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01 張騫通西域1、西域: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1)時間: 公元前138年(2)目的: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3)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時間: 公元前119年(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通西域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21·cn·jy·com(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2)張騫的優秀品質:堅強的意志,百折不饒,忠于祖國、不辱使命等。知識點02 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1)開辟時間:漢武帝時 ;開辟者:張騫(2)路線:長安出發—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最遠到達歐洲。(3)商品: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出,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4)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5)意義: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21知識點03 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的設置:(1)時間:公元前60年(2)職責:頒行漢朝的法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3)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4)設立的意義: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東漢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 目的:恢復對西域的管轄。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絲綢之路在過去是溝通東西雙方大動脈。這條道路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今天作為世界工廠,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上進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為了深化我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共同繁榮,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用以促進我們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 ★★作為普通中學生,我們能為一帶一路這偉大的事業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意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名師點撥】東漢衰敗的原因1、雖然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但張騫出使西域屬于民族交往,絲綢之路屬于對外交往。2.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①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交往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②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③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④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拓展延伸】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山東煙臺·中考真題)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下列可以印證這一毋庸置疑的歷史的是( )A.絲綢之路開辟 B.西域都護的設置C.宣政院的設置 D.駐藏大臣的設置【答案】B【詳解】公元前 60 年,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B項正確;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排除A項;宣政院和駐藏大臣是管理西藏的機構,排除C和D項。故選B項。2.(2022·山東菏澤·中考真題)“第一個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開拓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下罪己詔書批評自己的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A.秦始皇 B.漢高祖 C.漢武帝 D.光武帝【答案】C【詳解】據材料“第一個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開拓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下罪己詔書批評自己的皇帝。”可知,該位皇帝是漢武帝,他是第一個建立太學培養人才,并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項正確;秦始皇是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第一人,排除A項;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排除B項;光武帝建立東漢,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山東菏澤·中考真題)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下圖)。”這一中外貿易的盛況出現于(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A【詳解】據材料“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下圖)”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從中國的長安(今西安)出發,經西亞、中亞,輾轉到歐洲的大秦(今羅馬),A項正確;唐朝時期海陸并舉,并有拓展,排除B項;宋朝時期以海路為主,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元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西漢時期,一名普通的郎官滿懷堅定信念,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蒼涼,不畏艱險、勇于開拓,歷經13年完成了“鑿空”的壯舉。這位郎官是( )A.張騫 B.班超 C.玄奘 D.鑒真【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歷經13年最后回到祖國,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從而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的壯舉,A項正確;東漢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西域各國與漢朝的聯系,排除B項;玄奘西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都是唐朝人,排除CD項。故選A項。5.(2022·湖南婁底·中考真題)以下食物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最初都以“胡”字命名。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應該是( )胡瓜(今黃瓜) 胡豆(今蠶豆) 胡桃(今核桃)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西漢漢武帝時期派遣張騫通西域,溝通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基礎,從此西域等地的物種傳入中原,如黃瓜、蠶豆、核桃等,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A項正確;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B項;唐朝時期鑒真東渡日本,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日本的傳播,排除C項;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的友好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6.(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漆器以及開渠、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西域的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樂器、歌舞等傳入中國,A項正確;班超經營西域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海外貿易的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排除C項;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A項。7.