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01 “推恩令”的實施(政治方面)1.背景:(1)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官府分庭抗禮。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2)七國之亂:漢初實行什么制度? 面對諸侯王實力的膨脹,漢景帝采取什么措施?結果怎樣?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采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削藩)。結果:引發了七國之亂;經過三個月的戰爭平定了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建議者:主父偃3、具體措施: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分成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4、影響:通過這些措施,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知識點02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思想文化方面)1、背景:漢初,無為而治的政策下,諸子百家流行,許多士人四處游說,依附諸侯王,對抗朝廷。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2、具體措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文化: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3、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知識點03 鹽鐵專賣(經濟方面)1、背景:富商大賈私人鑄幣、經營鹽鐵,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2、目的: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3、具體措施: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4、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知識點04 北擊匈奴(軍事方面)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漠北戰役 前119年);作用: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鞏固了邊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的作用 :漢武帝時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議一議:人們為什么總把“秦皇漢武”并稱?都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都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都對我國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等。★★比較漢武帝和秦始皇對儒學的態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罷黜百家”并不是要禁絕除儒家學說外其他學術流派的思想,只是不會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已;秦始皇“焚書坑儒”, 采用法家的思想,對其他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進行粗暴破壞。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要控制人們的思想,鞏固其統治。★★國家統一與經濟強盛有什么內在聯系?漢武帝的大一統給我們什么啟示?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強盛才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統一。如今國與國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關鍵是要靠人才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努力拼搏,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名師點撥】1.漢武帝大力發展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而非大學。2.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秦始皇與漢武帝雖然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但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其統治。【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史記》中記載:“偃說上日:‘…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依仗)其強而合從(合眾)以逆京師,?”針對這種形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養生息 B.鹽鐵專賣C.實施“推恩令” D.北擊匈奴【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依仗)其強而合從(合眾)以逆京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休養生息是西漢初年恢復經濟的措施,排除A項;鹽鐵專賣是經濟措施,排除B項;北擊匈奴是軍事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2.(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貨幣。兩者所起的相同歷史作用是( )A.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B.繼承了春秋戰國貨幣的風格C.促進了貨幣種類的多樣化 D.適應了商業貿易繁榮的形勢【答案】A【詳解】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這樣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兩者所起的相同歷史作用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A項正確;這兩種貨幣風格與春秋戰國時期有所不同,排除B項;半兩錢和五銖錢幣外形相似,貨幣種類多樣化,不利于經濟交流,統一貨幣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區經濟交流,排除C項;秦漢時期主要發展農業,適應商業貿易繁榮的形勢說法不對,排除D項。故選A項。3.(2022·廣東廣州·中考真題)漢朝規定、每年祭祀高祖廟時,諸侯需奉獻黃金資助。漢武帝曾借口諸侯所獻黃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奪去了106個諸侯的爵位。漢武帝的做法( )A.抵御了匈奴南下襲擾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落實了休養生息政策 D.有助于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漢武帝曾借口諸侯所獻黃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奪去了106個諸侯的爵位。”可知,漢武帝通過奪去106個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抵御了匈奴南下襲擾,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西漢初年實現休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項。故選B項。4.(2022·山東濰坊·中考真題)漢武帝時,有大臣主張:此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國家大業”是指( )A.鹽鐵專賣 B.北擊匈奴 C.推恩諸侯 D.罷黜百家【答案】A【詳解】通過材料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可以分析出此項措施與經濟有關,銀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采取的措施中經濟方面是鹽鐵專賣,A項正確;北擊匈奴為軍事領域,排除B項;推恩諸侯為政治領域,排除C項;罷黜百家為思想領域,排除D項。故選A項5.(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東漢班固評價漢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北宋司馬光評價漢武帝“窮奢極欲、使百姓疲敝,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如今,對漢武帝的科學評價應該( )A.