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1、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領會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2)描述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2、 能力目標嘗試用曲線圖來表示分析一個生態系統中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提高環保意識。2、 學情分析1、教學重點: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2、教學難點:嘗試用坐標曲線圖表示并分析幾種生態因素之間的關系3、 教學過程1、情境導入播放草原視頻,將學生帶進美麗的草原,很多人對草原心存向往,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讓人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老詩句。美麗的草原屬于草原生態系統,關于生態系統的知識你還記得嗎?設計意圖:通過自然景物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溫故知新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帶領學生共同回憶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畫出食物網,為后續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作用。3、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1)模擬草原生態系統中草與鼠的數量變化請學生思考問題:①鼠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增加?②影響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是什么?鼓勵學生用不斷顏色的制片代表草、鼠,嘗試模擬兩種生物的變化情況。學生展示、交流,經過師生、生生交流,學生感受草與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2)草的數量變化動態變化圖學生用文字、箭頭、關聯詞表示草的數量保持動態穩定,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展示、交流。通過關系圖的完善,學生體驗了草、鼠、鷹的數量都有增加、減少、又趨于平衡的過程,體驗這是一個動態的平衡。(3)試用坐標曲線表示草原生態系統總草與鼠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嘗試在坐標中用曲線分別表示草、鼠的數量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驅使,進一步分析草、鼠之間的關系。學生展示、交流。設計意圖:通過三種方式,學生清晰地看到草、鼠、應三種生物通過捕食與被不是得關系,互相影響,相互制約,它們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不斷地變化,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現對穩定,生態系統能夠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這是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所實現的,學生從而得出結論。(4)生態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展示兩個態系統模型,假設一個生態系統中只要含有一條食物鏈,另一個生態系統含有多條食物鏈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網,哪種生態系統比較穩定呢?假設兩個生態系統中鼠被人類大量捕殺,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情況,哪一個生態系統受到到的影響比較小 請學生分析,并說明原因,得出結論。比較草原生態系統和沙漠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強弱。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的生態系統,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強有弱,與生物種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復雜程度、食物鏈的多少都有著直接的關系。4、 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1)請學生分析兩種情況①草原生態系統遇到嚴重干旱,草大面積死亡,生態系統會如何?②人類過度放牧,致使草大面積被利用,生態系統會如何?(2)請學生閱讀課文,了解破壞生態系統的因素有哪些 通過上述學習,學生得出結論: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來干擾超過生態系統調節能力范圍,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破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甚至不能恢復,學生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危機到人類自身,憂患意識油然而生。5、 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思考:人類的活動除了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還必須注意生態效益,結合生活實際,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可以做到哪些事情?通過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4、 課堂小結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是有一定限度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