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分子熱運動教學目標能簡單說明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能通過宏觀現象推測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熱運動。能夠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知道分子之間存在著作用力。教學重點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學難點從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推理,用宏觀的物理現象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中午媽媽在廚房做可口的午餐,我們同學在客廳寫作業,都能聞到美食的香味。那么飯菜的香味是如何傳播的呢?進行新課(一)物質的構成1.常見的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2.我們將分子理想化為球形,分子的大小:直徑約為10-10m。觀察時要用電子顯微鏡。3.分子間有空隙。(二)分子熱運動1.擴散現象【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按下列要求做實驗,并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氣體擴散(盛有二氧化氮的廣口瓶、空廣口瓶、玻璃片)①將空瓶子倒扣在裝著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②抽掉蓋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請各小組討論,把以上實驗現象進行總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一段時間后,兩瓶氣體彼此進入對方,顏色混合均勻,變為淺紅棕色。這說明了氣體分子在不停運動。液體擴散(燒杯2個、硫酸銅溶液、漏斗)①在燒杯里裝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銅溶液。②硫酸銅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無色的清水與藍色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③等待一段時間,繼續觀察現象。請各小組討論,把以上實驗現象進行總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一段時間后,硫酸銅溶液和水混合均勻。這說明了液體分子在不停運動。固體擴散(講述生活中的實例或播放實驗視頻)將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分開,可以看到它們相滲入約1毫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觀察到過固體的擴散。煤矸石有的原來就是石炭巖,由于長期地跟煤擠壓在一起,它的內部也變黑了。請各小組討論,根據以上實例進行分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固體分子也在不停運動。以上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同時也說明分子間有空隙)。且一般情況下,固體之間的擴散最慢,氣體之間的擴散最快。影響擴散快慢的因素【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按下列要求做實驗,并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①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熱水,另一個同樣的燒杯中裝等量的涼水。②用滴管分別在兩個杯底注入紅墨水。③持續觀察兩杯水的顏色變化。請各小組討論,把以上實驗現象進行總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根據實驗可以發現,熱水杯的顏色先變化得更快。這說明了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擴散得越快。(三)分子間的作用力1.分子間的作用力(1)分子間有引力①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②在鉛塊的下方掛一個重塊(請學生親身感受力的大小)。請各小組討論,把以上實驗現象進行總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磨光的兩鉛柱緊壓對接在一起,下面掛很重的物體也不能將它們分開。 這說明了分子間存在引力。(2)分子間有斥力①在針管里吸入一部分水。②用手指堵住針管口,然后用力推活塞。請各小組討論,把以上實驗現象進行總結(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用力推活塞時發現,水的體積幾乎不改變。這說明了分子間存在斥力。2.分子間的作用力的宏觀表現(1)分子間存在引力的宏觀表現:固體、液體能保持一定體積,不致散開。(2)分子間存在斥力的宏觀表現:固體、液體很難被壓縮。3.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r)的關系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和結論,引出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是否有關的問題,讓各小組進行討論(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1)r <平衡距離時,表現為斥力。(2)r >平衡距離時,表現為引力。(3)r >10倍平衡距離時,作用力很微弱,可以忽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