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2.2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一學科核心素養必備知識:1.逆向思維的含義,2.逆向思維的必要性,3.逆向思維的方法4.發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關鍵能力:1.掌握逆向思維的含義、客觀基礎、主要方法。2.正確區分逆向思維與逆反心理,提高比較分析能力和反向求索能力,養成敢于突破傳統、打破常規和突破思維定式的思維品質,不斷探索與創新1.政治認同:正確理解逆向思維的方法和時機,展現不同領域和角色的使命擔當。2.科學精神:正確理解逆向思維的含義、時機、方法;辯證認識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關系。3.法治意識:逆向思維應當合“理”,也應當合“法”,應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4.公共參與:抓住逆向思維的時機,掌握逆向思維的方法,正確進行逆向思維。二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逆向思維的主要方法,發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教學難點:逆向思維的主要方法,辯證把握思維正逆互補的關系與作用。三課前預習1.創新思維具有______的,是以______為導向的。在創新思維過程中,人們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向的思維方法,目的在于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__________,以求獲得常規思路難以得到的______。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維方法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2.正逆互補,攜手共進:有意識地將兩個或多個對立面______在一起思考,正反補充,可以打破單方面性質的限制,避免思維的僵化和極端化,更有可能發現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產生______的效果。3.多向思維,相得益彰。創新思維是有方向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在創新思維過程中,人們運用發散思維與________、逆向思維與________等多向的思維方法,目的在于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認識事物,以求獲得常規思路難以得到的新認識。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維方法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4.逆向思維的主要路徑(1)對事物___________的已有認識進行反向思考。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識進行___________,可以發現事物未被我們認識的新功用。(2)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的認識作___________。轉換認識的視角,對事物存在狀態,如動與靜、冷與熱、甜與咸、吸引與排斥、模糊與精細等的認識可能發生___________。(3)對已有的有關事物________的認識作反向思考。某種事物此時無用,彼時卻會有用;此地無用,彼地卻會有用;對此人無用,對他人卻會有用。___________或對象來認識事物功用,其缺點可能變為優點。(4)對已有的有關事物之間___________的認識作___________。人們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認識,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5.運用逆向思維的原因:(1)事物包含著______,矛盾的雙方_______________,因而事物具有復雜的__________的性質與功能,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只是其中的______。(2)為了認識事物可能具有的_______________,人們往往有意識地______地思考既有的認識。6.知“正”方能有效行“逆”。我們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維的“正”,即人們已有的對事物________的成果,才能夠合理有效地進行逆向思維的“逆”,即對已有的常規認識作________。不知道正向思維,就談不上逆向思維。創新思維中的逆向思維,往往是在運用正向思維未能獲得________的情況下才采用的四自我檢測1.筆筒樹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且由于其自身的藥用價值、觀賞性和珍稀性,非常容易遭到盜挖。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相關研究人員開展了野生筆筒樹野外調查等工作,運用生態位建模和回歸方法等評估筆筒樹可能的瀕危原因,并提出合理的保護策略,嘗試在廣東省開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歸實驗,增加了筆筒樹野外分布地。下列對這一事例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研究人員運用了完全歸納推理②逆向思維的運用推動了實驗的成功③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④該研究運用了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在思想教育中,利用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或順應心理,采取“欲擒故縱”的方式說服教育,從思維角度看這是( )①逆向思維方式的具體應用②發散思維方式的具體應用③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的認識作轉換性思考④對已有的有關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作交換性思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先分后混”是垃圾分類的最大痛點。居民分得很仔細,環衛人員運走時又混在一起,群眾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自然就沒了。