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6原核細胞內無成形的細胞核本節教材承前面細胞核的內容,使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更加全面完整,能建立起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模型區別與聯系。這節課內容也是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如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是學習細胞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以后學習遺傳模塊的基礎。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特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在細胞生命活動中起決定作用”這一功能有了進一步認識,也讓學生體驗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1.嘗試建立原核細胞的模型。2.說明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異同點。通過對原核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分析,強化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觀念的認識。教學重難點:原核細胞的結構。1.多媒體課件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第一部分 導課導入新課激發學習動機 是不是所有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這三個結構呢?原核細胞 思考、討論、回答。有些生物的細胞具有這三個結構,有些細胞只具有細胞膜、細胞質,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導入課題和學習目標。 小資料 馬古利斯和她的“內共生學說”講授新課 在生命的進化歷程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哪個先出現?真核生物是否起源于原核生物?內容:關于早期生命演化中細胞如何從簡單到復雜的學說。例如:真核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等結構起源于早期的原核生物 閱讀資料總結觀點 閱讀和總結能力 一、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原核細胞講授新課 證據是什么?藍細菌的出現對大氣圈的變化有什么作用?對真核生物的出現有什么作用?35億年前的地層中就發現了早期藍細菌的化石,大量的真核生物化石于10億~8億年前才出現。藍細菌:一種結構簡單的原核生物,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自養生物,是地球大氣改變的功臣。產生氧氣在大氣圈積累;促進臭氧層的形成促使大氣圈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降低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為陸生生物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并回答問題原核細胞沒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學生自學教材第59頁,學習原核細胞的結構,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在大小、細胞壁、細胞器、細胞核等方面的差異,然后完成下表: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較小(2μm~8μm)[]較大(10μm~100μm)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構成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構成[]細胞器無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等復雜細胞器,有核糖體含有線粒體等復雜的細胞器細胞核無細胞核,但有核區;DNA不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具有染色體代表生物細菌、藍藻、支原體、放線菌等真菌、動物、植物等【提示】同時還應該注意以下3點:(1)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最主要區別是是否有完整的細胞核,真核生物有完整的核結構,原核生物沒有核膜,核物質聚集在一起,稱為擬核,DNA不與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2)原核細胞沒有線粒體和葉綠體等復雜的細胞器,但是仍然可以進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因為在原核生物的質膜上有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和光合色素,所以質膜是進行這兩個過程的場所。(3)通常在細菌的細胞壁外還有莢膜和鞭毛,莢膜可以保護細胞,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 學生看書,并認真完成表格內容。在對比中,體會原核細胞結構的原始性,真核細胞結構的復雜性和完善性。學生認真聽講,作筆記。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對原核細胞有更全面的認識。總結形成性評價1.下列生物中屬于原核生物的一組是( )①藍球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蟲 ④小球藻 ⑤水綿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⑧念珠藻A.①⑦⑧B.①②⑥⑧C.①③④⑧D.①②⑥⑦⑧2.下列關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核生物細胞無線粒體,不能進行有氧呼吸B.真核生物細胞只進行有絲分裂,原核生物細胞只進行無絲分裂C.真核生物以DNA為遺傳物質,部分原核生物以RNA為遺傳物質D.真核生物細胞具有細胞膜系統(生物膜系統),有利于細胞代謝有序進行3.下列有關麻風桿菌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沒有核被膜包圍的細胞核B.形成ATP的場所有線粒體和胞質溶膠C.具有由細胞膜、核被膜、細胞器膜組成的生物膜系統D.遺傳物質DNA只分布在擬核中板書設計2.6原核細胞內無成形的細胞核一、馬古利斯和她的“內共生學說”內容二、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是原核細胞證據藍藻的出現對真核生物的出現的貢獻:三.真核細胞沒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