堅信班固的舊觀點 B.采納年代久遠的看法C.贊同司馬光的認識 D.堅持客觀辯證的立場【答案】D【詳解】根據“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窮奢極欲、使百姓疲敝,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可得出古代對漢武帝有不同的評價,今天我們應該堅持客觀辯證的立場,一分為二地看待,D項正確;ABC項的看法都不足取,都太片面,排除ABC項。故選D項。6.(2022·湖北襄陽·中考真題)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稱贊漢武帝雄才大略。能論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A.創立皇帝制 B.頒布“推恩令” C.實行科舉制 D.廢除丞相制【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A項是秦王嬴政的措施,排除A項;實行科舉制與隋朝有關,排除C項;D項是朱元璋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B項。7.(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舞劇《五星出東方》自2021年首演以來,受到觀眾熱捧。該劇以新疆出土的東漢蜀錦護臂(圖)為構想之源,運用舞蹈的藝術想象力,演繹了漢朝戍邊將領在北方古城與少數民族首領的兒女從劍拔弩張到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體現了藝術與歷史的精妙結合。該舞劇( )A.宣傳普及了系統的古代歷法知識 B.準確復原了真實可靠的歷史場景C.填補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藝術表現了邊疆民族交融的歷史【答案】D【詳解】根據“演繹了漢朝戍邊將領在北方古城與少數民族首領的兒女從劍拔弩張到結下深厚情誼的動人故事”可知,該舞劇藝術表現了邊疆民族交融的歷史,D項正確;材料沒有宣傳普及了系統的古代歷法知識,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準確復原了真實可靠的歷史場景,排除B項;填補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2022·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古之貴者不乘牛車,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材料說明推恩令( )A.打擊了豪強地主。 B.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C.解除了封國威脅 D.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答案】B【詳解】根據“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可知,材料反映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打擊了豪強地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了封國威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強化中央對經濟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9.(2022·湖北湖北·中考真題)他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輕騎深入大漠,轉戰六日,消滅匈奴兵數千人。由于戰功赫赫,在他24歲英年早逝后,漢武帝下令將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形,以示紀念。他是( )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張騫【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西漢漢武帝時期派衛青、霍去病等人出擊匈奴,其中霍去病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在他24歲英年早逝后,漢武帝賜謚號“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連山的形狀為其修筑墳墓,C項正確;蒙恬是秦朝時期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的名將,排除A項;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為秦統一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排除B項;張騫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出使西域、為溝通絲綢之路奠定基礎的著名外交家,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2·重慶·中考真題)漢武帝時,將京畿以外地區分為十三州部,設刺史,每年定期巡視所部郡國。漢武帝此舉是為了A.分化王國力量 B.提升儒學地位 C.監察地方勢力 D.拓展統治范圍【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將京畿以外地區分為十三州部,設刺史,每年定期巡視所部郡國,漢武帝此舉是為了監察地方勢力,這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推恩令是為了分化王國力量,尊崇儒術提升了儒學地位,在河西走廊設立郡縣拓展了統治范圍,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11.(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曾設立過負責監察或偵查政府官員事務的機構。下列朝代與該類機構搭配正確的是A.秦朝——御史臺 B.西漢——司隸校尉C.元朝——錦衣衛 D.明朝——御史大夫【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置了司隸校尉,負責監察,B項正確;秦朝設置了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排除A項;錦衣衛是明朝設置的,御史大夫是秦朝設立的,排除CD項。故選B項。12.(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文字 B.實行鹽鐵專賣 C.頒布“推恩令 ” D.興辦太學【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抑制大商人的暴利,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實行鹽鐵官營政策,規定鹽和鐵只能由官府經營,B項正確;秦始皇完成統一后,統一文字,排除A項;漢武帝為了解決王國問題,削弱諸侯王國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排除C項;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學習儒家經典,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2·江蘇泰州·中考真題)漢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施。漢武帝的目的是A.鞏固大一統 B.繁榮思想文化 C.擴大地方權力 D.發展小農經濟【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加強思想控制,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從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A項正確;繁榮思想文化與“推恩令”不符,排除B項;“推恩令”削弱了地方權力,排除C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小農經濟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2·重慶·中考真題)漢武帝設《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后又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官職名)一律罷黜,形成儒家獨尊局面;還建立太學,培養儒生官僚。這些舉措( )A.適應了大一統王朝的需要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監察C.解除了諸侯對朝廷的威脅 D.延續了“無為而治”思想【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武帝推崇儒學,形成儒學獨尊的局面,這些舉措適應了大一統王朝的需要,A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并沒有涉及中央對地方的監察,排除B項;推恩令解除了諸侯對朝廷的威脅,排除C項;材料信息是打破了“無為而治”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為鞏固大一統王朝,漢武帝針對封國勢力強大的狀況(下表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內容類別 人口(萬) 郡(個)中央 450 15封國 850 39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舉制 D.