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文化運動與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認知經濟對思想文化發展的決定性作用。2.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現象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3.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和歷史圖片提出問題,印證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及影響。4.歷史解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研思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認識中國民族工業獲得短暫而迅速發展的原因。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感悟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難點】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三課前預習1.護國運動(1)背景①袁世凱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②____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③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袁世凱稱帝。(2)概況①時間:1915年底。②地點:云南。③人物:____﹑蔡鍔﹑李烈鈞。④過程: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____,恢復中華民國紀年。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護法運動(1)原因:張勛復辟失敗后,____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態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開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____為大元帥。(3)結果:____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3.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概況(1)先后爆發____、____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2)“____”: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但進展不順。1917年5月,繼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3)張勛復辟:____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原因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____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____。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④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____”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2)影響①有力推動了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②____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5.袁世凱復辟帝制(1)袁世凱上臺的標志: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____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復辟帝制的過程①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②1914年5月公布《____》,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③1914年底發布《____》,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④1915年5月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____”。⑤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由,召開“____”。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四自我檢測1.1898年張之洞提出“中體西用”時,意在中學容納西學,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提出“兼容并包”時,已是對舊式學人和儒學的寬容。這一變化A.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巨大包容性B.是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決定的C.反映出西學獲得絕對統治地位D.表明西學東漸下中學漸趨式微2.陳獨秀指出:“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此論述反映了A.新文化運動完全脫離實際 B.無產階級強烈的政治訴求C.廣大民眾思想的徹底解放 D.對封建思想文化的堅決反對3.據如表可推知( )1893—1920年表11893—1920年中國進口商品分類比重 單位:%生產資料 消費資料年份 合計 機器及工具 原料 設備器材、半制成品 合計 消費品原料 直接消費品1893 8.4 0.6 — 7.8 91.6 13.0 78.61910 17.6 1.5 0.1 16.0 82.4 17.0 65.4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A.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B.人民生活水平顯著下降C.洋務運動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 D.中國近代工業有所發展4.起義門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一座城門,清朝時稱為“中門”,武昌起義后改為現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時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貴更是拆毀城樓。這反映出民國初年( )A.武昌成為南北勢力爭奪重點 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遠C.北洋軍閥干政問題日益突出 D.革命遺址保護意識缺乏5.1916年9月,《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這看似是因為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指責《青年雜志》與他們的刊物在名稱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實際上正如后來史家所說:“添加一個‘新’字,實則‘新’意迭出,寄托著陳獨秀獨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見,《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創新服務面向青年群體 B.采用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C.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 D.高舉思想啟蒙利器以救國6.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知識分子從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學發展所帶來的道德淪喪問題。他們力主中西調和,在西方科學、物質文明和東方倫理、精神文明之間尋求平衡。這主張形成的關鍵因素是( )A.中外文明呈現融合的趨勢 B.救亡圖存成為知識分子的共識C.知識界對中外文明的反思 D.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批判繼承7.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給北洋政府財政部的信中說:“今則外商煙廠林立于內地,就地行銷,俱無征稅……敝公司煙草既納進口征稅,復納子口半稅、雜捐、附加等稅,負擔既重,成本加多, 雖出品優美,誠難與外貨競賣。”這表明當時( )A.軍閥割據混戰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 B.實業救國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C.民族工業發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環境 D.列強以商品輸出搶占國內市場8.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近代經濟取得必然進展。促使革命前后經濟進展的相同緣故是( )A.政府鼓舞進展實業的政策 B.列強的經濟入侵有所減緩C.國際國內市場的慢慢擴展 D.社會變革形成穩固的國內環境9.1916年9月,《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添加一個‘新’字,‘新’意迭出,寄托著陳獨秀獨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見,《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創新服務面向廣大青年群體 B.采用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C.追求新文體逐漸成為社會時尚 D.高舉思想啟蒙利器以救國10.陳獨秀、胡適等人成為白話文運動的中堅。“欲救亡圖存,必先興教育、開民智;而文言文晦澀難懂,當時中國五億人中,能文言者不過百分之一,不可能成為普及思想、教育民眾的利器。”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的根源是( )A.得到了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 B.白話文通俗易懂,比文言文先進C.有利于文化的大眾化與新思想的傳播 D.20世紀初文言文已經被人們所拋棄三課前預習1. 二次 唐繼堯 帝制2. 馮國璋 孫中山 西南軍閥3. 直皖 直奉 府院之爭 張勛4.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實業 二十一條 中國產業工人5. 北京 中華民國約法 修正大總統選舉法 中日民四條約 國民代表大會四自我檢測1.D2.D3.D4.B5.D6.C7.C8.A9.D10.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