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了解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科技成就。道德修養:知道我國古代科技在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法治觀念: 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科學的獨特魅力,以中國古代醫學、農學、天文學、算學為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自豪感以及傳承的使命感。健全人格: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優秀品質,深化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責任意識:通過展示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技術的發達。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眾多中國古代科技巨人、獨具特色的古代科學成就、獨領風騷的古代技術創造、進一步感受古代科技的輝煌。難點:增強對中國古代科學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新知導入觀察思考:三張圖片表達了一件什么事情?1.你們喝過中藥嗎?說說喝中藥的感覺。2.中藥的藥效有哪些呢?舉例說明。熬制中藥新知講解我國的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它獨特的醫學理論、診療方法和豐富的中草藥,為無數人解除病痛。中醫藥學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瑰寶,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同。我國的中醫藥學素材;中醫小視頻中醫藥學針灸推拿拔火罐素材:明代針灸銅人中醫藥學中醫療法當中,一把把草藥、一根根銀針、一個個火罐往往就能解除病痛。在里約奧運會上,美國、白俄羅斯等國運動員紛紛選擇拔火罐療法來調節身體狀況,充分感受這一古老中醫療法的奇妙。活動園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醫學家,如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請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看看他們都作出了哪些貢獻。扁鵲是戰國時期醫學家,善于運用四診法:望、聞、問、切。尤其是用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華佗,東漢末年醫學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活動園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他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這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世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終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高宗時期,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活動園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活動園我在一本連環畫上看過華佗的故事。有一次,一個病人腹痛十幾天。華佗診斷病人脾臟部分壞死。他給病人服用“麻沸散”,進行剖腹手術,將脾的壞死部分切除,然后縫合,敷上藥。不久,病人就痊愈了。后來,人們常常稱醫術高明的醫生為“華佗再世”。醫學家華佗的故事活動園我家附近中醫診所的大堂墻壁上掛著寫有孫思邈名言的條幅:“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醫學家孫思邈的名言閱讀角青蒿素 青蒿是我國常見的一種草本植物,在民間又稱作臭蒿或苦蒿。中國古代醫書中很早就有對青蒿的記載,《肘后備急方》指出,青蒿能治瘧疾。中國科學家從古老的中醫文獻中獲得靈感,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之后,終于研制出抗瘧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作出了重大貢獻。2015年,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作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在演講中,屠呦呦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她與中醫一同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屠呦呦村民在青蒿種植基地收割青蒿閱讀角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素材:第9課 屠呦呦青蒿素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主要發源地。祖先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總結出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在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天文歷法方面,也取得輝煌成就。這些靠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獲得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在世界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是世界農業的主要發源地中國古代主要的農學理論和農業技術。在我國文化典籍中,專門的農書有300余種。其中氾勝之的《氾勝之書》、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王禎的《農書》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代表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所達到的水平。《氾勝之書》是目前流傳下來最早的農書。該書總結了我國北方地區主要是關中地區的耕作經驗,提出了農業生產六環節理論,即及時耕作、改良和利用地力、施肥、灌溉、及時中耕除草、及時收獲六個環節,并對每一個環節都作了具體的說明。氾勝之《齊民要術》是中國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農書,是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包括農業、園藝、林木、畜牧、養魚、農產品制造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我國農學史和世界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主要的農學理論和農業技術。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政全書》是明朝后期徐光啟編寫的,書中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天文學 閱讀角 甘石星表 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僅憑肉眼觀測,記錄了 800 多顆恒星的名字,測定了 100 多顆恒星的位置,并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據記載,甘德觀測到了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三。這比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它大約早 2000 年。活動園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獨特創造,表示季節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并用以指導農業活動。千百年來,“二十四節氣”一直被中國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作用。 2016 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 你知道二十四節氣歌嗎?你能選擇一個節氣,講一講它的特點嗎?活動園“二十四節氣活動園《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反映季節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是反映氣溫變化的。小滿、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是反映降水現象的;芒種前后既涉及收獲,也涉及播種。“二十四節氣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在農村,芒種前后是一段農事活動非常忙碌的時間,既涉及收獲,也涉及播種。活動園“二十四節氣 數學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算術”或“算學”。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數學研究及其運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算法 活動園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數學著作,被歷代數學家奉為“算經之首”。全書共分九章,收錄了 200 多個例題,這些例題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 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制作簡單,攜帶和使用也很方便。算盤發明后,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九章算術》書影算盤活動園 形態各異的青銅器、絢麗多彩的絲綢、精美絕倫的瓷器、造福千秋的工程建設等,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與勤勞智慧。司母戊鼎3000 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商朝的司母戊鼎(有學者認為應稱之為“后母戊鼎”)重 800 多千克,工藝十分復雜。相關鏈接青銅器素材:司母戊鼎 素紗禪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也是最早生產絲綢的國家。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素紗禪衣,柔軟透明,薄如蟬翼,重40多克,距今已有2000多年。它充分表明,我國絲織技術在很早便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相關鏈接絲綢我國素有“瓷國”之稱。河南洛陽出土的東漢青瓷四系罐表明,早在近2000年前,我國的能工巧匠已發明比較成熟的制瓷技術。而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仿制成功。到了宋代,我國的瓷器制作技術更加成熟。這一時期的瓷器,品種繁多,器型豐富,燒制精美。當時的瓷器還遠銷海外,名揚世界。東漢青瓷四系罐相關鏈接瓷器 趙州橋由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設計建造,是聞名世界的古老的石拱橋。全橋有一個主拱,在主拱的兩端,又設有四個小拱。這種創造性的設計,既節省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又可以擴大泄洪量,減少洪水對石橋的沖擊,延長石橋的壽命。水利工程相關鏈接趙州橋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岷江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設計極其巧妙,在高山和平原交接處,利用地勢和河道,把成都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2000 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它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水利工程相關鏈接素材:都江堰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分組搜集資料進行探究,并在班級交流和展示。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65件,分3層8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采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xiū)漆彩繪等裝飾技法。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曾侯乙編鐘戰國曾侯乙編鐘南海一號 800 多年前的一天,一艘遠赴海外進行貿易的南宋商船在南海沉沒。后來,人們在海底發現了這艘沉船,并將之命名為“南海一號”。2007 年,隨著“南海一號”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考古人員開始了清理發掘工作。截至 2016 年 1 月,“南海一號”共出土瓷器 13000 余件套,主要是當時中國南方著名窯口的產品。“南海一號”是怎樣沉沒的,這些瓷器要銷往哪里,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與研究。閱讀角課堂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穿越歷史,了解了中國的古代科技。然而時代在不斷前行,我們決不能停滯不前,不能因為我們曾經取得的輝煌而沾沾自喜。我們仍然要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使祖國的科技事業更加繁榮強大。板書設計9.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獨具特色中醫藥學天 文 學農 學算 學耀我中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 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9課《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精美PPT教學課件(第二課時).ppt 中醫小視頻.wmv 二十四節氣歌1.mp3 司母戊鼎.wmv 明代針灸銅人.wmv 第9課 屠呦呦青蒿素.wmv 都江堰.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