屯田令【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央的實力弱于封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推恩”的建議,B項正確;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察舉制是西漢漢武帝元光元年開始推行的一項官吏選拔制度,排除C項;屯田令是曹操謀求霸業頒布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西漢初年,湖南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國長沙國建立。長沙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湖南面積的1.5倍,到了漢平帝時,長沙國的面積不及它建國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現這種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C.刺史制度的建立 D.“推恩令”的推行【答案】D【詳解】據所學知識,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漢武帝采納主父偃“推恩令”,下詔規定諸侯王初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諸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分析題干,西漢初年,湖南歷史上第一個諸侯國長沙國建立。長沙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湖南面積的1.5倍,到了漢平帝時,長沙國的面積不及它建國初期的五分之一,可以得出是“推恩令”的推行,D項正確;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排除A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確立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排除B項;刺史制度是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漢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許并鼓勵諸侯王將王國土地再行分封給子弟,結果“藩國自析(分解)”。與此相關聯的措施是A.建立郡縣制 B.修筑道路網 C.實施“推恩令” D.推崇儒家學說【答案】C【詳解】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ABD項與此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ABD項。故選C項。18.(2022·江西·中考真題)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漢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梁國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個侯國。朝廷的這種做法A.廢除了郡縣制度 B.增強了地方勢力C.導致了西漢滅亡 D.削弱了諸侯實力【答案】D【詳解】根據“梁國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個侯國”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勢力實行了推恩令,梁國被分為十七個侯國就是實行推恩令的結果,這樣就大大削弱了諸侯勢力,D項正確;朝廷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并沒有廢除郡縣制度和導致西漢滅亡,排除AC項;這種做法是削弱了地方諸侯實力,而非增強了地方勢力,排除B項。故選D項。19.(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翦伯贊在《中國史十五講》中提到:“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針對“地理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漢武帝( )A.北擊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國 D.實行“推恩令”【答案】D【詳解】漢武帝時期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分割王國勢力來加強中央集權國力強盛,符合題干對“地理空間”的整合與凝聚,D項正確;派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是軍事上的舉措,不能說明是地理空間的整合和凝聚,排除A項;建立刺史制度是管理地方官員,排除B項;建立郡國是西漢初期,排除C項。故選D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遼寧丹東·中考真題)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有①鑄造五銖錢 ②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 ③統一度量衡 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鑄造五銖錢 ,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 和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①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的措施,③不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2021·內蒙古內蒙古·中考真題)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思想上加強控制的措施是A.“推恩令”的實施 B.鹽鐵專賣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C項正確;“推恩令”的實施解決了王國問題,排除A項;鹽鐵專賣加強了經濟控制,排除B項;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是軍事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3.(2021·廣西河池·中考真題)西漢在漢武帝在位時達到最盛,以下屬于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措施是A.焚書坑儒 B.實施“推恩令”C.“罷黯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C符合題意;秦始皇在思想上實行焚書坑儒,A排除;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B排除;清朝時期實行文字獄,D排除。故選擇C。4.(2021·湖南婁底·中考真題)漢武帝為籌措對匈奴作戰的經費,向地方富商借貸,但有些富商大賈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擔心朝廷不能獲勝而不肯借貸。對此,漢武帝A.頒布推恩令 B.統一度量衡C.實施鹽鐵官營專賣 D.命張騫通西域【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專賣,這樣增強了中央的經濟實力,為漢武帝很多政策的實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故C符合題意;頒布推恩令是為了解決封國問題,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命張騫通西域是為了打擊匈奴,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5.(2021·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漢書·食貨志》載:“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漢朝政府這樣做旨在( )A.統一鑄幣 B.鹽鐵官營 C.平抑物價 D.休養生息【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題干的“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表明漢朝政府這樣做旨在平抑物價,故C符合題意;統一鑄幣和鹽鐵官營在題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休養生息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故選C。6.