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課標要求】知道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理解戰國是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構成、功能和意義,水平二: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2.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基礎落實一、戰國七雄1.戰國七雄的形成(1)背景: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被 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 ”。2.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1)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等。(3)結果: 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二、商鞅變法1.背景:戰國時期, 和 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 的勢力增強。2.目的:確立新的 秩序,以求 ,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開始: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內容政治 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 ;改革 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井田制,允許 ;鼓勵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軍事 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作用: 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 奠定了基礎。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 年,秦國蜀郡郡守 主持在岷江上修建。2.構造:由渠首和 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 三個主體工程。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 等多方面的作用。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 ”。 2 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重點探析【時空觀念——諸侯混戰 逐鹿中原強國夢】(1)圖中字母代表的諸侯國分別是哪幾個 各國爭雄的目的是什么 【歷史解釋——變法圖強 力主創新統一夢】(2)請同學們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階層,談一談對商鞅變法持什么態度,并闡明理由。階層態度理由【唯物史觀——客觀評價 個人民族命運夢】對商鞅變法的評價,甲、乙兩同學產生了分歧(見下圖)。(3)商鞅變法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請闡明理由。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2022·揭陽期中)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曾稱霸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戰國形勢圖上找不到了,該諸侯國是( )A.楚 B.齊 C.晉 D.秦2.(2022·陽江江城期中)作為一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眾多,爭奪激烈而得名,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有( )①城濮之戰 ②馬陵之戰 ③長平之戰 ④牧野之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3.(2021·眉山中考)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力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 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 D.統一已成必然趨勢4.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上述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5.(2022·東莞期中)“(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與“民勇于公戰”相關的措施是( )A.禁止私斗 B.鼓勵耕織 C.改革戶籍制度 D.獎勵軍功6.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議,招攬三晉農民歸附秦國耕種,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開墾山坡、洼濕之地,十年不收賦稅。這一建議的意圖是( )A.打擊貴族勢力 B.增強經濟實力C.貫徹仁政思想 D.擴展秦國疆域7.如圖所示是某歷史老師在湖北省博物館見到的文物——商鞅銅方量,他將這張圖片作為講解商鞅變法內容的幻燈片。該老師用此圖片主要是為了佐證商鞅變法的哪一項措施( )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 D.確立縣制8.(2019·廣東中考)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9.(2022·茂名高州期中)戰國時期,除了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魏國、楚國等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變法改革。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這使得( )A.混戰加劇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B.整個社會進步的步伐加速了C.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成為可能 D.周王室的統治得以延續下去10.(2022·廣州海珠期中)“……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文中的“它”指的是( )A.靈渠 B.都江堰 C.黃河 D.長城二、非選擇題11.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強國的根本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共作戰65次。秦戰績 全勝 互有勝負 敗北58次 3次 4次——摘編自栗勁《秦律通論》(1)據材料一,概括秦軍同六國戰爭的特點并說明原因。材料二 商鞅變法的發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國變法的成功與此二人的獨特品質息息相關。在“要不要變法”的廷議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為主旨,說服秦國君臣;然后以“南門徙木”一幕來取信于民。在變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點,以“名、利”為導向,移風易俗,促其“農、戰”,效果頗著。——摘編自張守慧《論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之成敗及其現實意義》(2)根據材料二,你認為商鞅變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秦國率先推行縣制,按地區劃分國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公共權力直接控制到基層社會的每一個人。秦統一后將秦國的制度推向了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簡言之,商鞅變法使國家形態走向成熟,對統一國家和中華民族具有長遠影響。——摘編自任世江《通過商鞅變法讓學生接觸思辨》(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中“使國家形態走向成熟”的具體措施。材料四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為自己的幸福觀。戰爭又使秦國勞動力喪失,糧價上漲,當時的糧價已經高出魏國幾乎六十倍。——摘編自陳雨露、楊忠恕《中國是部金融史》(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別從什么角度評價商鞅變法 由此得出歷史評價應注意什么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課標要求】知道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水平一: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理解戰國是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構成、功能和意義,水平二: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2.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基礎落實一、戰國七雄1.戰國七雄的形成(1)背景: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2.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1)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3)結果: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二、商鞅變法1.背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開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內容政治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作用: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2.構造: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2 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重點探析【時空觀念——諸侯混戰 逐鹿中原強國夢】(1)圖中字母代表的諸侯國分別是哪幾個 各國爭雄的目的是什么 答:A齊國;B秦國;C楚國;D燕國。目的:擴展疆域和爭奪人口。【歷史解釋——變法圖強 力主創新統一夢】(2)請同學們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階層,談一談對商鞅變法持什么態度,并闡明理由。階層態度理由答:地主:支持;因為商鞅變法規定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士兵:支持;因為商鞅變法規定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農民:支持;因為商鞅變法規定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守舊貴族:反對;因為商鞅變法規定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唯物史觀——客觀評價 個人民族命運夢】對商鞅變法的評價,甲、乙兩同學產生了分歧(見下圖)。