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上3.1《時間在流逝》教案課題 時間在流逝 單元 三單元 學科 科學 年級 五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是學生研究計量時間的開始。對學生來說,時間是一個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的流逝中生活和學習,但時間又看不見摸不著。本課是研究計量時間的第一課,學習內容涉及到計量時間工具的發展史,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時間的存在,知道可以利用各種自然現象估計時間,并利用計時工具計量時間,意識到時間的長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學情分析 對五年級學生而言,關于時間及現代計量時間的工具,他們有比較豐富的、直觀的認識,但各種計時方法和計時工具是怎樣逐步發展的,在現代鐘表發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計時的,這些問題學生可能有所思考,但認識不太清晰。作為單元起始課,本課即引導學生關注、研究這些問題,并通過對燃香鐘這一工具的探究、研討,使學生由淺入深進行計時工具的探索,激發研究計時方法的興趣,并初步獲得研究計時問題的方法,為后面整個單元的學習做準備。學習 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古人利用天體的運動規律計時。 2.知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燃香變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勻的,可以用來計時。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搜集古人計時方法的資料并進行交流。 2.能觀測并記錄燃香時間的相關數據。 3.能就“蠟燭可以計時嗎”這一問題結合實驗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有關注計時方法的意識和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計時工具。重點 重點: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難點 難點:探究事物在一段時間間隔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所需的時間是否一致。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秒表、香、火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教學課件。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 聚焦 1.引入:同學們,現在幾點了?(教學提示:學生可能會看教室里的掛鐘或自己的手表回答。) 2.揭題:現在我們只需看一眼鐘表就能知道時間,可在鐘表發明之前,人們又是怎么知道時間、如何安排生活和勞作的呢?從本次課開始我們將開展對時間的探索。(板書:時間在流逝) 看時間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體驗在現代社會人們感知“時間”的方法,然后直接把話題聚焦到“在鐘表發明之前,人們是怎么知道時間、如何安排生活和勞作的呢?”這一主要問題上來,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科學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根據自然現象判斷時間 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調查表。 2.展示:結合學生的調查表,展示事先準備的一些可以用來判斷時間的自然現象的圖片,并作簡要講解。 3.小結: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 探索二: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方法 1.閱讀:出示日晷和圭表的資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并理解。 2.小結:古人利用太陽進行計時的儀器有日晷和圭表。日晷是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方位變化的規律發明的計時儀器,圭表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探索三: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 1.提問:你們看過燃燒的香嗎?(預設:有;沒有。)那你們有注意到香燃燒的速度嗎?(預設:沒有;有,它燃燒得很慢。)它是均勻地變短呢,還是忽快忽慢地呢?讓我們親自來觀察一下吧! 探索三: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 1.提問:你們看過燃燒的香嗎?(預設:有;沒有。)那你們有注意到香燃燒的速度嗎?(預設:沒有;有,它燃燒得很慢。)它是均勻地變短呢,還是忽快忽慢地呢?讓我們親自來觀察一下吧! 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教學提示:讓學生在開始實驗前先練習秒表的使用。) 3.統計:將各小組記錄的數據匯總在班級記錄表中并投影展示。 4.提問:觀察每組測量的燃香時間,你們有什么發現?(預設:第3組和第4組測量的每一小段的燃香時間差別較大,其他小組每一小段的燃香時間比較接近。) 5.追問: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每一小段的燃香時間差別較大呢?(預設:可能是因為讀數不準確;可能是因為把香分成四段時沒有分均勻;可能是香已經開始燒了,但秒表還沒開始計時;……) 6.小結:在一定的條件下(燃香粗細均勻,沒有風吹等外在干擾因素),燃香變短的速度是均勻的,可以用于粗略的計時。 7.研討: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預設:蠟燭和燃香很像,如果按需求分成幾小段,在一定的條件下每一小段燃燒的時間應該差不多,所以可以用來計時。) 分組討論并完成調查表 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利用觀察、閱讀,比較用太陽進行計時的方法。