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1、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條件和措施2,如何理解“漢承泰制,又有損益”“非承秦不能立漢”?漢代繼承了秦制,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秦制做了從內容到形式的改進。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掌管監察事務。漢武帝時期把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設刺史,可以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解決了諸侯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一、選擇題1.董仲舒曾向漢武帝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痹摻ㄗh可以概括為A.焚書坑儒 B.休養生息C.無為而治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下列屬于漢武帝時期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控制的措施是①統一使用五鐵錢②鹽鐵官營③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④平抑物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董仲舒針對“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形勢,建議漢武帝A.休養生息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削弱諸侯國勢力 D.建立太學4.為實現大一統,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A.大興文字獄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頒布“推恩”令 D.鹽鐵專營5.下圖所示為西漢初期中央和各封國力量的對比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休養生息 B.實行“推恩令”C.實行“鹽鐵專賣” D.組建騎兵,北擊匈奴6.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從此為歷代王朝所推崇。“罷黜百家”是指A.法家和墨家 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C.諸子百家 D.道家和兵家7.下側柱狀圖是依據《漢書·藝文志》統計的西漢某一時期主要學說及其作品篇數。材料反映出西漢這一時期A.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 B.儒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C.儒家以外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絕 D.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8.為進行研究性學習,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了以下活動。請判斷該小組研究的課題是活動 內容查閱文獻 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桓寬《鹽鐵論》、司馬遷《史記》等觀看視頻 《中國通史—北擊匈奴、南定吳越》等搜集圖片 《五銖錢》《獨尊儒術群雕》等考察遺址 陜西茂陵、陜西鳳翔縣祭天遺址等A.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秦統一貨幣促進經濟交流C.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D.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9.西漢時期,在漢武帝以前,許多國家制度基本上沒有突破秦朝的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但是漢制絕不是對秦制的完全復制,而是有所損益。漢武帝對“秦制”實現了“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其中在地方制度上的“繼承”和思想統一上的“創新”主要表現為A.頒行“推恩令”;實行鹽鐵專賣B.推行郡縣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實行分封制;“焚書坑儒”D.實行郡縣制;奉行“無為而治”10.歷史上有漢承秦制的說法,漢代從秦代繼承下來的官職可能包括①丞相②太尉③司隸校尉④縣令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綜合題11.某校七年級(1)班在學習本課時,同學們對西漢的政治經濟措施進行了探討,請你參與進來,共同完成。第一組:漢初國策(1)西漢初年,經濟蕭條,統治者采取的寬松政策,到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經濟恢復發展,史稱“”。 第二組:捍衛皇權針對地方封國勢力膨脹,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削弱地方封國的策略。(2)主父偃為皇帝提出了怎樣的削弱地方勢力的策略?效果怎樣?第三組:知識歸納(3)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填寫漢武帝在位時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相關措施。活動總結:(4)通過探究,你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何意義?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材料“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可知意思是滅絕與孔子思想不同的其他學說,即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符合題意;A是秦始皇的政策,排除;BC是漢初的統治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2.B【詳解】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①符合題意;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平抑物價,保證了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②④符合題意;③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是秦始皇的措施,排除。所以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選擇B。3.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針對“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形勢,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4.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現實大一統,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的實力,C符合題意;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A排除;漢武帝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排除;漢武帝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專賣,D排除。故選擇C。5.B【詳解】據“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可知,西漢初期,封國勢力超過中央勢力,威脅中央政權,為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頒推恩令,削爵奪地。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為鞏固國家的統治,漢初分封了許多封國。到漢武帝時,漢初分封的諸侯國,有相當的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B符合題意;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圖片中沒有涉及,A排除;CD項都是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圖片中沒有涉及,排除。故選擇B。6.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罷黜百家”是指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故B正確;AD項包括不全面,故排除AD項;諸子百家包括儒家,故C錯誤。故選B。7.B【詳解】依據題干圖表信息可知,西漢儒家學說及其作品數量激增,說明儒家學說居于主導地位。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從此,儒家學說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故B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故AD排除;儒家以外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絕表述錯誤,故C排除。故此題選B。8.C【詳解】根據“五銖錢”“獨尊儒術”等可知,題干研究的是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漢武帝在經濟上統一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符合題意;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表格中沒有涉及,A排除;秦統一貨幣促進經濟交流在表格內容中沒有涉及,B排除;儒家思想確立為正統思想沒有體現“五銖錢”等內容,D排除。故選擇C。9.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廢分封、立郡縣,西漢繼承秦制,推行郡縣制;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在地方制度上的“繼承”和思想統一上的“創新””是解題的關鍵,西漢繼承秦制,推行郡縣制;秦漢對待儒家思想態度截然相反。10.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司隸校尉”為漢朝所創設,不屬于“漢承秦制”,故排除③,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西漢時依然采用,西漢初年雖然也實行過王國制度(分封制),也照樣沿用了秦朝推廣的郡縣制度,因此①②④都屬于漢承秦制的內容,故選B。11.(1)休養生息文景之治(2)主父偃建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封國被分割為若干小侯國,實力減弱,無力與中央抗衡。(3)①推恩令;②罷黜百家;③太學。(4)為大一統帝國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空前強盛。【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經濟蕭條,統治者采取的寬松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節儉,以身作則,休養生息,到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經濟恢復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底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勢力,無力與中央抗衡。(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位時期,為了實現大一統的局面,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相關措施,例如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加強思想控制;文化上創辦太學,這是漢朝的最高學府,集中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你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中統一,為大一統帝國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空前強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