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2年課標】
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思維導學】
【背記要點】
知識點01 西漢的建立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2.漢初的社會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1)漢初的社會狀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十分貧困,經濟蕭條。
(2)原因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
(3)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首要問題。
知識點02、休養生息政策
1.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2.漢高祖采取的措施:
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
將奴婢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釋奴為民)
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十五稅一:減輕田租,定稅率為十五稅一;
3、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知識點03、文景之治
1.漢文帝、漢景帝繼續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
(1)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首先,十五稅一改三十稅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
(2)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
(3)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
2.表現(治國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錢糧充盈。
★★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
★★秦亡漢興的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人為本,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
【名師點撥】
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經濟政策中的體現。
【三年真題】
(一)、2022年中考真題
1.(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時期,“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西漢( )
A.社會政治清明 B.經濟恢復發展 C.中央集權加強 D.農民負擔沉重
【答案】B
【詳解】由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可知,這反映了漢初經濟的凋敝,由材料“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可知,這反映了漢朝經濟得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社會政治清明、中央集權加強、農民負擔沉重與題干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
2.(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2022年3月,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項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此事表明( )
A.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
C.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D.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表明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B項正確;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和 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這三個表述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
3.(2022·廣東·中考真題)漢代體育項目眾多,包括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深受民眾喜愛,甚至帝王也參與“斗虎”“格熊”活動。這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內斂 C.悠然清閑 D.寧靜純樸
【答案】A
【詳解】“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斗虎”“格熊”等體現出漢代尚武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含蓄內斂、悠然清閑以及寧靜純樸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會風尚,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
4.(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下圖選自某書的部分章節目錄。據此判斷,該材料反映的歷史人物是
第二章消滅項羽,建立漢朝第三章確立典章,設立制度第四章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A.秦始皇 B.漢獻帝 C.漢高祖 D.漢武帝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關鍵詞,“消滅項羽,建立漢朝”“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并結合所學知識,是漢高祖。·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征戰,史稱“楚漢之爭”,最后劉邦消滅項羽,取得勝利,建立漢朝,劉邦是漢高祖。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C項正確;ABD的人物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5.(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給下面方框內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答案】B
【詳解】秦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漢朝進一步鞏固大一統王朝,故材料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符合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符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符合明清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2·天津·中考真題)2021 年考古發現,霸陵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與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這印證了漢文帝
A.勤儉治國 B.勤于政事C.善于用人 D.虛懷納諫
【答案】A
【詳解】漢文帝、漢景帝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史稱“文景之治”。依據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欲為省,毋煩民”可印證漢文帝勤儉治國的特點,A項正確;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 虛懷納諫與材料中“勤儉治國”不符合,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
7.(2022·四川瀘州·中考真題)《漢書·景帝紀》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這表明當時
A.經濟恢復社會穩定 B.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鹽鐵專賣平抑物價 D.進入西漢王朝鼎盛時期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初一直到漢景帝時期,一直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A項正確;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實行鹽鐵專賣平抑物價,在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排除BCD項。故選A項。
8.(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某校七年級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表演了關于“文景之治”的歷史劇。下面場景不符合史實的是
A.漢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宮的規制修建皇宮
B.地方官孫平因為關心當地農桑事務被漢景帝提拔
C.農民李四因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獎勵
D.漢文帝的妃嬪因為鋪張浪費受到訓斥
【答案】A
【詳解】西漢初期,在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吸取秦朝暴政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賦稅和徭役,減輕刑罰,重視農業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文景之治”,漢文帝不可能大興土木,命人按照阿房宮的規制修建皇宮,A項符合題意;漢文帝重視農業發展,BC項符合漢文帝時期的場景,不符合題意;漢文帝時期,提倡節儉,D項符合漢文帝時期的場景,不符合題意。故選A項。
9.(2022·江蘇南通·中考真題)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減輕人民的負擔 B.鞏固封建統治
