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兩種電荷教學目標1.認識摩擦起電現象,會運用摩擦起電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相關現象。2.通過實驗探究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感受和領悟人們在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推理方法。3.指導驗電器的構造、作用及工作原理,指導電荷量及單位。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摩擦起電的原因。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教學重點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教學難點通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判斷帶電體的電荷種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頭發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進行新課(一)兩種電荷【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按下列要求做實驗,并讓學生注意觀察現象:(每人均發下絲綢、玻璃棒、橡膠棒、動物毛皮、細繩、鐵架臺)1.電荷你能用玻璃棒或橡膠棒吸起桌子上的紙屑嗎?請各小組討論,并按照討論內容進行實驗(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指導)。總結: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均能吸起桌子上的紙屑,這是因為此時的橡膠棒和玻璃棒均帶有電荷。帶有電荷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這種通過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兩種電荷(1)正電荷和負電荷【活動設計】利用桌子上的物品進行如下實驗:①用細繩分別系住兩根玻璃棒。②將兩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分別系在鐵架臺上,并用絲綢摩擦。③再用手拿著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分別靠近系在鐵架臺上的兩根玻璃棒。請各小組按以上步驟進行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討論(老師可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引導)。總結:在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人們通常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2)驗電器和電荷量所有帶電物體所帶的電荷一樣多嗎?【演示】①老師取出一個驗電器放在水平桌面上。②取出玻璃棒與絲綢摩擦,然后將摩擦過的玻璃棒與驗電器的金屬球接觸。③多次重復步驟②并觀察現象。在每次玻璃棒和金屬球接觸后,你觀察到了什么?每一次驗電器的金屬箔都會張開,但每次張開的角度都不同。總結:驗電器是根據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而制作出來的。帶電物體所帶的電荷不一定相同,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倫,簡稱庫,符號C。(二)原子及其結構1.原子的結構從圖中可以看出,原子由哪幾部分組成?總結: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其周圍的電子共同組成,且周圍的電子在核外是運動的。其中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且原子核所帶電荷等于電子所帶電荷的總量。2.摩擦起電的實質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當兩個物體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這就是摩擦起電的實質。(三)導體和絕緣體【演示】(1)取兩個驗電器A和B,將其放在水平桌面上。(2)用金屬桿把驗電器A和B連接起來,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屬箔都張開了。(3)改用橡膠棒把A和B連接起來,重做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到只有驗電器A的金屬箔張開,而B仍然閉合。通過兩次驗電器B的不同現象,你能想到什么?不是所有物體都可以很好地傳導電荷,我們把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把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常見的導體有:金屬、人體、大地、石墨、食鹽水等。常見的絕緣體有:橡膠、玻璃、塑料等。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