(2021·福建福州·中考真題)下圖所示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采取的經濟措施這一舉措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C.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 D.增強中央政府的財力【答案】D【詳解】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王朝,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有: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故D符合題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經濟地位、提高了軍隊戰斗能力不是漢武帝采取的經濟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選D。7.(2021·河南·中考真題)西漢前期,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興辦太學 B.平抑物價 C.鹽鐵專賣 D.統一鑄幣【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前期,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故D正確;興辦太學是漢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故A錯誤;BC是漢武帝采取的經濟政策但是與貨幣無關,故BC錯誤。綜上故選D。8.(2021·廣西百色·中考真題)歷代王朝的變革,都必須順應時代需求。漢武帝用驚人的“智慧”開創了大一統局面,在其多種“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的忠君守禮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被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故A正確,BCD錯誤。綜上故選A。9.(2021·北京·中考真題)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 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用年號紀年B.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C.該帝王在位35年 D.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時,采取多種措施,使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故選D;材料中年譜不是用年號紀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B不符合題意,排除;漢武帝在位54年,C錯誤。10.(2021·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今天陜西西安和平門附近有個地方叫下馬陵,傳說就是因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漢武帝經過此地,為了表示對重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漢武帝對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為他主張A.“推恩令” B.廢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強勢力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答案】D【詳解】據所學可知,漢武帝對董仲舒尊敬,主要因為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統一,D正確;“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漢武帝采納,解決了“王國問題”,A錯誤;明朝廢丞相,而不是漢朝,B錯誤;抑制豪強勢力是東漢時期的措施,故C錯誤。11.(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題)《史記》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漢武帝為此采取的措施是A.統一鑄造貨幣 B.建立刺史制度C.發兵北擊匈奴 D.頒布“推恩令”【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故選項D符合題意;“統一鑄造貨幣”是漢武帝在經濟上的大一統措施,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建立刺史制度是為了監察百官,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發兵北擊匈奴是軍事上的措施,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2.(2021·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進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創造的監察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表現在A.推行郡縣制度 B.實行分封制度C.建立刺史制度 D.創立科舉制度【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進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創造的監察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中央集權。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漢武帝的這一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強化了皇權,鞏固了“大一統”局面。故選項C符合題意;秦朝推行郡縣制度,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西周實行分封制度,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隋朝創立科舉制度,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3.(2021·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歷史上他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他”是A.漢武帝 B.漢高祖 C.隋文帝 D.明太祖【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進取精神的帝王,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故選A;漢高祖以黃老之學治理國家,不符合“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排除B;隋文帝、明太祖時,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已經確立,不符合“第一次”,排除CD。14.(2021·江蘇揚州·中考真題)作為第一位名載史冊的漢家“和親”公主,她遠嫁烏孫,并帶去了許多漢代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促進了當地的社會進步。這位公主是A.劉細君 B.解憂公主 C.王昭君 D.文成公主【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中國第一位載入史冊的和親公主是漢代的劉細君,她遠嫁烏孫,為西漢與烏孫的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A正確;解憂公主在劉細君之后遠嫁烏孫,B排除;王昭君遠嫁匈奴,C排除;文成公主在唐朝時期遠嫁吐蕃,D排除。故選A。15.(2021·四川瀘州·中考真題)以下是某位同學整理的部分歷史學習筆記,這些措施人物 措施秦始皇 推行皇帝制、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漢武帝 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A.推動了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和鞏固 B.有利于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的出現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 D.徹底消除了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答案】A【詳解】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后實行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措施有利于大一統格局的形成;漢武帝采取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措施有利于大一統格局的鞏固。