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標要求】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搜集具體事例,體會中醫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廣泛影響。【教學目標】水平一:1.列舉造紙術發明前的書寫材質;寫出造紙術發明和改進的朝代;根據材料,總結蔡侯紙的優點;識讀《造紙工藝流程圖》;說出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影響。2.寫出“醫圣”的姓名及其醫學著作;寫出華佗及其成就——“麻沸散”、“五禽戲”。3.寫出《史記》的作者、體例、所記載的歷史時期。4.寫出道教的創立時期、創立者;寫出佛教的發源地;寫出佛教傳入我國的時期。水平二:1.根據材料,評價《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地位。【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2.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基礎落實一、造紙術的發明1.背景:秦漢時期人們用 作為書寫的材料,簡分量很重,帛價格昂貴,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2.發明: 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3.改進:(1)改進:東漢時,宦官 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2)作用:紙逐漸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4.意義: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1)簡介:東漢末年的名醫,是中醫 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稱為“ ”。(2)成就:著《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2.華佗:(1)簡介:東漢末年名醫,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2)成就:發明“ ”,創編出了“ ”用來強身健體。三、歷史巨著《史記》1.作者: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2.地位:是中國古代第一部 通史。3.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 到 時的史事。4.影響: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1)背景: 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興起提供了土壤。(2)派別:張角創立了 ,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術;在漢中、巴蜀地區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3)傳播:以治病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2.佛教:(1)創立: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 ,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教義: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斷除各種欲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主張眾生平等。(3)傳入:張騫通西域后通過 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4)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重點探析【唯物史觀——關注人物價值】(1)兩漢時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請根據下列表格寫出與成就相對應的人物。人物 成就① 發明“麻沸散”② 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③ 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④ 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被后世稱為“醫圣”【歷史解釋——解讀科技成就】材料一 現代世界文明賴以建立的基本發明創造,有一半以上來源于中國……曾經改變了世界,直到15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領先地位!——坦普爾《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2)請列舉一項漢朝引領著全世界的科技發明,并說說它的影響。【史料實證——闡述歷史結論】材料二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史記》(3)《史記》的體例有何特點 材料二中,魯迅先生評價了《史記》具有哪兩個方面的價值 【家國情懷——感悟傳統文化】材料三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4)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請根據材料三和自己的理解,說說習總書記號召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德克·卜德在《中國物品西傳考》中有過這樣的評價:“它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許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蔡侯”的“恩惠”主要體現在( )①發明了最早的書寫用紙 ②擴充了造紙所需原料的來源③改進了造紙的工藝 ④便利了紙張的推廣使用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21·北京中考)某班同學為體驗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工藝流程,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這項發明( )A.對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 B.發展中醫學的治療理論C.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D.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3.(2020·廣東中考)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煉;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 )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 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紙的應用影響文辭 D.紙張促進文化交流4.(2021·廣東模擬)防治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優勢,中華傳統醫學認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國古代發展了“治未病”思想的人是( )A.張騫 B.張仲景 C.蔡倫 D.司馬遷5.據史書記載,某醫學家對他的學生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下列屬于他的醫學成就的是(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C.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 D.發明“麻沸散”6.(2021·臨沂中考)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追求的東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東西”是( )A.仗義執言,策動大臣們上書為民請命B.報仇雪恨,策劃組織活動反對漢武帝C.飽讀詩書,游歷漢朝各地的名山大川D.發憤著述,秉筆撰寫不朽的歷史巨著7.(2021·廣東中考)《史記》記載,胡亥是趙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而立,但北京大學收藏的西漢竹書《趙正書》卻記載,胡亥是秦始皇臨終前親自認可的繼承人。這表明( )A.《趙正書》缺乏史料價值 B.出土文獻更可信C.《史記》僅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剛愎自用8.東漢末年,經濟殘破,民不聊生。張角創立太平道,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太平道發展到中國許多地方,教徒人數達到數十萬,在民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太平道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因素是( )A.太平道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渴求 B.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C.太平道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D.太平道吸收了神仙方術9.漢明帝時,因夜夢金人,遂派人出使,請來了兩位西域高僧,帶來了佛教經典并在洛陽建成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是( )A.西域僧人的傳教 B.貧苦民眾的信仰C.絲綢之路的開通 D.上層統治者支持二、非選擇題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為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那時的奏折是竹簡,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約是現在的30千克。材料二 見圖。材料三 他早年受學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材料一說明竹簡作為書寫材料有何缺點 東漢哪個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改變了這一狀況 (2)材料二中兩位名醫的主要貢獻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 他寫的史學巨著在我國史學領域的地位如何 (4)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文化燦爛的主要原因。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標要求】知道司馬遷和《史記》;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搜集具體事例,體會中醫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廣泛影響。【教學目標】水平一:1.列舉造紙術發明前的書寫材質;寫出造紙術發明和改進的朝代;根據材料,總結蔡侯紙的優點;識讀《造紙工藝流程圖》;說出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影響。2.寫出“醫圣”的姓名及其醫學著作;寫出華佗及其成就——“麻沸散”、“五禽戲”。3.寫出《史記》的作者、體例、所記載的歷史時期。4.寫出道教的創立時期、創立者;寫出佛教的發源地;寫出佛教傳入我國的時期。水平二:1.根據材料,評價《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地位。【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2.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基礎落實一、造紙術的發明1.背景:秦漢時期人們用簡帛作為書寫的材料,簡分量很重,帛價格昂貴,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2.發明: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3.改進:(1)改進: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2)作用:紙逐漸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4.意義: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1)簡介:東漢末年的名醫,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稱為“醫圣”。(2)成就:著《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2.