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知道從食物采集演進到食物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變化。食物生產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社會開始擺脫從屬于自然的被動生活狀態,轉向利用自然條件主動進行物質生產;意味著人類逐步擺脫愚昧走向文明。。2. 知道食物生產的出現和農業文明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食物生產差異較大的情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因素。3. 通過分析農業的出現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培養學生對唯物史觀的認識。二學習重難點重點:農業革命的意義;古代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的特點。難點:農業革命的原因和影響。三課前預習1.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區域化明顯(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食物生產:農業區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和牛等家畜②社會生活a.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____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①食物生產: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②社會生活a.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____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b.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____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民往往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c.秦以后:推行____政策;重視水利工程。d.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____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希臘①食物生產:大麥和小麥從____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②社會生活a.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____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b.斯巴達人將征服的希洛人全部變為奴隸,讓他們承擔所有的____勞動(4)古羅馬①食物生產: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____②社會生活a.古羅馬實行____,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b.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更多的土地,而小農卻逐漸破產(5)美洲①食物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是____、甘薯、馬鈴薯②社會生活:____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2.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采集漁獵經濟時期(1)時間:____時期。(2)生活:人們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____的生活。3.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原始農業出現(1)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2)時間:大約____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4.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食物采集時期——遠古時期①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____和____。②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過著____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③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們提供大部分食物。(2)食物生產時期——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②原始農耕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 小麥和大麥的原產地東亞 黃河中上游 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 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中美洲 玉米、____等作物的原產地③原始畜牧: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著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而產生,世界不同地區的居民把幾種主要的動物馴化為家畜。(2)農業出現產生的影響①地位: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②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____。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③生活方式: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逐漸形成____。④社會分工: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⑤科學技術發展:如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5.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區域 食物生產 社會生活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 農業區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和牛等家畜。 a.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古代中國 主要分為北方________農業區和南方________農業區。 a.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b.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民往往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c.秦以后: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重視水利工程。d.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古希臘 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 a.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b.斯巴達人將征服的希洛人全部變為奴隸,讓他們承擔所有的農業勞動。古羅馬 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 a.古羅馬實行土地國有,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b.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更多的土地,而小農卻逐漸破產。美洲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 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四自我檢測1.宴饗在漢代成為一種風氣,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寫照。下列兩幅畫像磚圖像可以用來研究漢代( )A.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的特點B.繁榮發達的商業貿易C.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D.崇尚奢靡的時代風氣2.農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人們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人類由此進入奴隸社會。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 B.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 D.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3.農業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讀下圖,小麥和粟的原產地分別位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在人類處于食物采集階段,人類各群體的活動范圍僅限于其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了農業、冶金術和造船術時,活動范圍就擴大了,地區性的帝國也逐漸形成了。這表明( )A.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 B.帝國的形成擴大了文明區C.食物采集時期人類活動單一 D.生產力發展推動文明擴展5.據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推斷,從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與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高出30倍。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農業的產生 B.鐵犁牛耕的應用C.生產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6.戰國時期,黃老帛書《經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時而樹”;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這些言論反映了當時我國的農業生產( )A.注重遵循自然規律 B.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弱C.鐵犁牛耕已經普及 D.重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7.下圖為西漢農業分布圖。圖中信息反映出當時( )A.鐵犁牛耕普遍使用 B.巴蜀地區農業得到了開發C.農業生產結構變革 D.農業分布取決于水利工程8.某大洲的土著居民培育了現代人常食用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農作物,修建了宏偉的金字塔,在天文、數學方面亦有杰出成就,但所創造的文明卻毀于近代歐洲殖民者。他們是( )A.蘇美爾人 B.雅利安人 C.古埃及人 D.印第安人9.有學者指出:“高緯度地區的人們,生存條件太差,無法種植。低緯度地區的人們,因為采集條件相對較好,不需要農耕。只有中緯度地區的人們需要種植并且可以產生農耕,因為他們面臨饑荒,他們需要挑戰饑荒,他們需要度過冬天,他們需要貯藏。”據此推知,該學者討論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地理環境與農業起源的關系 B.儲備技術對于農業的重要性C.食物生產與人類文明的產生 D.歷史條件影響古代多元文明10.據統計,人類成功馴化的56種大種子作物中,地中海地區有32種,美洲有11種、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種,澳洲只有2種。據此可知古代( )A.亞歐大陸生產力水平較高B.農業生產最早起源于非洲C.澳洲地區的糧食產量最高D.美洲提供必不可少的作物三課前預習1. 尼羅河 君主 鐵犁牛耕 重農抑商 水田 西亞 奴隸 農業 葡萄 土地國有 玉米 阿茲特克人2. 遠古 遷徙3.1萬4. 采集 漁獵 遷徙 甘薯 生產者 聚落5. 粟麥 稻作四自我檢測1.A2.D3.D4.D5.A6.A7.B8.D9.A10.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