研究春秋晚期楚國與吳國的關系D.材料記載了當時魯國、楚國聯合進攻吳國的情況8.(2022·江門蓬江月考)如圖是考古發現的春秋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適合研究的主題是( )A.春秋時期的軍事戰略 B.春秋時期的農業經濟C.春秋時期的社會發展 D.春秋時期的文化繁榮9.(2022·茂名期中)“春秋之初,楚國是中原諸侯國里的南方蠻夷……到楚莊王時期,楚國文化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與中原人無異。”以上說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 )A.嚴重破壞了人民的生產生活 B.加快了國家走向統一的步伐C.楚國經過努力終于稱霸中原 D.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二、非選擇題10.晉國的歷史變遷見證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的時代變遷。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周代,叔虞為周成王的胞弟,據傳叔虞與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著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史稱“桐葉封弟”。——摘編自《呂氏春秋·覽部》(1)材料一中的歷史典故與哪一歷史制度有關 周朝實行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齊桓公改革: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 晉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趙衰等人,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軍備,施惠百姓,發展生產。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張。(2)閱讀材料二,歸納齊桓公與晉文公稱霸的共同原因。材料三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不僅滅掉周圍三十余國,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還向東奪取了衛、鄭、魯等國的部分土地……——《山西歷史政區地理》材料四 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長于步戰。晉國吸取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三晉古文化源流》(3)根據材料三、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諸侯爭霸活動產生的影響。材料五 此鼎發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晉陽城的締造者——晉國卿大夫趙簡子。墓內出土兩組七個青銅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銅鼎高1米,口徑1.04米,是國內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4)閱讀材料五,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材料中的現象反映了春秋時期什么社會狀況 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學案 (學生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第二單元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學案 (教師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