華佗:(1)簡介:東漢末年名醫,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2)成就: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了“五禽戲”用來強身健體。三、歷史巨著《史記》1.作者: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2.地位: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3.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4.影響: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1)背景: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興起提供了土壤。(2)派別: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術;在漢中、巴蜀地區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3)傳播:以治病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2.佛教:(1)創立: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教義: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斷除各種欲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主張眾生平等。(3)傳入:張騫通西域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4)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重點探析【唯物史觀——關注人物價值】(1)兩漢時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請根據下列表格寫出與成就相對應的人物。人物 成就① 發明“麻沸散”② 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③ 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④ 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被后世稱為“醫圣”答:①華佗,②蔡倫,③張角,④張仲景。【歷史解釋——解讀科技成就】材料一 現代世界文明賴以建立的基本發明創造,有一半以上來源于中國……曾經改變了世界,直到15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領先地位!——坦普爾《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2)請列舉一項漢朝引領著全世界的科技發明,并說說它的影響。答: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史料實證——闡述歷史結論】材料二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史記》(3)《史記》的體例有何特點 材料二中,魯迅先生評價了《史記》具有哪兩個方面的價值 答: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家國情懷——感悟傳統文化】材料三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4)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請根據材料三和自己的理解,說說習總書記號召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習歷代先賢的智慧和情懷。(意思相近即可)目的: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或涵養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意思相近即可)素養達標一、選擇題1.德克·卜德在《中國物品西傳考》中有過這樣的評價:“它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許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蔡侯”的“恩惠”主要體現在( D )①發明了最早的書寫用紙 ②擴充了造紙所需原料的來源③改進了造紙的工藝 ④便利了紙張的推廣使用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早在西漢前期,我國就有了紙。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使得造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從而使紙普遍使用,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②③④符合題意。2.(2021·北京中考)某班同學為體驗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工藝流程,進行了以下實踐活動。這項發明( D )A.對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 B.發展中醫學的治療理論C.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D.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造紙的工藝流程,造紙術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與作戰方式、遠洋航海技術及中醫學無直接的聯系。3.(2020·廣東中考)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煉;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 C )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 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紙的應用影響文辭 D.紙張促進文化交流解析: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煉;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紙的應用影響文辭,致使文辭多顯冗長枝蔓。4.(2021·廣東模擬)防治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優勢,中華傳統醫學認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國古代發展了“治未病”思想的人是( B )A.張騫 B.張仲景 C.蔡倫 D.司馬遷解析:東漢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張騫出使西域,蔡倫改進造紙術,司馬遷寫成歷史巨著《史記》,均與題意不符。5.據史書記載,某醫學家對他的學生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下列屬于他的醫學成就的是( D )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C.開創中醫臨床理論體系 D.發明“麻沸散”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指的是東漢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后進行各種手術。6.(2021·臨沂中考)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追求的東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東西”是( D )A.仗義執言,策動大臣們上書為民請命B.報仇雪恨,策劃組織活動反對漢武帝C.飽讀詩書,游歷漢朝各地的名山大川D.發憤著述,秉筆撰寫不朽的歷史巨著解析:據所學可知,司馬遷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東西”是發憤著述,秉筆撰寫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7.(2021·廣東中考)《史記》記載,胡亥是趙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而立,但北京大學收藏的西漢竹書《趙正書》卻記載,胡亥是秦始皇臨終前親自認可的繼承人。這表明( C )A.《趙正書》缺乏史料價值 B.出土文獻更可信C.《史記》僅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剛愎自用解析:由題干材料可知,對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記載,這說明《史記》僅僅是一家之言。8.東漢末年,經濟殘破,民不聊生。張角創立太平道,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太平道發展到中國許多地方,教徒人數達到數十萬,在民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太平道發展如此迅速的社會因素是( A )A.太平道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渴求 B.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C.太平道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D.太平道吸收了神仙方術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東漢末年太平道興起和發展的背景,經濟殘破,民不聊生,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9.漢明帝時,因夜夢金人,遂派人出使,請來了兩位西域高僧,帶來了佛教經典并在洛陽建成了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是( D )A.西域僧人的傳教 B.貧苦民眾的信仰C.絲綢之路的開通 D.上層統治者支持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的主要原因是上層統治者支持。題干強調了漢明帝的相關舉措。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對人民的統治,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二、非選擇題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為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那時的奏折是竹簡,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約是現在的30千克。材料二 見圖。材料三 他早年受學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材料一說明竹簡作為書寫材料有何缺點 東漢哪個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改變了這一狀況 答:缺點:笨重、攜帶不方便。蔡倫。(2)材料二中兩位名醫的主要貢獻分別是什么 答: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 他寫的史學巨著在我國史學領域的地位如何 答:司馬遷。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文化燦爛的主要原因。答:經濟的發展;政局的相對穩定;重視對外開放。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一石重的奏折……30千克”可知,竹簡的缺點是笨重,攜帶不方便。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人們在竹木簡上書寫文字的情形得以改變。第(2)題,結合所學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是東漢末年的另一位名醫,擅長針灸,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等。第(3)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太史令”“史書”等,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司馬遷,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主要史事。第(4)題,結合兩漢時期的經濟發展、政局穩定和開辟絲綢之路等情況可知,兩漢時期文化燦爛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政局的相對穩定、重視對外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學案 (學生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第三單元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學案 (教師版)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