(3)商鞅變法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請闡明理由。答:商鞅變法成功了。判斷一場變法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強大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所以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2022·揭陽期中)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曾稱霸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戰國形勢圖上找不到了,該諸侯國是( C )A.楚 B.齊 C.晉 D.秦解析: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戰國初年,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與原有的秦、楚、燕、齊并稱戰國七雄。故C符合題意。2.(2022·陽江江城期中)作為一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眾多,爭奪激烈而得名,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有( C )①城濮之戰 ②馬陵之戰 ③長平之戰 ④牧野之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解析:城濮之戰發生在春秋時期;牧野之戰發生在商朝后期,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發生于戰國時期。3.(2021·眉山中考)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力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D )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 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 D.統一已成必然趨勢解析: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故大的諸侯國兵力也相對較少。到戰國時期,經過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兼并,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逐漸形成勢力較強的戰國七雄,因此兵力較春秋時期成倍增加。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統一已經成為必然趨勢。4.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上述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 A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解析: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故材料反映的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背景。5.(2022·東莞期中)“(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與“民勇于公戰”相關的措施是( D )A.禁止私斗 B.鼓勵耕織 C.改革戶籍制度 D.獎勵軍功解析:“民勇于公戰”指的是軍隊戰斗力得以提高。根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這一措施提高了秦國的軍隊戰斗力。6.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議,招攬三晉農民歸附秦國耕種,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開墾山坡、洼濕之地,十年不收賦稅。這一建議的意圖是( B )A.打擊貴族勢力 B.增強經濟實力C.貫徹仁政思想 D.擴展秦國疆域解析:商鞅建議通過免除徭役、兵役和賦稅的方法,招攬三晉農民來秦國開發耕種土地,其目的是增強秦國經濟實力。7.如圖所示是某歷史老師在湖北省博物館見到的文物——商鞅銅方量,他將這張圖片作為講解商鞅變法內容的幻燈片。該老師用此圖片主要是為了佐證商鞅變法的哪一項措施( B )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 D.確立縣制解析:“商鞅銅方量”是商鞅變法時頒布的標準量器。四個選項都是商鞅變法的措施,但依據材料分析,統一度量衡符合題意。8.(2019·廣東中考)對下圖所示秦國有關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 )A.商鞅變法成效顯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C.諸侯混戰破壞經濟 D.改革圖強成為風潮解析:從題干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屢破強敵。9.(2022·茂名高州期中)戰國時期,除了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魏國、楚國等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變法改革。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這使得( B )A.混戰加劇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B.整個社會進步的步伐加速了C.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成為可能 D.周王室的統治得以延續下去解析: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紛紛掀起變法改革。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10.(2022·廣州海珠期中)“……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文中的“它”指的是( B )A.靈渠 B.都江堰 C.黃河 D.長城解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二、非選擇題11.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強國的根本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共作戰65次。秦戰績 全勝 互有勝負 敗北58次 3次 4次——摘編自栗勁《秦律通論》(1)據材料一,概括秦軍同六國戰爭的特點并說明原因。答:特點:秦國戰爭大部分取得勝利。原因: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材料二 商鞅變法的發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國變法的成功與此二人的獨特品質息息相關。在“要不要變法”的廷議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為主旨,說服秦國君臣;然后以“南門徙木”一幕來取信于民。在變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點,以“名、利”為導向,移風易俗,促其“農、戰”,效果頗著。——摘編自張守慧《論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之成敗及其現實意義》(2)根據材料二,你認為商鞅變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決心與毅力(答獨特品質亦可)。②商鞅變法措施實事求是、不因循守舊。③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④以名利為導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答出兩點即可)材料三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秦國率先推行縣制,按地區劃分國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公共權力直接控制到基層社會的每一個人。秦統一后將秦國的制度推向了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簡言之,商鞅變法使國家形態走向成熟,對統一國家和中華民族具有長遠影響。——摘編自任世江《通過商鞅變法讓學生接觸思辨》(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中“使國家形態走向成熟”的具體措施。答: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答出兩點即可)材料四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為自己的幸福觀。戰爭又使秦國勞動力喪失,糧價上漲,當時的糧價已經高出魏國幾乎六十倍。——摘編自陳雨露、楊忠恕《中國是部金融史》(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別從什么角度評價商鞅變法 由此得出歷史評價應注意什么 答:分別從正面和負面兩個角度進行評價。歷史評價應該實事求是、一分為二,應以史實作為依據(論從史出)。(答出兩點即可)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表格可以看出,秦軍同六國戰爭的特點是秦國戰爭大部分取得勝利。根據所學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第(2)題,根據材料二“商鞅變法的發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國變法的成功與此二人的獨特品質息息相關……”可知,商鞅變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決心與毅力;“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說明商鞅變法措施實事求是、不因循守舊;“以‘南門徙木’一幕來取信于民”說明商鞅變法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以‘名、利’為導向,移風易俗”說明商鞅變法以名利為導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第(3)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中“使國家形態走向成熟”的具體措施指的是變法中政治方面的措施,結合所學回答即可。第(4)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別從正面和負面兩個角度評價商鞅變法。由此得出歷史評價應該實事求是、一分為二,應以史實作為依據,要論從史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學案 (學生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第二單元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學案 (教師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