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0課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掌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我國法治建設與時俱進的特點。2.時空觀念: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學習,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培養學生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教材學習過程中展示可靠地相關史料,對相關史實進行論證,以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4.歷史解釋: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對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學習,引導學生增強法制觀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當今中國法治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二學習重難點重點:認識實施以法治國方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難點: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三課前預習1.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_____進入新的階段。2.新中國的法治進程:初創:20世紀50年代,先后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第一屆全國________大會制定了第一部________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背景 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質匱乏表現 道德風尚:健康向上政治氛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行動準則: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型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改革開放后 背景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表現 20世紀80年代:“________”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三大系列的文明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2001年,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4.新中國的法治進程: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1)全面依法治國的表現:①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②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④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2)成就:①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②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法制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________、財產安全、________、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5.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初創時期[20世紀50年代] 成就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________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等作用 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形成時期 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完善時期 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中共十八大以來 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2020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四自我檢測1.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對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歷史任務的具體落實。這部法典( )A.利于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B.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路C.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 D.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較重要的法規性文件共1261件。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A.法律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 B.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推動了立法工作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3.鞍山鋼鐵公司工人王崇倫于1953年發明了“萬能工具胎”,使一臺刨床能頂6臺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幾年的生產任務,成為全國最先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線工人,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如圖中郵票圖案反映的是王崇倫邊使用機床邊講解時的情景。圖文信息反映出( )A.工業化建設中出現急躁冒進的傾向 B.公私合營激發工人的主人翁精神C.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D.人民群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4.圖1、圖2分別為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的目錄,與1954年憲法目錄相比較,1982年憲法目錄的調整( )A.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 B.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C.凸顯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D.保障了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5.有學者認為:“八二憲法”是對“五四憲法”甚至《共同綱領》的一種結構性的回歸。正是在具有回歸內涵的改革進程……改革才始終在相對保守的改良主義軌道上前進,而沒有演變成再一次的激進主義革命。這說明“八二憲法”( )A.奠定了新中國憲法發展的基石 B.高度重視保障人權和“依法治國”C.有利于社會穩定和改革的發展 D.與五四憲法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6.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民法典》的頒行( )A.摒棄了原有的法律規范 B.建構了全新的法制體系C.推動了法治文明的發展 D.使中國進入成文法時代7.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強憲法學習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普及憲法知識。下列關于新中國憲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1954年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②1982年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③1997年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④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為了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A.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B.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其中9.如表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結構變化。這一變化表明( )時間 結構1954年 序言 總綱 國家機構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國旗、國徽、首都1982年 序言 總綱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國家機構 國旗、國徽、首都A.82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B.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立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 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逐漸完善10.《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除了經由民主選舉產生而代表人民意志,也需要通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來將人民群眾的需求反映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之中,讓國家治理反映人民意志。這一規定( )A.構建了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B.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C.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推動了新型政黨關系的形成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民主政治建設2. 人民代表 社會主義3.五講四美三熱愛4. 生命健康 交易便利5.1954四自我檢測1.A2.A3.C4.C5.C6.C7.C8.A9.D10.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