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1、漢初的統治者為什么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客觀上:經過長期戰爭的破壞,西漢初期到處是殘破的景象,人口減少,經濟蕭條,糧食奇缺。在這種情形下,恢復和發展生產成為當務之急。主觀上: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2、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理由:統治階級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緩和階級矛盾,以維護其統治。文帝和景帝時期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提倡節儉,以及文帝以身作則等,采取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制定政策的原因來看,西漢初年的統治者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親眼看見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因此他們給人民實惠,以保證社會生產生活的順利進行;從目的來看,只要人民安于生產,就會有利于穩定封建經濟。一、選擇題1.“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這則材料反映的是:A.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B.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C.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D.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2.以下關于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吸秦亡的教訓B.高祖劉邦輕徭薄賦,把田租降到三十稅一C.文景二帝都很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D.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漢初經濟得以恢復3.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關注民生,恢復生產。西漢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質是A.以黃老道家思想取代法家思想B.把封建剝削降到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C.調整生產關系,緩和階級矛盾D.調整賦稅制度4.漢朝為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實施“休養生息”政策,下列各項是對“休養生息”政策的表述,其中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士兵還鄉務農B.將奴婢釋放為貧民C.輕徭薄賦D.不勞動者由政府救濟5.休養生息政策是指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統治者為了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發展生產,恢復元氣而采取的政策。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不包括A.吸取秦亡教訓 B.恢復社會經濟C.限制土地兼并 D.鞏固封建統治6.從漢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到景帝時“都鄙廩庾盡滿”,是漢初幾代統治者都堅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西漢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根本目的是A.鞏固封建統治 B.吸取秦亡教訓C.發展農業生產 D.減輕農民負擔7.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思想來源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8.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皇帝不包括(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9.西漢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倡導節儉 B.大興文治 C.休養生息 D.平抑物價10.漢初首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皇帝是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二、綜合題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天下既定,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材料二:漢文帝說:“夫農,天下之本也。”漢景帝說:“農業是天下之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材料三:漢初至武帝繼位的七十年間,由于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里的糧食由于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余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漢書·食貨志》譯文(1)材料一反映了西漢初期怎樣的社會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2)材料二體現了漢初統治者怎樣的統治措施?其實施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經濟狀況?這一時期出現哪一盛世局面?(4)從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幾十年間,西漢社會狀況發生這樣顯著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D【詳解】依據題干“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含義是西漢初年民窮財盡,毫無積蓄。當時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種毛色的駟馬(馬車),而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反映了連年征戰之后西漢初年,國家的貧困,人民急需休養生息。從而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D符合題意;ABC不正確;故選D。2.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景帝時期輕徭薄賦,把田租降到三十稅一,選項B錯誤,符合題意;選項AC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3.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吸取秦亡的教訓,并鑒于經濟貧困的現狀,為了鞏固統治、恢復經濟而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政策主要涉及讓士兵復員生產,讓戰爭期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原有田宅,把因饑餓賣身為奴者釋放為平民,減輕田租等方面。這些政策實質上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以緩和階級矛盾,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4.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朝為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實施“休養生息”政策,士兵還鄉務農,將奴婢釋放為貧民,輕徭薄賦,鼓勵人民進行農業生產,故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5.C【解析】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有吸取秦亡教訓、恢復社會經濟、鞏固封建統治。秦末,農民戰爭動亂。楚漢之爭,生靈涂炭,與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對比不占優勢,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主要措施:實行分封制度;獎勵農耕、桑蠶;減租減息;實行以農為先的政策。使漢朝贏得了寶貴時間,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鞏固封建統治。故選項C限制土地兼并,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本題以“休養生息政策”為切入點,可知與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有關。識記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及原因。6.A【詳解】依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滅亡的教訓,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同時這些措施的實行客觀上起到了減輕人們負擔和發展生產的作用,所以A項符合題意;而BCD三項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故選A。7.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當務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環境來恢復封建經濟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而漢初奉行黃老無為思想,實行與民休息的寬松政策。黃老無為思想來源于道家思想。故選A。8.D【詳解】結合題文,依據所學可知,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以后,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開始實行的緩和階級矛盾的統治措施,文帝、景帝時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出現“文景之治”,故ABC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漢武帝登基時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于是不再實行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而是采取一系列大一統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符合題意,所以本題應選D。9.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漢王朝建立之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故C符合題意。漢文帝倡導節儉,北宋大興文治,漢武帝平抑物價,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10.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文帝和景帝減輕農民的徭役,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漢初首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皇帝是漢高祖,答案選A。11.(1)景象:西漢初年,天下剛剛安定,人民非常貧困。天子的車騎不能配齊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將軍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車;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2)重視農業發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統治。(3)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國家積累了大量錢糧。文景之治。(4)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重視“以德化民”,還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等。【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西漢建立之初,“民無蓋藏”說明老百姓很貧困;“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是說天子的車騎不能配齊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將軍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車;第二小問,根據所學可知,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知,兩位皇帝都把農業作為天下之根本,說明文帝和景帝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第二小問,根據所學可知,他們發展生產的目的是,通過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統治。(3)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知,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社會局面安定,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國家積累了大量錢糧。第二小問,根據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社會局面是封建社會出現的繁榮穩定局面,所以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局面,稱為“文景之治”。(4)根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幾十年,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因為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其具體體現是:注重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重視“以德化民”,還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等。點睛:本題考查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解題時仔細分析材料,提煉材料有效信息,如漢初的經濟形勢,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治國措施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導致出現漢初社會局面的原因和文帝、景帝的具體治國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