故A符合題意;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建國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形式,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的思想建議,促使儒家正統思想地位確立,排除C項;D中徹底消除說法絕對,排除。故選A。16.(2021·安徽·中考真題)下圖反映了西漢封國形勢的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刺史制度的確立 B.“推恩令”的實施 C.七國之亂的發生 D.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圖片可知,與西漢初期相比,西漢后期封國的土地越來越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故B項正確;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與題干“封國土地減少”不符,排除A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最終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與題干“封國土地減少”不符,排除C項;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生產發展,與題干“封國土地減少”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1·重慶·中考真題)他一改王朝之初“無為而治”的政策,加強集權和對經濟的控制,確立儒家學說的正統思想地位。他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隋煬帝 D.唐太宗【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確立儒家學說的正統思想地位,故B正確;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故A錯誤;隋煬帝和唐太宗時期,儒家已經是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故C、D錯誤。綜上故選B。18.(2021·湖南衡陽·中考真題)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閱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朝代及其階段特征表述準確的是A.①處是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B.②處是宋元時期,民族交融發展和社會變化C.③處是隋唐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D.④處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繁榮與對外開放【答案】A【詳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20年東漢滅亡,所以①是秦漢時期,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A符合題意;②處是隋唐時期,B排除;③處是宋元時期,C排除;④處是明清時期,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D排除。故選擇A。19.(2021·山東濟寧·中考真題)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鹽鐵專賣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設置西域都護【答案】A【詳解】題干“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指的是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西漢初年,分封了許多封國,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A符合題意;實行鹽鐵專賣是經濟方面的措施,B排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方面的措施,C排除;設置西域都護加強了西域的管理,D排除。故選A。20.(2021·貴州貴陽·中考真題)“大一統”始見于春秋時期的《公羊傳》,其基本含義是:以天下統一為大。篇目一:制度討論材料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①”。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議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②”,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③。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注釋】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設置諸侯王,就無法鎮服他們。②讎(ch6u):同“仇”。仇讎:仇敵。③制:控制,制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經過這場討論后秦朝實行的是什么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篇目二:史料說史(2)史料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主要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種類型。上圖所示均屬于哪一類型的史料?它們見證了秦始皇鞏固大一統的哪兩項措施?篇目三:漢承秦制秦漢時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時期,漢武帝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3)結合所學知識將下表補充完整。漢武帝鞏固大一統(4)綜上所述,你認為鞏固大一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答案】(1)郡縣制。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實物史料。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鼎盛時期。(4)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詳解】(1)根據材料“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過這場討論后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秦朝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依據圖片信息“(秦)半兩銅錢和衡器八斤銅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史料均屬于實物史料。“(秦)半兩銅錢”見證了秦始皇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統一貨幣。“衡器八斤銅權”見證了秦始皇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統一度量衡。(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在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也促進了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4)綜合分析秦朝秦始皇和西漢漢武帝的措施,我認為鞏固大一統的現實意義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1.(2021·廣西賀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秦統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漢武帝在各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統一國家的特征得到完整體現。漢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立為正統思想的核心,使之成為漢朝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儒學也從此成為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摘編自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根據材料并結合史實,評價秦始皇、漢武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的貢獻。