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一學科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結合列寧主義形成的過程,分析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認識無產階級革命是俄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觀。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原理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認識經濟體制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時空觀念:了解俄國政權發展演變的歷程,把握時間線索;認識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影響。3.史料實證:運用影視作品、文獻史料和圖片等,重現真實的歷史,形成對俄國十月革命正確、客觀的認識;總結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4.歷史解釋:通過歷史材料和歷史表述,探究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原因、特點及革命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認識到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符合國情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性。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感悟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解放、體制創新和政治智慧。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意義。【難點】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三課前預習1.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________,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2)概況國家 概況中國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印度尼西亞 ①第一階段: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發動了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遭鎮壓失敗②第二階段: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越南 掀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斗爭伊拉克等 爆發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印度 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①獨立:在以________為首的華夫脫黨領導下,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等特權。②護憲運動:1922年,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華夫脫黨進行了護憲運動,但未獲完全成功。(2)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________領導下于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國;1926年,被西、法殖民軍扼殺。(3)埃塞俄比亞: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埃塞俄比亞人民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意大利侵略軍,________年恢復了國家獨立。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1)阿根廷:工人在________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2)智利: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________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諾遭當局刺殺。(4)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________,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________。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________,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以圖解史:易錯提醒正確認識非暴力斗爭(1)從斗爭方式上看:甘地倡導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院、學校以及采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2)從斗爭實質上看:“非暴力”指的是一種斗爭方式,是一種斗爭的手段,并非消極斗爭。2.列寧主義的形成:主要內容(1)________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________的一環”(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________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________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________。3.蘇聯模式(1)背景:______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蘇聯。(2)內容①實施“______”。②實施“______”。(3)成果①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②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______。(4)“蘇聯模式”: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①經濟上表現為______,實行自上而下的______。②政治上表現為______。(5)評價①蘇聯模式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______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世界矚目。③蘇聯模式排斥______經濟,片面發展______,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______手段,導致國民經濟______,農業和輕工業長期______,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4.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新經濟政策(1)時間:________(2)背景: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________。(3)目的:①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發展生產 ②在此基礎上逐步過渡到________(4)重心:調整國家與________的關系(5)主要內容:①農業:通過糧食稅(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支配)等市場機制建立________。 ②工業: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________(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6)特點:國家掌握________的前提下,恢復商品市場和資本主義。(7)意義:①促使經濟很快走出困境,為國家________奠定基礎②使________得到穩定和恢復,有效地鞏固了________政權③列寧找到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正確途徑5.十月革命的經過(1)彼得格勒武裝起義: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即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______。(2)次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______,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______政權,______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______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四自我檢測1.新經濟政策推行時期,蘇維埃俄國允許私人或團體承租或開辦出版社、劇場、電影院、藝術學校,出版雜志和書籍等。這樣,蘇俄(聯)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文化復興時代。“文化復興”源于當時的蘇俄(聯)( )A.教科文事業全面發展 B.生產關系的調整C.民眾娛樂方式多樣化 D.工業建設的成就2.1922年,蘇俄與德國簽訂《拉巴洛條約》,德國放棄在蘇俄的財產,兩國放棄戰債及戰爭造成的經濟賠償,恢復外交關系并建立平等互利的經貿關系。蘇俄此舉旨在(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打贏國內戰爭B.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以換取西方國家支持C.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大力發展工業D.為實施新經濟政策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3.列寧曾經說道:“新經濟政策所造成的情況,如小型商業企業的發展、國營企業的出租等,都意味著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看不到這一點,那就是完全喪失了清醒的頭腦。不言而喻,資本主義關系的加強,其本身就是危險性的增強。”這一認識( )A.蘊含著經濟發展的理性思考 B.闡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弊端C.試圖改變蘇俄經濟發展模式 D.限制了新經濟政策全面實施4.19世紀,某書里描述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工人制造產品,產品本身獨立之后成為商品,被老板販賣,賺錢讓老板發財,工人卻只得到基本工資。工人工作之后的成果不但沒有變成他所掌握的東西,反而分化出來,與他之間形成距離,并且造成各種社會差異及不義的情況。以下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破解之道的是( )A.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B.聯合國的成立C.俄國十月革命 D.歐洲聯盟誕生5.列寧在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意在強調該政策( )A.不符合蘇俄當時的國情 B.背離了計劃經濟體制C.未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D.與新經濟政策相對立6.1921年列寧曾這樣說:“內戰使一切陷于停頓,現在我們必須從頭做起。我們剛剛制定出的新經濟政策就是要求重新發掘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的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這表明新經濟政策旨在( )A.吸引外商以引進先進技術 B.發掘蘇俄經濟發展的潛能C.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D.最終奪取內戰的徹底勝利7.俄羅斯學者沃洛布耶夫提出,必須重新評價十月革命對世界的意義,不能再說我們傳播了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只是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種道路,并且不是一條最佳的道路,該學者意在說明( )A.十月革命引發了西方現代文明危機B.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固定的模式C.列寧開創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局面D.社會主義適合在落后國家建立8.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連續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重要影響。這一舉措( )A.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 B.十月革命影響廣泛C.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思想基礎 D.有利于鞏固十月革命成果9.十月革命后,列寧對《土地法令》中“平分土地”的方針,解釋說:“土地平均使用不過是達到完全的社會主義的一種過渡辦法。為了社會主義的勝利,無產階級在選擇過渡辦法的時候,必須向被剝削勞動農民小農讓步,只要這些辦法不危害社會主義事業。”據此可知,列寧( )A.意在發展小農經濟保障國內戰爭勝利B.要求迅速摧毀臨時政府的統治基礎C.試圖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社會主義D.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理論10.二月革命后,列寧發表的演說《四月提綱》提出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很快傳遍了全國,每家工廠、每座兵營都討論他的發言。由此可見,該演說( )A.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迫切愿望 B.促使全國革命形勢迅猛發展C.提升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威望 D.推動了十月革命條件的成熟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十月革命的勝利 扎格魯爾 克里姆 1941 共產黨 美軍于1933年撤出 國民革命黨 現代化之路 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2. 帝國主義 薄弱 少數 暴力 無產階級專政3. 1924 社會主義工業化 農業集體化 工業強國 生產資料公有制 指令性計劃體制 權力高度集中 衛國戰爭 市場 重工業 強制 比例失調 落后4. 1921年3月 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社會主義 農民 工農聯盟 租讓制 經濟命脈 強大 國民經濟 蘇維埃5. 1917 11 7 冬宮 臨時政府 蘇維埃 列寧 第一個四自我檢測1.B2.D3.A4.C5.A6.C7.B8.D9.D10.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