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學與導設計課 題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執教時間設計者 學校學習內容分析與學教方式選擇 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運用地圖說明區域的位置,并對區域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征;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學習目標(含學習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黃土地貌,氣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及其原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重點: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及受其影響下形成的獨特的黃土高原文化。 難點: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的原因。課前準備 查閱資料,制作PPT,下發導學稿教學環節與目標 學習任務與要點 學導活動與過程 二次備課一、新課導入 學習任務: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想法進行回答。 學習要點: 激發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根據資料,回答問題: 某校七年級1班的學生李杰想在暑假的時候去古城西安旅游,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他和同伴們出發了……出發之前,李杰要做哪些準備? 他可以選取什么樣的交通方式出行?二、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學習任務: 通過讀圖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圍)記自然環境(地形、氣候、土壤、地貌等) 學習要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文字,獲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環節一:講一講黃土高原在哪里?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跨七個省區: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 過程中出示:黃土高原在中國的位置及范圍圖 環節二:黃土印象:說一說你腦海中的黃土高原是怎樣的? 出示:黃土高原地形圖,黃土高原景觀圖,黃土層圖,使學生對黃土高原的印象由模糊到清晰真實,從而強化學生對黃土高原的印象“一片的黃”與“到處都支離破碎”!三、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學習任務: 黃土高原面臨的問題、原因(自然、人文)、及應對措施。 學習要點: 加強結合材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方式來完成。 環節三:議一議: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如何去開發利用這塊土地,這里生態脆弱威脅到人們的生存時,當地人民該怎么辦 設問:黃土高原的地表特點?如何理解溝壑縱橫?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現象?會有什么影響?黃土高原上的人們該怎么辦 過程中出示:延安的氣溫及降水量圖,過度放牧圖四、生活特色 學習任務: 黃土高原文化,建筑形式、音樂、舞蹈、飲食習慣等方面。 學習要點: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將零散的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及時梳理。 環節四:體驗黃土文化:游一游:假如這個暑假自助游去黃土高原,你會準備些什么物品,請說明理由。 這一環節設置“扎一扎”“嘗一嘗”“唱一唱”等幾個小活動讓學生從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既感性又理性的去深刻地去理解自然與人文環境兩者之間關系。同時也用輕松活潑的形式的活動突破的重點與難點。 師展示與歸納。五、課堂小結,鞏固提升 學習任務: 1.呈現知識體系; 2.進行內容進行總結 3.當堂練, 學習要點: 培養學生自我小結、自主梳理的能力,并通過練習提高課堂效率。 1、學生自主歸納、梳理。 2、小組合作補充、修正。 3、學生用關鍵詞串連,將課堂內容進行梳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4、教師課堂總結。學與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