【答案】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建立郡縣制,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漢武帝: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思想上,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經濟上,實現鹽鐵官營專賣,統一鑄造五銖錢,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對外派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外交流新局面。【詳解】依據材料“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依據材料“漢武帝在各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統一國家的特征得到完整體現。漢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立為正統思想的核心,使之成為漢朝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儒學也從此成為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主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政治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思想上,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經濟上,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統一鑄造五銖錢,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對外關系上,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外交流新局面。(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湖北黃石·中考真題)下圖是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孔子和儒家認可程度的變化曲線圖。圖中出現甲、乙所示狀況分別與什么現象有關?A.百家爭鳴,焚書坑儒 B.焚書坑儒,獨尊儒術C.百家爭鳴,獨尊儒術 D.焚書坑儒,八股取士【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獨尊儒術,B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春秋時期,八股取士是明清,排除ACD項。故選B項。2.(2020·湖南婁底·中考真題)頒布“推恩令”;“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采取以上措施的歷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漢景帝 D.光武帝【答案】B【詳解】頒布“推恩令”;“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采取以上措施的歷史人物是漢武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長安設立太學;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抑商政策;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故B正確,ACD錯誤。3.(2020·遼寧錦州·中考真題)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的錢幣是( )A.五銖錢 B.半兩錢 C.“交子” D.“會子”【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A正確;半兩錢是秦朝的貨幣,排除B;“交子”出現在北宋,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排除C;“會子”出現在南宋,排除D。故選A。4.(2020·江蘇徐州·中考真題)制作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下圖年代尺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局面,兩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年代尺反映的是統一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故B項正確;夏、商、周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時期,故A不符合題意;隋唐時期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故C不符合題意;政權分立時期,戰亂頻繁,人口流動,不同民族相互交融,民族關系發展,故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5.(2020·天津·中考真題)下列人物中,把煮鹽 冶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 專賣的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答案】D【詳解】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保證了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D符合題意;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實行的是修養生息政策,基本不干預民間經濟活動,排除ABC。故選D。6.(2020·山東東營·中考真題)把《春秋》微言大義系統化,主張“大一統”,強調用“三綱”“五常”忠君守禮的思想家是A.孟子 B.韓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主張‘大一統’,強調用‘三綱’‘五常’忠君守禮的思想家”,結合課本所學,為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確立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實現思想大一統,可知,思想家指的是董仲舒。D正確;孟子、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C排除;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B排除;故選D。7.(2020·山東濟南·中考真題)“從這一時代起,孔子便從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來…而儒家哲學也就變成永恒不變的真理,誰要批判儒家哲學,誰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這一時代”開始于A.秦始皇 B.漢高祖 C.漢武帝 D.唐太宗【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從這一時代起,孔子便從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來……誰要批判儒家哲學,誰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反映了儒家學說的地位提高了。結合課本所學可知,為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家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C正確;B排除;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壓低了儒學的地位,A排除;唐太宗時期,儒學已經成為了正統思想,D排除;故選C。8.(2020·廣西·中考真題)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時指出,漢武帝時期,政府通過鹽業獲得的利益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出現這一狀況的直接原因是( )A.統一貨幣 B.輕徭薄賦 C.平抑物價 D.鹽鐵專賣【答案】D【詳解】根據“漢武帝時期,政府通過鹽業獲得的利益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可知漢武帝時期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是通過鹽業獲得的,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一狀況與這一時期實行的鹽鐵專賣有關,故選D;統一貨幣、輕徭薄賦和平抑物價與“通過鹽業獲得的利益”的描述不符,排除ABC。9.(2020·廣西賀州·中考真題)如圖為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漢武帝把這樣的辦學經驗推向全國。據此可知,漢武帝時A.推崇諸子百家學說 B.奉行“無為而治”政策C.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 D.