(2022·廣西河池·中考真題)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與漢代絲綢之路開辟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A【詳解】根據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關系,為漢朝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創造了條件,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與漢代絲綢之路開辟有關的歷史事件是張騫通西域,A項正確;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發生在唐朝,排除BC項;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排除D項。故選A項。8.(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敘述,正確的是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連接亞非之間的陸上通道C.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要道 D.貫穿南北地區的水上通道【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開通溝通歐亞的路上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從東南沿海地區出發,并不是通向西域,排除A項;隋朝時期開通大運河貫穿南北地區,推動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9.(2022·福建·中考真題)“他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終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務。從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國相繼歸漢,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亦由此開辟”。“他”指的是( )A.漢武帝 B.張騫 C.班超 D.甘英【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他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終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務。從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國相繼歸漢,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亦由此開辟”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為絲綢之路開通奠定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為絲綢之路開通奠定基礎的是張騫,B項正確;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但他本人沒有出使西域,排除A項;班超在東漢時出使西域,但絲綢之路在西漢就形成,排除C項;甘英,東漢人,主要貢獻是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2·四川瀘州·中考真題)下圖描繪了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該作品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A.反映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頻繁 B.能夠完整地還原歷史真實C.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D.具有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該作品描繪了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證了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具有史料價值,同時,該壁畫也有一定的藝術價值,D項正確;張騫出使西域時,中原與西域才剛剛有所交往,“交流頻繁”說法夸大,排除A項;該作品不可能完整地還原歷史真實,排除B項;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設立,這標志著西域開始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張騫出使西域時,中原與西域才剛有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它的起點是A.余杭 B.涿郡 C.長安 D.洛陽【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再結合所學,自從張騫開辟通往西域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產物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C項正確;其余三項與題干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12.(2022·甘肅天水·中考真題)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中主張“兼愛”“非攻”的思想學派是哪家?(2)絲綢之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對話之路”。請問漢代絲綢之路的東西的起點和終點在哪里?(3)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串光耀的足跡。請選擇其中一項發明,說出它們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4)結合所學知識,談你對中華文明的認識。【答案】(1)墨家學派。(2)起點是長安;終點是羅馬。(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使人類歷史進入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說其他發明的貢獻也可)(4)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是長安(今西安),西端終點是羅馬。(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大發明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選擇其中一項發明,說出它們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如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使人類歷史進入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說其他發明的貢獻也可)(4)認識: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即可,如根據“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民族”得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根據“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串光耀的足跡”得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遼寧·北鎮第一初級中學中考真題)絲綢之路這條商路將中原、西域、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往來于這條道路的東西方商人最應該感謝的人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張騫 D.魏征【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董仲舒、主父偃是西漢漢武帝時向漢武帝提出重要治國建議的人,排除A、B項;魏征是唐朝唐太宗時任用的賢才,排除D項。故選C項。2.(2021·山東日照·中考真題)圖中的A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開始于(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元朝【答案】B【詳解】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是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統轄的開始。圖中A地區是西域都護府,所以是西漢,B項正確;秦朝時期尚未在此設立管理機構,排除A項;唐朝管理此地區的機構是安西都護府,排除C項;元朝時期新疆地區屬于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排除D項。故選B項。3.(2021·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漢書》中記載:“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這里的“鑿空”是指A.張騫通西域 B.孝文帝改革 C.玄奘游天竺 D.鄭和下西洋【答案】A【詳解】據材料“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溝通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故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排除B項;唐朝時期玄奘西游天竺,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排除D項;故選A項。4.(2021·江蘇泰州·中考真題)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漢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A.任升創作的長篇小說《絲綢之路》 B.中國郵政發行的《絲綢之路》特種郵票C.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的羅馬玻璃碗 D.電視剛《漢武大帝》張賽出使西域片段【答案】C【詳解】史料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的羅馬玻璃碗”是考古發現,可作為研究西漢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C項正確;ABD項都是后人創作,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D項。