某市針對這一“痛點”,提出了“先找出路、再行分類”的思路,緊緊抓住末端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形成了以完善末端處理體系先行、倒推中端分類運輸與源頭分類投放的新模式。這表明( )①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正逆互補,攜手共進②只有堅持正逆互補,才能發現事物的新功能新作用,產生創新性成果③思維的正逆互補是從不同的方向認識事物,獲得新認識,形成新模式④逆向思維避免思維的僵化和極端化,總體來說比正向思維的效果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下圖為時間管理的四象限工作法示意圖,有人根據緊急程度提出時間管理的建議:盡量避免擴大A,多投時間處理B,盡量減少C類事,勸你避而遠之D。從思維角度看,象限工作法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要有戰略思維,統籌規劃②要善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③要運用好分析與綜合方法④要不失時機促成質的飛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藕斷絲連”是一種自然現象。近期,我國某科研團隊深入探究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受此啟發研制出一種可用于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水凝膠纖維縫線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含水量、低刺激性和低摩擦阻力等特點,在保護受損組織、促進傷口愈合以及減少不良反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該科學研究表明( )A.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B.人是萬物之靈,正確思維往往源于遷移和想象C.創新思維離不開對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繼承D.要善于從構成要素和功能結構的反面思考問題6.下列創造性思維活動中,不屬于逆向思維的是( )A.過去木匠用鋸和刨來加工木頭,木頭不動工具動,人們從工具不動木頭動的角度出發設計發明了電刨B.奧斯特發現電可以轉變為磁,法拉第從中受到啟發,將磁又轉變為電,為發電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C.人們把原有煎魚鍋的熱源由鍋的下面安裝到鍋的上面,設計出了無煙煎魚鍋D.一些人提出要研制發明一種不需要提供動力或能源而能夠永遠不停地轉動的永動機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舉世矚目。據此回答下列小題。7.開幕式倒計時表演在中國傳統歷法的時光輪轉中開篇,從第一秒鐘起就有中國文化的意蘊;冰立方漸漸碎裂、幻化為一個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用“破冰”寓意打破隔閡、互相走近,不同的雪花匯聚北京,成為一朵人類共同的雪花。匠心獨運的開幕式( )①表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日趨走向融合②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追求④象征著世界人民團結一致,一起向未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北京冬奧會倒計時短片通過文字與影像相結合的形式,將二十四節氣及其詩文同當代冰雪運動完美融合與呈現。這一設計主要運用的思維方式是( )①以生動的畫面等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②以大膽而浪漫的想象為基礎激發創作的靈感③將相關或者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巧妙聯系在一起④對已有有關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作交換性思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通常電烤爐熱源在下,食物在上,肉類食物烤熟后往下滴油,弄的電爐絲油漬斑斑。后來,人們打破常規,將熱源設計在上面,食物放在下面,上述問題就解決了。材料所體現的思維方式是( )A.一種聚合思維方式B.一種正向思維方式C.一種逆向思維方式D.改變了事物的結構層次的結果10.科學家們經過大量反復的研究發現“孤獨”不僅僅是一種負面情緒,還會危害健康。“孤獨”比每天吸15支煙對人體的危害更大,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加29%、腦中風風險增加32%。這是對上萬個“孤獨癥”患者進行認識而得出的普遍性結論。上述事例說明( )①對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下發展②對上萬個“孤獨癥”患者的認識是一種完全歸納法③對復雜事物的認識要反復地發散—聚合—發散—聚合④對“孤獨”危害健康的認識是一種逆向思維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一位醫生在某次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建人員在對一棟樓進行定向爆破。他發現,用于爆破的炸藥設置得非常巧妙,正好將一棟堅固的建筑物炸得粉碎,同時又不會傷害到周圍的建筑物。這個醫生就思考,能否用這種方法來治療腎結石呢?由此,微爆破療法產生了。可見,該醫生的微爆破療法的思維特點( )①具有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②能讓人們的注意力直接對準所思考的目標③是對常規認識的反向思考④通過遷移為創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方向 問題 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 逆向思維與正向思維 認識事物 新認識 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2. 聯系 創新性3. 聚合思維 正向思維4.(1) 結構順序 反向思考(2) 轉換性思考 相互轉化(3) 功能 轉換場合(4) 因果關系 交換性思考5.(1) 矛盾 既對立又統一 相反相成 一部分(2) 其他性質與功能 逆向性6. 常規認識 反向思考 滿意結果四自我檢測1.D2.C3.B4.A5.A6.D7.C 8.B9.C10.A11.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