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紅松之鄉》學與導設計課 題 紅松之鄉 執教時間學習內容分析與學教方式選擇 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通過讀圖以及分析,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從各種場景中感受我國不同區域人們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領略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學習目標(含學習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地圖,說出小興安嶺在中國的位置;從地形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小興安嶺自然環境的特點;分析本區域的自然景觀、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過程與方法目標:根據資料、地圖,獲取有用信息,分析紅松之鄉的位置、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通過分析找出紅松之鄉這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資源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學習重點:小興安嶺成為紅松之鄉的地形和氣候條件。 學習難點:理解小興安嶺地區人民是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課前準備 查閱資料,制作PPT,下發導學稿教學環節與目標 學習任務與要點 學導活動與過程 二次備課一、新課導入 學習任務: 1、學生欣賞歌曲。 2、根據歌詞回答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學習要點: 用歌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對美好青春的感受。 展示歌詞,問:你知道這些歌詞中包含著哪些區域的地理特征? 從學生的回答中導入本課課題——北方地區(紅松之鄉)二、初識紅松之鄉 學習任務: 1、讀圖說出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 2、讀圖從地形和氣候方面分析小興安嶺的成為紅松之鄉的自然條件。 學習要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文字,獲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活動一:讀圖6-1,說出小興安嶺在我國的位置。 小興安嶺位于黑龍江省中北部 活動二:結合圖6-3、6-4和6-5,說說該地的地形類型、氣候類型及特點,分析小興安嶺成為紅松之鄉的自然條件。 1.小興安嶺的地形是山地 。這樣的地形有利于林木的生長。 2.小興安嶺的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這種氣候的特點以及對林木生長的好處: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季寒冷,即使降水量少,但蒸發量小,總體比較濕潤。低于0℃的月份較多,濕冷的條件,適合針葉林的生長。三、尋寶紅松之鄉 學習任務: 1、閱讀課本結合所了解的知識回答問題 2、讀文字介紹思考并回答問題 3、閱讀課本思考并回答 學習要點: 加強結合材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方式來完成。 活動三:說說“紅松之鄉”小興安嶺森林中有哪些寶藏? 1.東北林區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2.主要樹種有:紅松、落葉松、白樺、紫椴 看圖6-5右邊的文字介紹,思考:紅松為什么如此珍貴? 闡述:據不完全統計,60多年來,小興安嶺已經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2.4億立方米,幾乎占全國木材供應量的1/5。 問:這么多的木材是怎樣輸送到林區外的呢? 通過鐵路、公路、水路運輸四、解困紅松之鄉 學習任務: 1、思考并回答 2、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派代表發言 3、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習要點: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將零散的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及時梳理。 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長期開發森林資源,使小興安嶺林區面臨怎樣的問題? 1.對森林長期過量的開采,使森林資源急劇減少。 2.人們對林下野生菌和藥材的毀滅性挖掘,加上森林火災、蟲害等對林區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活動四:怎樣在開發林區資源、發展林區經濟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小組討論5—10分鐘解決措施。 以前林區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收入也來自于出售木材。如今雖然人們不能隨便砍伐樹木,但它們依然沒有離開森林,最終不僅綠色回來了,而且經濟發展更快了。這是為什么呢?請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原因。五、課堂小結,鞏固提升 學習任務: 1.呈現知識體系; 2.進行內容進行總結 3.當堂練, 學習要點: 培養學生自我小結、自主梳理的能力,并通過練習提高課堂效率。 1、學生自主歸納、梳理。 2、小組合作補充、修正。 3、學生用關鍵詞串連,將課堂內容進行梳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4、教師課堂總結。學與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