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1、如何認識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施暴政的關系?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施暴政是因果關系。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法導致民怨載道。聯系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的教訓,我們認識到:暴君亡國,明君治國,得民心者得天下。2、如何認識陳勝、吳廣起義的革命首創精神?(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建立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3)首次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點。(4)發動的農民起義鼓舞了民眾反抗殘暴統治的斗爭,推動了歷史發展。3、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以反抗秦朝暴政為目的的農民起義發展到封建統治者內部為爭奪帝位和封建統治權而戰爭的過程,戰爭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4、和秦末農民起義有關的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等。一、選擇題1.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爆發的原因不包括A.焚書坑儒B.嚴酷的刑罰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D.沉重的賦稅2.“真正使秦國覆滅的,并非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而是舊六國的勛貴舊戚,他們在統一之后便蓄謀復國,秘密訓練軍隊,農民起義只是個引子,要不然,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出現幾十萬訓練有素的軍隊。”對這段話理解錯誤的是A.真正使秦朝覆滅的是舊六國的勛貴舊戚B.陳勝、吳廣起義只是秦朝滅亡的引子C.秦朝的暴政是導致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D.舊六國勛貴舊戚在統一后便蓄謀復國3.對以下兩幅圖片所反映史實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A.沉重的賦稅導致秦末農民起義 B.思想的禁錮導致大澤鄉起義C.殘酷刑罰導致陳勝、吳廣起義 D.繁重的徭役導致農民大起義4.以下人物中曾屬于秦末農民戰爭領袖的是①陳勝②吳廣③張角④劉邦⑤項羽A.①③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④⑤5.陳勝、吳廣起義與歷代農民戰爭不一樣,其獨特的歷史作用是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號B.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著后人起來推翻殘暴的統治C.以大無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D.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6.下列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建立了“張楚”政權B.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C.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D.推翻了秦始皇的統治7.“楚漢之爭”是A.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B.劉邦與秦始皇爭奪帝位的戰爭C.項羽與秦二世爭奪帝位的戰爭D.陳勝與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8.賈誼《過秦論》中寫道:“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指的是A.涿鹿之戰B.牧野之戰C.長平之戰D.大澤鄉起義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與破釜沉舟有關的戰役是A.城濮之戰 B.長平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10.與“楚河漢界”“鴻門宴”“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有直接關系的是A.陳勝、吳廣 B.劉邦、項羽 C.秦始皇、漢武帝 D.王莽、劉秀11.下列成語、典故中,與劉邦、項羽及“楚漢之爭”直接有關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約法三章③草木皆兵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綜合題12.秦朝的快速滅亡,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遠去的硝煙,還有深深的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材料二秦朝的死刑種類多,共有十多種,如腰斬、車裂等,還有“族誅”“連坐”等。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刑法的處置。材料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材料四(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2)材料三與哪一歷史事件相關,并說出這一事件發生的地點。(3)材料一、二與材料三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4)材料四中“楚漢”分別指的是誰?這兩位歷史人物在推翻秦朝的統治中各做出了怎樣的貢獻?(5)從秦朝的快速滅亡中,你有何感悟?參考答案1.A【詳解】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焚書坑儒是秦朝初年秦始皇加強思想統治的表現,不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A符合題意,故選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2.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真正使秦國覆滅的,并非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而是舊六國的勛貴舊戚,他們在統一之后便蓄謀復國,秘密訓練軍隊,農民起義只是個引子,要不然,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出現幾十萬訓練有素的軍隊。”可知“秦朝的暴政是導致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在題干信息中沒有體現,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C都是從題干信息中得出結論,但是不符合題意。故選C。3.C【詳解】根據所學和圖片可知,圖片1是刑具,圖片2是陳勝吳廣起義,這說明殘酷刑罰導致陳勝、吳廣起義,故C符合題意;材料是在說明刑罰和陳勝吳廣起義的關系,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4.D【詳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陳勝、吳廣起義被鎮壓后,劉邦、項羽繼續領導秦末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秦朝統治,①②④⑤正確;張角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領袖,③排除。故選D。5.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B正確;陳勝、吳廣起義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排除A;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并沒有推翻秦王朝,排除C;陳勝、吳廣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是他們起義的作用,但并不是其獨特的方面,排除D。故選B。6.D【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沒有推翻秦始皇的統治,D符合題意;ABC項表述都與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相符,排除。故選擇D。7.A【詳解】依據所學可知,秦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從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最后項羽戰敗,劉邦建立了漢朝。所以楚漢之爭是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而進行的戰爭,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8.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指的是陳勝、吳廣起義,這次起義發生在大澤鄉,又名大澤鄉起義。ABC和“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D。9.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末農民戰爭的內容。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年,項羽采用破釜沉舟的策略激勵士氣,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即巨鹿之戰,所以選C。10.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即楚漢之爭,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秦末,項羽進軍關中,駐扎鴻門,項羽設宴招待劉邦,項羽謀士范增勸項羽殺掉劉邦,后來,范增召壯士項莊,舞劍助興,意在殺死漢王劉邦.項莊被劉邦收買的項伯擋住,無法下手,劉邦借口上廁所,逃離鴻門,這個故事稱為鴻門宴,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率大軍將西楚霸王項羽包圍在垓下,劉邦讓士兵都高唱楚歌,楚軍思念家鄉,軍心渙散,這個故事稱四面楚歌,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抓住題干“楚河漢界”“鴻門宴”“四面楚歌”的信息,結合這些成語的歷史背景解答問題,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功。11.D【解析】破釜沉舟是出自巨鹿之戰這一戰役的成語。約法三章是劉邦進入咸陽后,為了收買民心而約法三章。草木皆兵是出自淝水之戰的成語。應該排除。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是出自鴻門宴這一故事的成語。所以答案為D項。12.(1)反映了秦朝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殘酷的刑法。(2)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3)因果關系。因為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與反抗,陳勝等人才起來領導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朝。(4)楚:項羽,通過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漢:劉邦,攻占咸陽,最終使秦朝滅亡。(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詳解】(1)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秦朝賦稅、徭役繁重、刑法殘酷。(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勝講的,與陳勝吳廣起義相關,陳勝吳廣起義發生于安徽的大澤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二與材料三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正是因為秦朝統治殘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陳勝號召大家舉行起義來推翻秦朝統治。(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漢”分別指的是項羽和劉邦;項羽,通過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劉邦,攻占咸陽,最終使秦朝滅亡。(5)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的快速滅亡告訴我們,治國之道應該愛惜百姓,以民為本,不能嚴刑重法,賦役沉重。否則使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最終只會自取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點睛】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是答題的關鍵,(1)材料一說明了秦朝的賦稅十分重,材料二說明了秦朝嚴刑峻法。因此材料一、二反映的是秦朝賦稅、徭役繁重、刑法殘酷。(2)“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講的,意思是難道那些做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目的是號召大家起義推翻秦朝的統治。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3)分析材料一、二與材料三之間的聯系點。正是因為秦朝統治殘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陳勝號召大家舉行起義來推翻秦朝統治。(4)如果沒有秦朝的沉重賦稅和嚴刑峻法,就不會有農民反叛。因此秦朝的快速滅亡告訴我們,治國之道應該愛惜百姓,以民為本,不能嚴刑重法,賦役沉重。否則使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最終只會自取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