故選C項。5.(2021·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立管理機構,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它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該機構是A.西域都護 B.安西都護府 C.北庭都護府 D.伊型將軍【答案】A【詳解】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過,都護府設在烏壘城。A項正確;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都是唐朝時期設立的,排除BC項;伊犁將軍是清朝設立的,排除BCD項。故選A項。6.(2021·內蒙古鄂爾多斯·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歷史現象的出現最早是由于A.張騫出使西域 B.西漢管理西域 C.班超經營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此根據材料中的路線圖可知A項正確;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地區,排除B項;材料與班超經營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6.(2021·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書》稱此為“鑿空”之舉。此舉A.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 B.建立了對新疆有效的管轄C.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實現了同西域的聯系往來【答案】D【詳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實現了同西域的聯系往來,D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排除A項;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沒有建立了對新疆有效的管轄,題干體現的是聯系往來,而不是管轄,排除B項;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沒有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題干體現的是聯系往來,而不是民族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7.(2021·四川宜賓·中考真題)在下列村料中,屬于研究“古絲綢之路”第一手史料的是( )A.長篇歷史小說《張騫大傳》 B.連環畫《安西都護府》C.郵票《玄奘西行求法》 D.絲綢之路上唐代遺址出土的羅馬金幣【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因此“絲綢之路上唐代遺址出土的羅馬金幣”屬于一手史料,D項正確;小說、連環畫及郵票的史料價值很低,不屬于一手史料,ABC項排除。故選D。8.(2021·江蘇鎮江·中考真題)某同學在復習秦漢王朝開疆拓土、奠定中國大一統格局的歷史時,繪制了下圖所示的疆域示意圖。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內應該填寫的漢代管理機構是( )A.西域都護 B.尚書省 C.澎湖巡檢司 D.伊犁將軍【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信息“秦漢王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故A符合題意;尚書省與三省六部制有關,與秦漢的政治制度無關,排除B;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立的管轄臺灣的機構,排除C;伊犁將軍是清朝設立的管轄新疆的機構,排除D。故選A。9.(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題)在我國新疆地區,考古發掘了許多來自古代中原的絲織品。下列與之有關的選項最有可能是( )A.秦的統一 B.絲綢之路的開通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達今新疆地區,再往西跨過蔥嶺到達中亞、西亞地區,最遠到達歐洲。在我國新疆地區,考古發掘了許多來自古代中原的絲織品,與之有關的選項最有可能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故B符合題意;秦的統一與新疆地區考古發掘了許多來自古代中原的絲織品無關,排除A;鑒真東渡日本,排除C;鄭和下西洋不經過新疆地區,排除D。故選B。10.(2021·山東濟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 漢朝政治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 建元五年,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諸子學官一時并罷;建元六年,“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學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開辦太學,培養儒家治術人才。——摘編自《漢魏六朝時期的教育變革》(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漢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舉措。材料二 下圖為輪臺古城遺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輪臺縣境內,當地人稱輪臺城為“奎玉克協海爾”,大意是“灰燼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漢正式在此設官、駐軍、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國”,開始行使國家主權。——摘編自央廣網《絲路遺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在此“設官”的名稱,“行使國家主權”意味著什么 綜合材料一、二,歸納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征。【答案】(1)政治:秦朝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漢朝實施“推恩令”;思想:秦朝實行“焚書” ,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名稱:西域都護。意味: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分析】(1)政治:由圖示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漢朝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由材料“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得出,秦朝實行“焚書” ,由材料“建元五年,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諸子學官一時并罷;建元六年,‘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學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開辦太學,培養儒家治術人才”得出,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名稱: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意味:由材料“西漢正式在此設官、駐軍、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國’,開始行使國家主權”得出,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特征: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的歷史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1.(2021·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絲綢之路主要路線圖(1)上圖是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線路圖。商人們從A處____(填寫地名)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____到中亞、西亞,再到更遠的____(填寫大洲名稱)。(2)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________,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________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答案】(1)長安;西域;歐洲。(2)西域都護;新疆。【詳解】(1)根據“絲綢之路線路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因此,A處填寫“長安”,第二空填寫“西域”,第三空填寫“歐洲”。(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因此,第一空填寫“西域都護”,第二空填寫“新疆”。(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西晉《古今注音樂篇》記載:“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長安),惟得摩訶兜勒(馬其頓)一曲。”據此可知A.張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B.漢朝以武力加強對西域的控制C.中國與馬其頓的交流始于西晉 D.文明互鑒促進了西域經濟發展【答案】A【詳解】公元前119年,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材料中說明張謇在長安傳授他滯留西域時所接觸到的“胡曲”,這首佛教樂曲是張騫從“絲綢之路”上帶回的重要禮物。可見,張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故A符合題意;材料說明的是張騫對于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并不能說明漢朝以武力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排除B;材料中說明傳到漢代的馬其頓樂曲,說明是西漢時期,不是西晉。