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學案一學科核心素養1、利用時間軸厘清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狀況,將時空觀念滲透其中。2、利用史料開展教學,在史料中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和類比,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3、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清中華先進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中是智慧的結晶。4、中華優秀文化淵遠流長,澤被四方。對當代中國、世界都產生重要影響。在課程中潤物無聲培育家國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特點、價值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應用三課前預習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特點:①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____。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文化的____。③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____。④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具有強大的____。⑤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具有____。2.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時期 內容起源:多元一體 ①搖籃:____、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②核心:____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____中華文化的形成。③初步形成: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春秋戰國 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變革。②)內容:①____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戰國時期,“____”局面出現。③特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秦漢 ①內容:秦始皇推崇____學說。漢武帝____,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②影響: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____。魏晉到隋唐 ①內容: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____盛行,唐朝____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②特點: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宋元 (1)宋代理學①形成: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____形成②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2)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 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____。康雍乾時期,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近代 鴉片戰爭爆發后 向西方學習以____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新文化運動時期 20世紀初期興起的____,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以后 ____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____為己任的思想。(2)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____的體現。4.我們稱呼東漢建國者劉秀為光武帝,其中“光武”是他的____(謚號/廟號/年號),宋神宗是____,光緒是____。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____”“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四自我檢測1.鼎本來是古代用以燉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飪器具,從夏朝開始被視為國家和王權的象征,各級貴族將鼎作為祭祀或典禮的最常見禮器,周代進一步規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數量。鼎的功用變化反映出( )A.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 B.青銅鑄造業產量日益提高C.華夏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 D.中華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2.如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部分內容。該表格反映出中華文化(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昆曲、湘劇、豫劇、河北梆子、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傳統文學 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元曲、小說民間工藝 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結、泥人、千層底……A.缺乏轉型的根本動力 B.維系了中國大一統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 D.蘊含著明顯的民族差異3.“文”與“化”配合使用,首見于《易·賁卦》的《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表明中國古代( )A.禮樂制度的成熟 B.文與化概念趨同C.文化的人文傾向 D.自然法則社會化4.有學者對中國古代先秦時期部分典籍的治世理念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先秦時期的治世理念( )典籍 主要內容 治世理念《尚書》 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天命一人事”王道秩序觀《周禮》 西周初年周公作的禮樂制度 “天下一五方”地緣政治觀《詩經》 西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總集 華夷對峙一交融”民族文化觀《春秋》 春秋時期的編年體史書 “尊王——黜霸一大一統”歷史哲學觀A.蘊含以民為本色彩 B.重視區域政治發展C.關注民族文化差異 D.具有整體共存意識5.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畫意。這表明( )A.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 B.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C.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D.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6.閱讀如圖的故事:齊相晏嬰贈二桃于三士,叫三士論功取桃,公孫接、田開疆二士聽完古冶子勇敢事跡后,認為自己不讓桃是貪,懼死是無勇,遂拔劍自刎。古冶子見后,認為自己獨生是不仁;專耀功績抬高自己為不義,也拔劍自刎。據此可推知,該圖片的內容( )A.反映出戰國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儒學思想的宣揚C.說明戰國時期軍事征伐激烈 D.再現了齊國的社會風貌7.道家認為悟道必然伴隨著德行的積累,而德行的積累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由近及遠、從身到家,再到鄉、邦國與天下的過程中進行,《道德經》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這表明道家學說( )A.強調堅持個人獨特的性格 B.蘊含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C.具有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D.孕育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理念8.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孔子、孟子則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這反映了( )A.傳統文化突出共性否定個性 B.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C.求同存異是中華文化的根本 D.傳統的道德準則形成于西周9.《山海經》中記載了夸父逐日、女媧補大、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國遠古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反映出中華先民( )A.原始的天人感應觀 B.與天抗爭的不屈精神C.對自然的最初認知 D.具有崇尚英雄的傳統10.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漢族首創了四大發明;蒙古族長于畜牧;西域少數民族最先學會了棉花種植與紡織;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保存佛教經典的人群很多。這反映出中華文明( )A.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色 B.少數民族文化聚集而成C.具有強烈的家國意識 D.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三課前預習1. 本土性 多樣性 包容性 凝聚性 連續性2. 黃河流域 中原華夏族 多元一體 孔子 百家爭鳴 法家 尊崇儒術 主流 玄學 佛學 理學 經世致用 救亡圖存 新文化運動 馬克思主義3. 天下 家國情懷4. 謚號 廟號 年號5.自強不息四自我檢測1.C2.C3.C4.D5.A6.B7.B8.B9.B10.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