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綱要下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導學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了解歷史發展的全面性,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2、通過學習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歐洲殖民者侵占澳門和臺灣等史實,將明朝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素養。3、通過分析史料,總結、歸納史料,從而得到對歷史現象的正確認識,對鄭和下西洋等歷史史實作出客觀評價,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4、通過對課堂小結升華,使學生認識到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振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重點與難點】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時空坐標】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朝堂上的大明——專制與專權1、專制:廢丞相,設內閣【自主探究一】自學P72頁<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一目,找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概況:【合作探究一】根據下列材料,找出朱元璋廢除宰相的理由,并闡述理由是否充分?其真實目的是什么?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時間極短)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xiéháng,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皇帝)總之,所以穩當(穩定)。——《皇明祖訓·祖訓首章》2、專權:宦官專權【合作探究二】結合下列材料分析宰相廢除后明朝國家政務出現了什么問題?明政府設立了哪些新的機構(性質、職責、運作程序)?材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明太祖置殿閣(華蓋殿、英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摘編自《明史·職官志》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世界中的大明——輝煌與危機1、輝煌——鄭和下西洋【自主探究二】請回顧初中階段所學并結合教材概括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時間、目的、概況、影響)2、危機——沿海危機【自主探究三】依據教材找出倭寇侵擾我國沿海的概況以及戚繼光平倭的史實,歐洲殖民者對東南沿海的侵略史實。【合作探究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侵奪所產生的影響。材料一 沿海形勢的另一大變化是西方殖民者的東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諸國開始向東發展,較早來到東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 紅毛夷(荷蘭)自古不通中國,亦不知其國何名,其地在何所……當此夷初至內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為長城矣。——【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一統下的大明——治邊與易代1、治理邊疆【讀圖學史】讀明朝形勢圖,結合教材分別指出A、B、C區域的主要民族。并說明明政府是如何經略這些地區的?(B) (C) (A)2、明清易代【自主探究四】根據時間軸提示,歸納明清易代的大事記。1616 1636 1644 1664四、課堂小結按照本課的主要內容,自主設計整體的思維導圖五、課后練習1.明太祖在遺詔中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為減輕負擔,顧問國事,明太祖設立( )A.政事堂 B.中朝 C.殿閣大學士 D.內閣2.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益衰弱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3.黃宗羲在某書中曾說:“或謂后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人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這些閣員( )A.實際行使宰相職責 B.適應了加強君主專制的需求C.具有一定的決策權 D.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4.朱元璋曾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賦,得其民不足以供役。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這反映了明初政府 ( )A.在鄰國面前抱有大國姿態 B.主張平等對待世界各國C.希望建立平等外交 D.已有強烈的憂患意識5.《御倭雜著》載:嚴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轉而為寇。寇與商同是人也,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華夷同體,有無相通,實理勢之所必然。”這主要反映了( )A.重農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農經濟的脆弱C.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惡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