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遺傳和變異 知識點梳理1、17世紀時,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首次發現了植物細胞。顯微鏡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絕大多數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人體或動物的細胞雖然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都有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植物細胞除了這種結構還有細胞壁,細胞壁有保護細胞內部、維持細胞形態的作用。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洋蔥表皮細胞的形狀大體為長方形,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看到的小黑點是細胞核,大泡泡是液泡。單細胞生物有草覆蟲、有孔蟲、喇叭蟲、變形蟲、細菌等。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現象。有些疾病是可以遺傳的,如紅綠色盲、糖尿病。生物將自身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象叫遺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都是遺傳現象。同和生物后代之間與親代之間,或同代生物不同個體之間在形態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差異稱為變異。“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是變異現象。遺傳和變異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動植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中也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在世界上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動植物的后代與親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細微不同。如毛色為黃色的狗媽媽生出了毛色為白色的小狗,屬于變異現象。根據遺傳規律,還可以推測狗爸爸的毛色為白色。正是有了遺傳和變異,自然界才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生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發展著、進化著。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叫化石。化石可以告訴我們關于地球歷史以及生物進化的許多信息,對于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地層中的化石,科學家們一點一點復原出各種生物的樣貌,它們當年的生活環境等,研究生物是怎樣變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與觀察到現代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研究古生物有助于我們認生物及地球環境的發展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