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第五節(jié)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教學目標的確定】課程標準與本節(jié)對應的“內容要求”是:“概述細胞都是由質膜包裹,質膜將細胞與其生活環(huán)境分開,能控制物質進出,并參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睂膶W業(yè)要求是:“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細胞膜模型?!备鶕鲜鲆蠛徒ㄗh,由此確定教學目標為: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了解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3.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細胞膜的功能;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教學難點:細胞膜的功能;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教師:在課件上展示用臺盼藍染液染色后的死細胞和活細胞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教師:為什么活細胞不能被染色?教師: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臺盼藍是細胞不需要的物質,不易通過細胞膜。因此活細胞不被染色,死細胞的細胞膜失去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臺盼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死細胞能被染成藍色。教師:據此推測,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具有什么功能?。教師:細胞膜作為細胞的邊界,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教師: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細胞膜的部分功能,那么細胞膜的其他功能有什么?結構決定功能,細胞膜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的?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2.新課講授細胞膜的功能教師: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它第一個功能是分隔作用,將細胞與外界分隔開。在原始海洋還是一片混沌的時候,有了細胞膜這個邊界,將細胞與動蕩不安的原始海洋分開,保障了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我們看到對細胞需要的物質可以從外界進入細胞,細胞不需要的或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容易進入細胞,抗體、激素等物質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細胞產生的廢物也要排到細胞外,但是細胞內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會流失到細胞外,由此可見,細胞膜就像邊防檢查站一樣,對進出的物質進行嚴格的檢查,所以細胞膜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教師:細胞膜的第三個功能是: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方式為:(1) 兩個細胞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時,細胞之間可以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隨血液流動,到達接受信號的靶細胞,信號分子和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就將信息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了。(2)相鄰的兩個細胞之間通過細胞膜的接觸傳遞信息。學生:描述過程:發(fā)出信號的細胞,膜上的信號分子,和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完成信息傳遞。比如精子和卵子之間的結合。(3)相鄰兩個細胞之間形成通道,信號分子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完成信息傳遞,如高等植物的胞間連絲教師:課件展示:資料一:19世紀末 歐文頓實驗教師:課件展示資料二:兩個荷蘭科學家提取人紅細胞中的脂質。教師:課件展示資料三:英國學者丹尼利和戴維森實驗。教師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并回答“討論中的問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教師:講解要點為:1.最初對細胞膜成分的認識,是通過對現(xiàn)象的推理分析,還是通過對膜成分的提取與檢測?(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人們無法看到細胞膜,也無法對膜的成分提取與檢測,是通過對現(xiàn)象的推理分析來探究膜成分的。)2.根據磷脂分子的特點解釋,為什么磷脂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科學家是如何推導出“脂質在細胞膜中必然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這一結論的?(磷脂頭部由親水的磷酸構成,尾部由疏水的脂肪酸構成,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頭部與水接觸,而尾部位于空氣中,鋪成單層分子。科學家根據人成熟的紅細胞中無核膜和細胞器膜,只有細胞膜,單層磷脂分子的面積為細胞膜的2倍,推導出“脂質在細胞膜中必然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這一結論。)3.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發(fā)地形成雙分子層,你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由此,你能否就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原因作出分析?(磷脂分子在水里,親水的頭部與水接觸,而疏水的尾部不與水接觸,尾部相互結合形成雙層結構才能穩(wěn)定存在,因此排成兩層,使兩層磷脂的尾部不與水接觸。 由于細胞膜的內側和外側是液體環(huán)境,可推測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4.如果將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劑中,磷脂分子將會如何分布?(將磷脂分子置于水一苯的混合溶劑中,其分布應該是磷脂分子圍成一圈,將苯圍在中間,周圍是水。親水頭部靠近水,疏水尾部靠近苯。)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教師:對細胞膜成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膜主要是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糖分,那么蛋白質和脂質等成分是如何組成細胞膜的呢?教師:回顧組成細胞膜的成分。教師:展示羅伯特的相關實驗。教師:借助于電鏡,羅伯特森觀察到了細胞膜的結構,并推出靜態(tài)結構。但它很難解釋細胞分裂、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成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裂與復原現(xiàn)象。把生物膜描述為靜態(tài)的剛性結構,這顯然與膜功能的多樣性相矛盾。20世紀60年代,有人對此靜態(tài)觀點提出異議。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蛋白質的位置也提出了準確的說法,指出蛋白質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的表面,有的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那么,有什么證據證明細胞膜中的物質不是靜態(tài)的嗎?教師:展示人鼠融合實驗:將人和鼠的細胞膜用不同的熒光抗體標記后,讓兩種細胞融合,雜交細胞的一半發(fā)紅色熒光、另一半發(fā)綠色熒光,放置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兩種熒光抗體均勻分布。教師:熒光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說明了組成細胞膜的分子是可以不斷運動的,成功指出細胞膜的流動性。教師:講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教師:展示生物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教師:學生觀察學習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并嘗試用科學的生物語言進行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學生開展課堂討論交流。)教師:最后,再留一個小作業(yè),上課之前發(fā)給你們塑料球、細線、鐵絲以及橡皮泥等材料,你們也可以自己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家現(xiàn)有的東西,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下流動鑲嵌模型,下節(jié)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和講解。【板書設計】2.5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一、細胞膜的功能1.將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分隔開2.控制物質進出細胞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二、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1.磷脂雙分子層是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質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中3.細胞膜不是靜止的,具有流動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