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2我國的社會保障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理解社會保障政策,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支持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2.公共參與: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學會科學評價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并能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3.法治精神:依法監管社會保障事業。必備知識: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關鍵能力:理解我國社會保障的巨大意義和作用,能夠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二學習重難點重點1.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2.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難點1.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2.社會保障體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三課前預習1.結合課本50頁探究與分享,完成下列表格。基本形式 地位 保障對象 作用 實施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2.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1)社會保障的作用:①社會保障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_________________。②社會保障通過__________________,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_______關系,化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社會保障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發揮_________,同時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社會保障的內容: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①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________。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②社會救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保障形式,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③社會福利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以滿足社會成員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是__________社會保障。④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社會保障。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要更多地維護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要堅持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_______________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的重要標志。●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涉及_________和其他單位的經濟利益,需要各方_________。●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__________。總之,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四自我檢測1.未來公共服務主要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領域,并凸顯公益特征,體現了“十四五”期間國家對公益事業的支持力度。國家對公益事業的支持,有助于( )①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②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快速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③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④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實現同步富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2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面向“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任務,分析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研究存在的問題,明確完善的思路,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發展社會保障事業( )①應依法建立由政府和企業承擔主要責任的“安全網”②要完善社會保險體系,構筑保民生的“最后一道防線”③應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堅持社保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④要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的社保體系,維護社會公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2年山東省新設40萬個城鄉公益性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予以托底安置。政府在社區設置日間照料中心服務等公共服務類公益崗、網格員等公共管理類公益崗,按照不低于當地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崗位補貼。政府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 )①挖掘更多就業潛力,落實好保就業目標②豐富社會救助形式,滿足群眾保障訴求③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增加群眾收入來源④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牢牢兜住民生底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今天存時間,明天換服務”,北京將推出“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志愿者在“時間銀行”建立個人賬戶,為有需求的老人服務1個小時可獲得1個時間幣,“時間幣可以本人60歲以后使用”“可以贈予直系親屬、還可以向平臺捐贈”。“時間銀行”( )①將“時間”和“公益”掛鉤,豐富了社會優撫的內容②有助于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發展③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富余的人力資源,增加可支配收入④是一種新的互助養老模式,可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1年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意見》指出:聚焦減輕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負擔,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綜合保障。這一政策發揮作用的途徑傳導正確的是( )①強化基本醫保→確保困難群眾基本醫療保障→筑牢民生保障底線②強化醫療救助→精準實施分層分類幫扶→提高居民轉移支付收入③強化大病保險→減輕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負擔→化解因病致貧返貧④實行綜合保障→促進慈善救助和商業健康保險協同發展→緩解地方財政壓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一舉措( )①貫徹分配原則,激發生產活力②豐富分配方式,實現均等分配③完善分配制度,提升生活水平④創新社會保障,提高保障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2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通知》,明確自2022年1月1日起,納稅人照護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這一政策( )①促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發展②旨在增加社會福利,提高生活質量③是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④堅持了共享理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截至2021年10月,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6172.16萬人,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為2860種,全國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數量為5.29萬家,我國已經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國家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是( )①通過再分配調節機制,保障公民健康權②落實共享理念,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③運用初次分配機制,調整國家與個人利益④通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9.2022年1月開始,在規范省級統籌制度、加大基金中央調劑力度基礎上,我國推進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這標志著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建立24年以來,終于走出地區分割,邁向了全國統一的時代。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旨在( )①縮小地域間養老金差距,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②完善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分擔機制,保障職工權益③由國家全部承擔責任,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④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2年1月1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開始實施。自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連續4年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已經累計將507個藥品新增納入全國醫保支付范圍。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及其他形式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聚焦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全力推進城市書房建設屬于社會福利②居民看病使用的國家醫保報銷屬于社會保險③公共場所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通道屬于社會救助④參保企業因為疫情可暫緩繳納社保費用屬于社會優撫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三課前預習1.基本形式 地位 保障對象 作用 實施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者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社會救助 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最后一道防線” 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保障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 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社會福利 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 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政府實施社會優撫 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 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 有利于社會穩定;鼓舞士氣,提振民族精神 政府實施2.(1) 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 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國民收入再分配 利益 社會矛盾和沖突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 社會互助功能 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2) 核心 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 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 最后一道防線 社會化服務 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 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 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3.(1) 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覆蓋全民、城鄉統籌 弱勢群體(2) 盡力而為 量力而行 社會保障水平 經濟社會水平 經濟發展(3) 法定權利 現在社會文明進步 政府、企業、個人 合理分擔責任 依法監管四自我檢測1.B2.D3.A4.D5.B6.A7.D8.A9.A10.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