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學習探究》 課型 復習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學會提出問題及作出假設(2)實驗中計劃的制定及實施(3)知道實驗設計的原則(4)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2.過程與方法:(1)提升科學探究中設計實驗能力、獲取信息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表達交流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2)贊同實驗結論的得出是科學家要經歷多次實驗和探索,體會到科學研究不易與艱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1)實驗中計劃的制定及實施(2)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教材分析 生物新課程標準將“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理念之一,并把“科學探究”列為課程內容10個一級主題中的第一個一級主題,課標指出:“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學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本節課是在經過全冊學習后,開辟的“科學探究”實驗專題,把探究性實驗知識的學習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作為個復習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驗情境中領會、掌握有關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深入思考,并能自主探索、發現新問題、交流分享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設計探究性實驗能力的整體提高,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學情分析 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但對各環節的具體要求和基本原理的運用不明確。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數據的能力,但分析數據和表達交流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對科學探究保有一定的興趣和熱情,但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可進一步提高。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 教學媒體 多媒體、希沃白板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回憶舊知、導入課題 1.回憶“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分布”的實驗。2. 提出問題,讓學生回憶當時做實驗提出的問題。3.作出假設,提問:為什么作出有影響的假設? 4.引導學生歸納出作假設的一般方法。假設需要依據已有的經驗、事實。5.制定計劃,引導學生回憶制定計劃的過程。提問:變量是什么?設定明亮和陰暗兩種環境的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原則。 6.提問:如何保證實驗結果的不同只是由光照這個變量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引起的?引導學生理解控制變量原則。7.提問:為什么選擇10只黃粉蟲而是1只黃粉蟲?引導學生明白重復實驗可以避免偶然性,理平行重復原則。8.實施計劃,播放當時做實驗時的視頻,回憶實驗操作過程。9.得出結論,提問:對數據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回憶計算平均值的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10.表達與交流,展示兩組實驗數據,比較兩組數據,提問:為什么有的小組的數據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思考回答回憶、推測、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課題,鞏固學習過的知識。二、分析數據、發現新問題 1.引導學生講到可能是黃粉蟲幼蟲大小不一致引起的。2. 提問:大家了解黃粉蟲幼蟲的習性嗎?如果不了解,該如何做?引導學生理解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3.播放黃粉蟲幼蟲發育視頻4.提問:黃粉蟲發育過程有哪個時期,它的發育方式是? 5.追問:在黃粉蟲的不同幼蟲時期,都有什么特點?展示文字資料。6.過渡:黃粉蟲幼蟲的不同時期,其實是不同蟲齡的幼蟲,選擇不同蟲齡的幼蟲會對我們的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嗎?我們就來探究光照對不同蟲齡的黃粉蟲幼蟲分布的影響。 思考回答觀看視頻閱讀資料 從做過的實驗中發現新的問題。領悟遇到未知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解決問題。懂得聯系其他的相關知識。三、探究不同蟲齡對“黃粉蟲實驗結果”的影響。 1.提問:針對這個探究,我們提出的問題是?2.引導學生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提問:需要哪些實驗材料?4.四人一小組,討論制定的計劃,填寫實驗報告單。 5.用希沃助手,展示學生制定的計劃,引導其他同學對其計劃進行點評和完善。6.實施計劃,課前做好實驗,展示實驗圖片7.得出結論,展示真實實驗數據,解釋實驗數據,讓學生將數據轉化成折線圖。8.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折線圖,得出什么結論。9.展示三種蟲齡的折線圖,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的,得出結論。10.表達與交流,提問:今后7年級同學做這個實驗,你有什么建議? 思考回答分組討論,制定計劃匯報討論結果點評繪制折線圖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提出建議 從做過的實驗中,進行新的探究。深入思考。提升實驗設計能力、表達交流、數據分析的能力根據結果、聯系實際、提出合理性建議四、科學探究方法 1談話,我們在探究光照對不同蟲齡的黃粉蟲幼蟲分布的影響這個科學探究,用到了哪些方法? 思考后回答 總結歸納探究方法五、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重新認識了黃粉蟲這種動物,如果繼續探究,我們還可以探究哪些非生物因素對黃粉蟲分布的影響? 思考、自由發言 拓展延伸、開拓思維板書設計-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