排除C;材料論述的是張騫對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不是說明文明互鑒促進了西域經濟發展。排除D。故選A。2.(2020·四川綿陽·中考真題)食物名字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下列食物得名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絲綢之路 B.玄奘西行 C.鑒真東渡 D.鄭和下西洋【答案】A【詳解】依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被冠以“胡”字的作物,如胡豆、胡麻、胡桃等,都來自西域。張騫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種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所以與圖片食物得名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絲綢之路,A項符合題意;而BCD三項均與圖片信息無關,排除。故選A。3.(2020·內蒙古興安盟·中考真題)它的起點在長安,終點在羅馬。2000多年前,它將中國與意大利兩個文明古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指的是A.絲綢之路 B.瓷器之路 C.海上絲綢之路 D.一帶一路【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以后,絲綢之路開辟,“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西達羅馬,是連接中國與亞歐各國的貿易通道。選項A符合題意;BCD項與題意不符。故選A。4.(2020·內蒙古鄂爾多斯·中考真題)“無有張騫通異域,安有佳種自西來。”詩中描述的歷史現象的意義是( )A.開始對西域的行政管轄 B.實現了與大月氏的聯合C.開辟了“絲綢之路” D.密切與匈奴的友好關系【答案】C【詳解】西漢時期,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族和西域文化經濟的交流,故C符合題意;開始對西域進行行政管理的是設立西域都護,排除A;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并沒有實現與大月氏的聯合,也不是密切與匈奴的友好關系,排除B和D。故選C。5.(2020·河南·中考真題)“不是張騫通西域,安能佳種自西來?”一支支駝隊馱著茶葉、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馱著苜蓿、蠶豆、石榴、黃瓜來到中原。材料反應了絲綢之路的開通A.鞏固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C.促進了物種交流 D.改變了古代經濟結構【答案】C【詳解】本題主要說明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地區和西域物種尤其是農作物的交流,如茶葉,桃,梨,苜蓿,蠶豆等。所以正確選項為C選項促進了物種交流。A選項,鞏固國家統一與題意無關故排除;B選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對于西域地區的管理管轄,故B選項排除;D項,古代經濟結構為以小農經濟為主,新作物的傳入并沒有影響小農經濟的優勢地位,D選項排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6.(2020·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漢朝先后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沿此線路最遠可以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是( )A.朝鮮半島、日本 B.南海諸島、蘇祿C.印度半島、錫蘭 D.阿拉伯、俄羅斯【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朝先后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航線是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錫蘭,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7.(2020·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張騫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區歷史上第一次與中原連為-體,中原與西域乃至更西的廣大地區交通路線逐步開辟,形成了著名的通商要道A.茶馬古道 B.馳道 C.絲綢之路 D.蜀道【答案】C【詳解】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形成了著名的通商要道絲綢之路,它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C正確;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和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A排除;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B排除;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D排除。故選C。8.(2020·四川廣元·中考真題)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圖“一帶一路”的戰略。縱觀歷史,西漢時期也有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其起點是A.長安 B.洛陽 C.開封 D.臨安【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漢朝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因此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A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9.(2020·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亞歐的重要商路,對開通此商路功勞巨大的人物是絲綢之路線路圖A.董仲舒 B.張騫 C.成吉思汗 D.康熙【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為陸上絲綢之路開通做出巨大貢獻,故B符合題意;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故A不符合題意;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故C不符合題意;康熙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10.(2020·新疆·中考真題)依據材料,做出判斷。漢武帝接連派出好幾支遠征大軍去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歸順,或者逃往沙漠地區。這時,貿易緊跟在勝利的中國旗幟之后。中國絲織品是各地最為需要的,至少占中國出口商品的90%。作為回報,中國也得到了各種物產,如;來自中亞的毛織品和牲畜,來自羅馬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亞麻布和黃金,其中黃金占首位。這些貨物由商隊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回運送。“絲綢之路”的主線自中國西北部的長安(西安)開始,向西經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為兩道,一條道沿盆地的北部邊緣,一條道沿盆地的南部邊緣,繞過盆地。然后西逾帕米爾高原,穿過撒馬爾罕,再繞過里海南端,由此繼續西進,至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的羅馬邊境。——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以下表述從材料中得出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正確”;違背材料表述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的,請在對應題號后填“未涉及”。(1)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2)漢武帝大敗匈奴后,絲綢之路得以暢通。(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交流。( )(4)絲綢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分為三道,最終到羅馬邊境。( )(5)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其“內湖”。( )【答案】(1)未涉及。(2)正確。(3)正確 。(4)錯誤。(5)未涉及【詳解】(1)材料沒有涉及張騫出西域的內容,故本題應填未涉及。(2)根據材料“漢武帝接連派出好幾支遠征大軍去討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歸順,或者逃往沙漠地區。這時,貿易緊跟在勝利的中國旗幟之后……”,故漢“武帝大敗匈奴后,絲綢之路得以暢通”在材料中能夠得出。故本題應填正確。(3)根據材料“中國絲織品是各地最為需要的,至少占中國出口商品的90%。作為回報,中國也得到了各種物產,”可得出“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交流”在材料中能夠得出。故本題應填正確。(4)根據材料“‘絲綢之路’的主線……至塔里木盆地,分為兩道,一條道沿盆地的北部邊緣,一條道沿盆地的南部邊緣,繞過盆地。……至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的羅馬邊境。”可知“絲綢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分為三道,最終到羅馬邊境”違背材料描述的。故本題應填錯誤。(5)材料沒有涉及“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其‘內湖’”,故本題填未涉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