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資料再總結比較,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另外,利用規范句式進行匯報,可以培養學生完整、準確表達的能力。 設計意圖:先通過搜集、交流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方法和事例,再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使學生產生對計時方法的探索興趣,最后通過研討“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使學生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去分析類似的現象,加深對“古人利用事物有規律的變化來計時”的理解。拓展 交流: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課堂 小結 古人最早根據太陽的升落來判斷時間,后來根據日影的變化規律發明了日晷和圭表等計時儀器,也利用燃香等進行計時,這些計時方法都利用了事物有規律的變化。板書 3.1 時間在流逝 古代計時 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換行換行日晷:利用日影方位變化的規律換行換行圭表:利用日影長度變化的規律換行換行燃香、蠟燭:變短的速度均勻換行換行……教學 反思 “時間”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但要問“時間”是一種怎樣的“東西”,他們就不那么好回答了。因此,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先了解學生對時間概念的感知,再直接把話題聚焦到“在鐘表發明之前,人們是怎么知道時間、如何安排生活和勞作的?”這一貫穿整個單元的主題上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研究的狀態。然后引導學生交流在沒有任何計時工具時,人們如何根據自然現象判斷時間,并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古人利用太陽進行計時的方法和事例,并初步意識到太陽的運動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用來計時的。最后指導學生探究燃香變短的速度是否均勻,引導學生從“每一小段燃香燃燒所需的時間是否一致”“影響某一運動變化的時間相同與否的因素有哪些”等方面來分析實驗結果,并通過研討“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把燃蠟和燃香的情況進行類比推理,培養學生對計時方法的興趣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圓滿地完成本課各項教學目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共22張PPT)3.1 時間在流逝教科版 五年級上冊同學們,現在幾點了?科學聚焦二、探 索沒有任何計時工具,怎樣判斷時間?探索一:根據自然現象判斷時間以前的人沒有鐘表,怎么知道時間? 以前的人沒有鐘表,怎么安排生活和勞作?1.看太陽,根據日出和日落可以判斷時間。2.看樹的影子,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以判斷時間。……1.太陽出來了就勞作,太陽下山了就睡覺。2.用日晷(ɡuǐ)判斷時間,然后就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和勞作了。……科學探索大雁南飛與北歸黍子播種與收割夜晚月亮的位置利用自然現象來計時日落日出白天夜晚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利用太陽來計時日晷晷面晷針利用陽光下影子方向的變化來計時探索二 :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方法日晷古人把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0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日晷晷面的刻度盤觀察思考1.一個時辰指的是現在的多少時間?2.子時和午時分別指的是現在的什么時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圭表guī biǎo圭表利用陽光下影子長短的變化來計時圭表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日晷圭表古人利用太陽進行計時的儀器有日晷和圭表。日晷是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方位變化的規律發明的計時儀器,圭表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沒有太陽的時候,古人都是怎么計時的呢?千章銅漏香漏稱漏沙漏利用燃香來計時“一盞茶”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古人又是如何利用燃香來計時的呢?活動: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1.取一只香,分別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處做上標記。四分之三四分之一整支二分之一2.燃香,并記錄香燃到每個標記的時間。3.重復三次實驗。注意:實驗過程中保持無風狀態。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觀看視頻燃香的長度 四分之一 二分之一 四分之三 一整支測量的時間我的發現 燃香時間記錄表燃香變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勻的實驗記錄觀察每組測量的燃香時間,你們有什么發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每一小段的燃香時間差別較大呢?在一定的條件下(燃香粗細均勻,沒有風吹等外在干擾因素),燃香變短速度是均勻的,可以用于粗略的計時。三、研 討古人曾用過哪些方法計時?這些方法為什么能幫助人們計時?利用自然現象判斷時間利用太陽鐘來時間可以利用有規律變化的事物來計時。利用燃香鐘來時間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觀看視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1 時間在流逝.docx 3.1 時間在流逝.pptx 蠟燭可以用來計時嗎.mp4 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