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了解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辯證看待十年探索時期的曲折與成就,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發展的趨勢。2.時空觀念:通過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義探索建設道路的對比,使學生感知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和執著,把握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搜集文化大革命的相關史料,認識到文革的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帶來的災難和教訓,歸納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對本課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形成較為客觀的歷史認識或提出自己的見解。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感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理解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的偉大性、開創性,培養學生珍惜國家建設成果、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二學習重難點【重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與成就。【難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課前預習6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準備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觀念,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時間 1978年12月內容 工作著重點 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________________上來決策 實行________恢復路線 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____________的優良傳統撥亂反正 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意義 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62.外交成就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重要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____年周恩來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確認萬隆會議 ①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②中國提出“________”的方針,中國代表團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63.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新中國的成立。(2)原則: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3)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4)成就時期 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 ①新中國成立之初,與蘇聯等人民民主國家和印度等國建交。②1954年,中國倡導以_________作為國際關系準則。③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______”方針,推動了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④1956年,中國與挪威等國家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 ①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_____年中法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③自1970年起,中國同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④中英、中荷關系升格為大使級。⑤_____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⑥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64.偉大的建設成就原因 黨的領導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人民奮斗 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就 生產生活領域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兩彈一星”增強了國防力量。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這期間建設起來的一些基礎設施等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時代精神 形成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外交領域 ___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____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這些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意義 歷史進程 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65.政策調整(1)目的:為了克服困難,恢復經濟發展。(2)概況①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_______”的方針。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③1962年初召開的_______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_______”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3)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四自我檢測21.20世紀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鎮人口回鄉下鄉安置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對被精簡人員回鄉后的糧油供應問題在返鄉途中及回鄉后有關經費的開支、各類用品的調配、回鄉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確規定。這些工作( )A.為有序調整經濟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國民經濟發展C.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勞動力 D.增強了社會的流動性22.如表是1960—1965年湖南省部分經濟指標變化情況統計表。這說明當時的湖南( )年份 農業 工業總產值(億元) 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 總產值(億元) 輕工業比重(%) 重工業比重(%)1960 29.24 40.6 48.77 37.4 62.61965 32.51 46.4 37.63 48.4 51.6A.工業落后面貌得到改變 B.經濟增長速度全面提高C.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 D.農村生產關系得到調整23.據記載,在“備戰、備荒、為人民”方針的指導下,山東民豐機械廠的選址遵循了“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最終定點為蒙陰縣坡里鎮笊籬坪的兩條山溝中,工廠干部職工都經過嚴格的政審。該廠始建于( )A.20世紀40年代 B.20世紀50年代C.20世紀60年代 D.20世紀80年代24.1964年,中國開始在全國推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自主研發的現代品種矮稈水稻,比常規水稻產量高30%;1976年開始推廣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產量在矮稈水稻的基礎上再增加30%。由此可見,當時中國( )A.注重通過農業科研提高糧食產量 B.科研工作未受“左”傾錯誤影響C.包產到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顯著成效25.圖1、圖2是中國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新建工業分布示意圖。這兩幅圖反映當時我國( )A.工業的區域分布重心已經發生轉移B.致力于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C.實行戰略調整以應對嚴峻國際形勢D.調整工業布局以期推進西部大開發26.如表是美國對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態度變化,據此可以推知( )時間 內容1949年—1960年 美國以時機不宜為理由,采取“拖延討論”手法,阻撓聯合國把中國代表權問題列入議程1961年—1969年 美國改變手法,一面表示“贊成”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一面又把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代表權這樣一個只需要簡單多數即可通過的問題,作為需要2/3的多數才能通過的所謂“重要問題”1970年 白宮發言人齊格勒說:“美國反對以犧牲中華民國來接納北京政權進入聯合國”,他明確地說出了后來形成的“雙重代表提案”的實質A.聯合國的機構職能日益喪失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不合時宜C.美蘇兩極格局遭受嚴重沖擊 D.中美外交正常化存在多重阻礙27.1962年中央財經小組第一次會議,針對我國經濟發生的嚴重困難,周恩來提出:“上聯:先抓吃穿用,下聯:實現農輕重,橫批:綜合平衡。”據此推知,當時黨和政府經濟工作的重心是( )A.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B.嚴格財經制度抑制通貨膨脹C.計劃供應生活物質必需品 D.調整國民經濟搞好市場供應28.尼克松就職總統后采取了重大行動:撤走了在臺灣海峽巡邏的兩艘驅逐艦,取消了部分對華貿易限制,準許美國的海外子公司與中國進行貿易,進一步放寬本國公民到中國的旅行限制,甚至在某些場合下還開始用“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稱謂來稱呼中國的首都和國名。這些行動( )A.出于美國聯華抗蘇的需要 B.標志著中美關系出現了重大轉折C.表明中美建交障礙已消除 D.緣于中國全方位外交戰略的提出29.如圖是1960年《人民日報》上刊載華君武的《葉落而知秋》漫畫。漫畫左邊的文字:支持美國阻撓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從側面反映了( )A.資本主義陣營趨于瓦解 B.美國失去各國的普遍支持C.美國放棄孤立中國政策 D.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變化30.1955年初,黨中央做出研制原子彈的重大決策。此后10多年間,黨領導大批愛國知識分子以及廣大科技人員、解放軍戰士、工人和群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研究和探索工作,最終研發成功了“兩彈一星”。“兩彈一星”研發的成功A.推動國家開啟了振興科技的歷程 B.得益于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C.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D.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三課前預習1.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 民主集中制2. 1954 求同存異3.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 1964 19714. 1971 19725.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七千人 四個現代化四自我檢測1.A2.C3.C4.A5.C6.D7.D8.A9.D10.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