C.發展生產 D.吸取秦亡教訓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西漢初年由于秦朝的暴政和楚漢爭霸的影響,經濟殘破,社會凋敝,所以統治者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主要是為了恢復發展經濟,最終鞏固統治,故B項正確;減輕負擔和發展生產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的手段,排除AC項;吸取秦亡的教訓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2·山東濟南·中考真題)“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稱贊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答案】A
【詳解】依據題干“漢興”“與民休息”“漢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稱贊的是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由于長期戰亂造成經濟凋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與民休息,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A正確;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時期,B排除;貞觀之治出現在唐朝唐太宗時期,C排除;開元盛世出現在唐朝唐玄宗時期,D排除。故選A。
11.(2022·江蘇常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在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求得統治地位的穩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確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的真理。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二:漢初與民休息之時,為漢文帝所重用的賈誼,提出民為一切之本,為政以此為要為大,應當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
——摘編自施丁《貴誼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歷史反復證明,凡是在民本問題上處理得比較好的時期,大一統社會發展就比較平穩;凡是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好以致尖銳對立的時期,社會就會動蕩,甚至導致政權的滅亡。
——摘自卜憲群《談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儒家學派在“民心”問題上的主要主張。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漢文帝是如何實踐賈誼的主張的。
(3)結合所學,請用隋唐時期的史實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材料三的觀點。
(4)綜合上述材料,統治者重視“民心”、“民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張:以德治國、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仁政、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
(2)實踐: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
(3)正面:唐朝貞觀之治(或隋文帝統治時期、唐朝開元盛世等),統治者注意愛惜民力、發展生產、減輕負擔,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反面:隋煬帝暴政(或唐玄宗統治后期等),統治者濫用民力,奢修享受,人民負擔沉重,導致政權滅亡(或戰亂)。
(4)根本目的:鞏固統治。
【詳解】(1)據材料一“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在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求得統治地位的穩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確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的真理。”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學派在“民心”問題上主要主張以德治國、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仁政、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他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
(2)據材料二“漢初與民休息之時,為漢文帝所重用的賈誼,提出民為一切之本,為政以此為要為大,應當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等實踐了賈誼的主張。漢文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3)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注意愛惜民力、發展生產、減輕負擔,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隋煬帝統治時期,濫用民力,奢侈享受,人民負擔沉重,爆發農民起義,最終政權滅亡(或戰亂)。
(4)綜合上述材料可知,統治者重視“民心”“民本”的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12.(2022·廣西賀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漢文帝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大力恢復經濟。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兩次降低當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應減輕,將原來每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到漢景帝時,他繼續執行文帝的政策,繼位當年即下詔將田租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景帝重視農業生產,曾和百官一起勸農,并令皇后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宜。因而當時“海內殷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政治、經濟效果,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過渡。
——摘編自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文帝與漢景帝治國的共同措施。簡析這些措施的影響。
【答案】共同措施: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提倡勤儉治國。
影響: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或出現“文景之治”局面);為后來漢武帝時期的強盛莫定了基礎;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詳解】依據材料“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大力恢復經濟。”“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景帝重視農業生產”等和所學可知漢文帝與漢景帝治國的共同措施是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以及提倡勤儉治國;依據材料“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政治、經濟效果,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過渡。”和所學可知,這些措施的影響是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為后來漢武帝時期的強盛莫定了基礎;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二)、2021年中考真題
1.(2021·遼寧·北鎮第一初級中學中考真題)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追憶歷史,下列古代政權最早重視“以德化民”是在( )
A.唐高祖時期 B.西漢文帝、景帝時期
C.元世祖時期 D.東漢光武帝時期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文帝、景帝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B項正確;唐高祖時期沒有提及他的統治措施,排除A項;元世祖時期接受漢族儒臣提出的“行仁政”的建議,但不是最早的,排除C項;東漢光武帝的鞏固統治措施中有關于減輕刑罰的措施,但也不是最早,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1·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寫道:“……隨之而來的是文帝和景帝之治,兩帝的性格和成就長期以來引起了中國作者的景仰。他們由于井然有序地治國和治民而受到贊譽。”下列讓他們受到“贊譽”的做法是( )
A.統一度量衡制度 B.延續休養生息政策C.統一鑄造五銖錢 D.采取重文輕武政策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高祖死后,繼任的文帝和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B項正確;統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始皇實行的措施,排除A項;統一鑄造五銖錢是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排除C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1·四川綿陽·中考真題)西漢文景時期,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同時提倡勤儉治國。這反映了當時( )
A.摒棄秦朝政治制度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C.王國問題得到解決 D.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經濟凋敝,百廢待興,采取的治國思想是“黃老的無為而治”,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據材料“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同時提倡勤儉治國”可知B項正確;漢朝對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漢武帝統治時期解決了王國問題,排除C項;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除D項。故選B。
