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客觀評價國共領導的全民族抗戰的功績。2.時空觀念:觀察地圖,梳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軍事侵略、政治扶植、經濟掠奪、文化奴性)。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呈現與分析,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解釋中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4.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危機嚴重。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難點】不同歷史事件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意義。三課前預習1.全面內戰的爆發內戰爆發 1946年6月,國民黨以圍攻________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粉碎全面進攻 方針 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時間 1946年7至10月結果 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30萬人,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粉碎重點進攻 背景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____解放區和____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結果 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在山東________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2.日本侵華的開始(1)日本侵華原因歷史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后蓄謀已久,占領中國是其既定國策根本原因 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困境及擺脫困境的對策現實原因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為擺脫困境,急于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有利條件 ①國內:國共兩黨內戰對峙;國民黨抗戰意圖沒有明確(不抵抗政策),沒有做好抗戰準備。②國際:歐美列強忙于應對經濟危機,無暇顧及日本侵華;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2)日本侵略1931年 日本制造了_____事變,不久占據整個東北1932年 日軍制造一·二八事變,侵略_____1932年 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 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1935年 日本侵略者為侵占中國華北而制造了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3.意義(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_______。(2)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3)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_______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4.中共七大目的 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時間 _______年4-6月地點 _______主要內容 (1)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2)思想路線:確立_______為黨的指導思想(3)組織路線: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意義 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空前的團結5.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重大戰役 結果(意義)防御階段 (1)_______會戰:1937年8-11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2)平型關大捷:1937年9-11月,八路軍取得_______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3)_______會戰:歷時近一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4)_______會戰:1938年1-5月,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臺兒莊大捷(5)武漢會戰:_______年6-10月,10月下旬,武漢失守。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優勢敵人的進攻。武漢、_______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開始,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四自我檢測1.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7月10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呼吁:“各方政治意見能徹底融洽,以樹立政府之抗戰基礎。”7月17日,蔣介石呼吁:如果臨到最后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這反映了當時( )A.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C.全民族抗戰已成為共識 D.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迫在眉睫2.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隊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軍和居民中解釋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和實現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25日,要求在新聞宣傳過程中重點體現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內容。中共中央提出這些主張旨在( )A.推動國共兩黨關系緩和 B.健全國內新聞宣傳體系C.推進全面抗戰局面發展 D.爭取國際力量支持抗戰3.1941年夏秋,四川農村租佃糾紛頻發,已成為民間積怨的主要內容。《新華日報》報道稱:“四川為租佃而涉訟的糾紛,在今天的農村,成了一種最普遍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國統區物價暴漲 B.政府的稅收政策C.長期戰爭的進行 D.國民政府的內遷4.全民族抗戰時期,根據地的戲劇“每個劇本要以它所觸及的那個問題的政策為核心,通過我們的創作,向群眾宣傳和解釋革命的政策”,“要適合當時當地的具體要求,服從當時當地的政治任務”。由此可見,這些戲劇( )A.注重揭發剝削階級的殘酷性 B.注重傳播進步的意識形態C.調動了廣大群眾的抗戰熱情 D.積極維護國共兩黨的合作5.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通電提出“立即動員全國海陸空軍,準備應戰……我們要求全國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衛戰爭”,洛川會議上進一步制定了“全國軍隊總動員”和“全圍人民總動員”的方針。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 )A.積極推動全民族抗戰 B.贏得了輿論宣傳的主動權C.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 D.促成了國共兩黨合作實現6.下面兩圖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分構成變化的基本情況。據此可知( )A.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改變 B.中共黨員人數激增C.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D.國共兩黨走向合作7.“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個偉大事件,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它所展現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青年乃至我們民族英勇奮斗的不竭的精神源泉。”材料中所評述的歷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一·二八”事變 B.五四運動 C.“一二·九”運動 D.西安事變8.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從“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到“反蔣抗日”再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與紅軍建立了合作關系;次年9月,蔣介石提出團結御侮的必要。由此可見,當時( )A.國民黨的抗戰路線發生了根本轉變 B.國共兩黨間的政治分歧得以消弭C.民族危機加劇促使國共關系的改變 D.中共在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9.如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10.下面是一位中國畫家于20世紀30年代在《扶輪日報》上發表的漫畫。該漫畫旨在( )A.諷刺日本對其侵略行徑的美化 B.沉重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C.揭露國統區內推行的奴化教育 D.激發國人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三課前預習1. 中原解放區 陜北 山東 孟良崮2. 九一八 上海3. 完全勝利 偉大復興4. 1945 延安 毛澤東思想5. 淞滬 平型關 忻口 徐州 1938 廣州四自我檢測1.C2.C3.C4.B5.A6.A7.C8.C9.A10.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