重視儒學人才培養【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D正確;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推崇諸子百家學說,排除A;漢武帝時期把儒家學說定位正統思想,不是奉行“無為而治”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授經講學,與“加強對經濟的控制”無關,排除C。故選D。10.(2020·湖北隨州·中考真題)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本質上體現了A.思想控制的加強 B.法家學說的衰落C.儒家學說的流行 D.中央集權的削弱【答案】A【詳解】考查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從思想的百花齊放到儒家獨尊,思想學說趨于統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思想環境寬松活躍的氛圍,而西漢"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唯一的正統,其他各家“不能并進”,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實質上是中央集權的強化、思想控制的加強。A正確;法家學說的衰落、儒家學說的流行是“獨尊儒術”后的結果,BC錯誤;思想控制的加強是專制主義的強化,D論斷錯誤。綜上故選A。11.(2020·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建議之后A.儒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 B.思想和學術趨于繁榮C.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 D.諸侯王勢力日漸衰弱【答案】A【詳解】考查點:漢代儒學。解題思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故A符合題意;“儒學獨尊”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展,排除B;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排除C;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削奪諸侯王勢力,導致諸侯王勢力日漸衰弱,排除D。故選A。12.(2020·山東威海·中考真題)為了實現“大一統”,漢朝統治者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如下圖漫畫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的做法?(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答案】D【詳解】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諸子百家各派人物還很活躍,因此在思想方面漢武帝接受了西漢儒學大家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的思想,漢武帝接受其建議對儒學采取的措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影響是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確立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選項D符合題意;ABC項與題意不符。故選D。13.(2020·廣東深圳·中考真題)從現有史料來看,深圳市南頭古城一帶是漢武帝時期番禺鹽官的駐地。由此可印證漢武帝( )A.實施“推恩令” B.實行鹽鐵專賣 C.鑄造五銖錢 D.建立刺史制度【答案】B【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實現大一統,在經濟上,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據“鹽官”及所學知識可知,從現有史料來看,深圳市南頭古城一帶是漢武帝時期番禺鹽官的駐地,由此可印證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B符合題意;ACD項都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措施,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故選擇B。14.(2020·云南·中考真題)據記載,漢朝廷曾賜給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如圖文物可以印證漢朝時期( )A.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B.云南地區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C.建立刺史制度監察地方 D.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由漢滇王金印可以印證漢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開疆拓土,加強了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這枚金印見證了西南地區接受中央政權統治的史實,故B符合題意;材料是在說漢代中央和云南的關系,故A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15.(2020·四川宜賓·中考真題)大一統是“特殊的公共權力的集中,構成這種權力的,不僅有武裝的人,還有物質和精神的附屬物”。漢武帝為了集中國家“公共權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刺史制度 B.遠征匈奴 C.獨尊儒術 D.鹽鐵專賣【答案】C【詳解】考查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題思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在思想文化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漢武帝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獨尊儒術。故C正確;刺史制度是政治制度,故排除A項;遠征匈奴是軍事方面,故排除B項;鹽鐵專賣是經濟角度,故排除D項。故選C。16.(2020·山東菏澤·中考真題)統一是秦漢時代的主題,思想的統一也勢在必然。“思想的統一”在漢代表現為A.焚書坑儒 B.以法治國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故C符合題意;秦朝焚書坑儒,故A不符合題意;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故B不符合題意;清代大興文字獄,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7.(2020·四川廣元·中考真題)如圖反映的是“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讀圖分析統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決了圖中反映的社會問題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休養生息政策C.“推恩令” D.把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專賣【答案】C【詳解】依據“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圖表分析可知,當時地方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頒布推恩令解決地方對中央的威脅。漢武帝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所以C項符合題意;A項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B項是漢初采取的政策,排除;D項是經濟方面的措施,排除。故選C。18.(2020·四川瀘州·中考真題)為進行研究性學習,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了以下活動。請判斷該小組研究的課題是活動 內容查閱文獻 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桓寬《鹽鐵論》、司馬遷《史記》等觀看視頻 《中國通史—北擊匈奴、南定吳越》等搜集圖片 《五銖錢》《獨尊儒術群雕》等考察遺址 陜西茂陵、陜西鳳翔縣祭天遺址等A.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秦統一貨幣促進經濟交流C.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D.