4.(2021·湖北黃石·中考真題)歷史學習中要關注目錄和章節標題,以便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根據下圖提供的關鍵詞,請你為其選擇--個最恰當的單元標題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階段,B正確;A是夏商周時期的特征,排除;C是魏晉時期的特征,排除;D是宋朝時期的特征,排除。故選B。
5.(2021·廣西賀州·中考真題)漢文帝二年九月,詔日:“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據此可知,漢文帝
A.加緊對農民控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
C.實施了嚴刑苛法 D.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答案】D
【詳解】題干的“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表明漢文帝重視農業,田賦在漢高祖的十五稅一的基礎上減半,實行三十稅一。據此可知,漢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故D符合題意;加緊對農民控制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與漢文帝的統治政策不符,排除B;實施了嚴刑苛法與漢文帝的統治政策不符,排除C。故選D。
6.(2021·山東臨沂·中考真題)2020年12月17日,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這位“天外來客”名字中的“嫦娥”,據說本稱妲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這位西漢皇帝
A.增加賦稅徭役 B.倡導勤儉治國C.實施“推恩令” D.設置西域都護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時期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以身作則。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充盈。出現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故選項B符合題意;漢文帝減輕賦稅和徭役,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漢武帝實施“推恩令”,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7.(2021·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漢高祖劉邦和他的許多文臣武將,絕大多數都是在反秦斗爭中涌現出來的社會底層人物,即所謂“布衣”,漢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稱道的“布農將相之局”。漢高祖登基后,頒布了一系列詔令:讓士兵復原還鄉從事生產;把賣身作為奴隸的人恢復為平民;把田租的稅率規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漢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減輕搖役,將原來每年服役一個月改為“三年而一事”。漢景帝(漢文帝長子)在位時,將田租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從此成為漢朝稅率的定制。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1)材料中漢初統治者采取的這些措施統稱為什么政策?這一政策導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現?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概括漢初統治者推行這些政策的原因。(寫出兩點即可)
【答案】(1)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原因: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②多年戰亂的影響,社會面臨諸多的困難,如經濟蕭條,百姓生活貧困等。③為了穩定社會局面,鞏固新王朝。
【詳解】(1)政策:材料“讓士兵復原還鄉從事生產;把賣身作為奴隸的人恢復為平民;把田租的稅率規定為十五稅一”體現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局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和漢景帝面對經濟凋敝的現狀,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文景之治”的出現。
(2)原因:根據材料“ 漢高祖劉邦和他的許多文臣武將,絕大多數都是在反秦斗爭中涌現出來的社會底層人物”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當時社會環境的動蕩、統治階級的出身、恢復經濟的需要及鞏固統治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三)、2020年中考真題
1.(2020·廣西賀州·中考真題)漢文帝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漢文帝這一做法,有利于當時
A.廉政風氣形成 B.控制豪強地主勢力C.監視地方官吏 D.徹底廢除嚴刑苛法
【答案】A
【詳解】根據“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可以看出,皇帝作了一個表率的作用,有利于廉政風氣的形成,A項正確;材料與豪強地主無關,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監察,排除C;D項表述太絕對,排除D。
2.(2020·山西·中考真題)《漢書 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統治者實行了( )
A.郡縣制 B.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C.推恩令 D.鹽鐵官營,統一鑄幣
【答案】B
【詳解】依據題干“漢初”,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西漢建立后,社會十分貧困,漢高祖通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故漢初統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B正確;秦國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推行郡縣制,A排除;漢武帝時期,是西漢鼎盛時期。為解決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C排除;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幣;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鹽鐵官營。D排除;故選B。
3.(2020·山東東營·中考真題)漢文帝采納大臣賈誼“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的建議,提倡( )
A.以農為本 B.勤儉治國 C.以德化民 D.輕徭薄賦
【答案】A
【詳解】由材料“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可知,賈誼建議漢文帝重視發展農業,以農為本。漢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A符合題意;材料無關勤儉的信息,沒有體現道德教化的信息,也沒有減輕賦稅的信息,排除BCD。故選A。
4.(2020·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漢文帝時,在王國的政治架構上“眾建諸侯”,王國增至22個,王國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為置,不得自置”。漢文帝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強中央集權C.緩和階級矛盾 D.反擊匈奴襲擾
【答案】B
【詳解】古代分封制下,諸侯有在封國內繼續分封的權力。材料中漢文帝廢除了諸侯自己分封的權力,把諸侯封國內分封的權力收歸至中央。這顯然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故B符合題意;材料中屬于政治舉措,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A;“眾建諸侯”會導致中央與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緩和階級矛盾,排除C;材料與反擊匈奴沒有聯系,排除D。故選B。
5.(2020·四川眉山·中考真題)在建立漢政權前后,劉邦分封了7個異姓諸侯王,如韓信為齊王,英布為淮南王。但后來,他以各種理由誅殺了其中6個異姓王。劉邦剪除異姓王
A.目的是強化專制皇權 B.深受分封制觀念影響
C.體現他統治十分殘暴 D.導致王國問題的形成
【答案】A
【詳解】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占有漢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對漢朝中央的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劉邦為了強化專制皇權剪除異姓王。A符合題意;劉邦剪除異姓王,體現出的是廢除分封制。B不符合題意;題干中劉邦剪除異姓王并不能體現他統治十分殘暴。C不符合題意;劉邦剪除異姓王解決了王國問題。D不符合題意;故選A。
6.(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以下文物能夠反映漢朝歷史的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司母戊鼎 C.“漢并天下”瓦當 D.契丹雞冠壺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并天下”瓦當是在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瓦當,C項正確;刻有文字的甲骨反映的是商朝的歷史,排除A項;司母戊鼎反映的是商朝的歷史,排除B項;契丹雞冠壺是遼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排除D項。故選C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曲麻莱县| 海丰县| 汉沽区| 天柱县| 苍南县| 祁连县| 芒康县| 三门峡市| 读书| 崇仁县| 灵石县| 长武县| 白城市| 齐齐哈尔市| 永仁县| 赞皇县| 瑞丽市| 班戈县| 岗巴县| 六枝特区| 房山区| 治多县| 正阳县| 宾阳县| 马鞍山市| 积石山| 郴州市| 施甸县| 南雄市| 博野县| 新密市| 波密县| 秦安县| 光泽县| 江阴市| 准格尔旗| 两当县| 宜兰县|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