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答案】C【詳解】根據“五銖錢”“獨尊儒術”等可知,題干研究的是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漢武帝在經濟上統一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符合題意;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表格中沒有涉及,A排除;秦統一貨幣促進經濟交流在表格內容中沒有涉及,B排除;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沒有體現“五銖錢”等內容,D排除。故選擇C。19.(2020·四川眉山·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訓形式多是“家書”或“遺令”,重視教育子弟,內容涉及從修身到治學,從處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達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訓問世,內容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訓A.只出現在顯貴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響大C.形式單一內容統一 D.滿足科舉考試需要【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內容“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知中國古代家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體現了儒家思想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內涵,B正確;依據題干可知家訓不僅出現在顯貴家庭,也出現在平民家庭,A排除;依據題干“重視教育子弟,內容從涉及修身到治學,從處世到事君”可見中國古代家訓的內容較為豐富,C排除;依據題干可知,中國古代家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而科舉考試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時期,因此并不都是滿足科舉考試需要,D排除。故選B。20.(2020·山東濱州·中考真題)《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鹽鐵專賣和中央鑄幣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A正確;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錯誤;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的重點是社會安定,與題意不符,C錯誤;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是經濟大一統措施的間接結果,不是直接影響。D錯誤。綜上故選A。21.(2020·浙江麗水·中考真題)尋跡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作為一個堅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諸子中的一個綜合者,他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時對于莊子的天論,有很多的吸收,因此發展出“天人之分”的學說。--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1)寫出材料一中荀子和莊子所屬學派,并根據材料概括戰國時期思想發展呈現的特點。材料二:漢代人將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為后代儒教歷史的起點。可以說在武帝統治時期,儒教進入了支持漢王朝政治的時代……--[日]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后代儒教歷史的起點”的含義。材料三:(3)材料三儒學的傳播軌跡說明什么?結合孔子學院分布圖和所學知識,概述其設立的意義。【答案】(1)儒家,道家。特點: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與融合。(2)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正統思想,一直持續2000多年。(3)說明:儒學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詳解】(1)據材料“作為一個堅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諸子中的一個綜合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荀子屬于儒家學派,儒家學派的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莊子屬于道家學派,戰國時期道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主張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他批評孔子在魯國想要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陸地上推船,勞而無功,據材料“他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時對于莊子的天論,有很多的吸收”可知,戰國時期思想發展呈現的特點是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與融合。(2)據材料“漢代人將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為后代儒教歷史的起點。可以說在武帝統治時期,儒教進入了支持漢王朝政治的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正統思想,一直持續2000多年,因而材料二說漢代人將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為后代儒教歷史的起點。(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儒學的傳播軌跡說明儒學對亞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孔子學院分布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學院的設立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22.(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漢武帝時代是兩漢時期在識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歷史階段,“漢之得人,于茲為盛”。當時的“儒雅”之士如公孫弘、董仲舒,“篤行”之士如石建、石慶,“質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賢”之士如韓安國、鄭當時,“定令”之士如趙禹、張湯,“文章”之士如司馬遷、司馬相如,“滑稽”之士如東方朔、枚皋,“應對”之士如嚴助、朱買臣、主父偃,“歷數”之士如唐都、洛下閎,“協律”之士如李延年,“運籌”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張騫、蘇武,“將率”之士如衛青、霍去病、李廣,“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歷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認為漢武帝時代的“功業”“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歷史地位,正是由于漢武帝身邊集聚了一個在文化資質上同樣“后世莫及”的人才群體。——摘編自《新編中國史·秦漢史-帝國的成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課外閱讀,選擇材料中的一個“人才”,并為其撰寫小傳。【答案】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選拔上來的人才。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漢武帝所采納并運用于統治,使儒學自此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詳解】此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答題。可以從材料中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人物來寫,比如董仲舒。介紹董仲舒時注意聯系教材內容,特別是董仲舒的思想進行介紹。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選拔上來的人才。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漢武帝所采納并運用于統治,使儒學自此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其他人物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