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酸堿反應(一)酸堿反應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的燒杯中滴人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變紅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或稀硫酸),邊滴邊振蕩,溶液顏色變淺直至消失,說明溶液由堿性變為中性或酸性,氫氧化鈉和酸發生了反應。(二)酸堿反應原理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能生成鹽和水。如:HCl+NaOH = NaCl+H2OH2SO4+2NaOH = Na2SO4+2H2O(三)酸堿反應的實質酸中的H+和堿中的OH-結合生成水,即H+ + OH- = H2O。二、中和反應的應用(1)改良酸性或堿性的土壤,如農業上用熟石灰來改良酸性土壤。(2)廢水處理,如可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廠的污水。(3)醫藥應用,如食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來中和過多的胃酸,蚊蟲叮咬人體皮膚后,會分泌出“蟻酸(即甲酸)”從而使人皮膚腫痛,可涂抹一些弱堿性物質減輕痛癢。(4)調節溶液的酸堿性。三、土壤酸堿性的測定實驗(一)取樣(1)選取當地有代表性的地塊。在取樣地塊上按一定間隔確定取樣點位置,注意不要在路邊、溝邊、堆放肥料的地點取樣。(2)每個取樣點要去掉表面的石塊和動植物殘體,取0~20厘米范圍內的土壤各20克左右。同一地塊上取來的土樣放在同一個布袋中,進行編號,并記錄下采集地點和日期。(3)將從不同地點采集到的土樣分別攤鋪在廢報紙上,在陰涼通風處晾干,除去殘根和雜物,用木棍壓成粉狀,用金屬篩或窗紗篩過后待用。(二)測定(1)按照編號,取1克左右土樣放人試管中,加人5毫升蒸餾水,振蕩30秒鐘后靜置。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層清液,滴在精密pH試紙上,將試紙上呈現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色,記錄下相應的pH,填入右表中。(2)根據土壤酸堿度分級表,確定該土壤代表的土壤酸堿度狀況。土壤酸堿性的分級表pH <4.5 4.5~ 5.5 5.5~6.5 6.5~ 7.5 7.5~ 8.5 8.5 ~ 9.5 >9.5土壤酸堿性 強酸性 酸性 弱酸性 中性 弱堿性 堿性 強堿性例1、某實驗小組用傳感器探究稀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溶液的溫度一直升高、pH一直增大B.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先放熱后吸熱C.40s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鈉D.該實驗是將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例2、室溫下,將稀鹽酸慢慢滴入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利用溫度計測出溶液的溫度隨加入的稀鹽酸質量而發生的變化,如圖所示。(1)由圖示可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是_______(填“吸熱”、“放熱”)反應; (2)B處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3)在C點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4)在D處溶液里滴加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即可推斷稀鹽酸已過量,請判斷該推斷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________。例3、將V1 mL 3.65% 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V2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的燒杯中(圖1),測量并記錄溶液的pH變化(圖2)和溫度變化(圖3).(實驗中始終保持 V1+V2=50.0mL且各種溶液密度均為1.0g/mL).(1)圖2中V1=0mL時,圖1中燒杯內溶液的顏色顯________色;(2)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3)圖2中的pH=7時,此時滴入的HCl溶液的體積V1=________mL;(4)通過該實驗給出的判斷,其中正確的是 ;A.進行該實驗時環境溫度為22℃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C.該實驗表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D.溶液由堿性轉變為中性,再轉變為酸性且酸性不斷減弱(5)實驗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________.1.下列實例不屬于中和反應的應用的是(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B.服用含有碳酸氫鈉的藥物以除去過多胃酸C.用NaOH溶液中和石油產品中殘余的硫酸D.蚊蟲叮咬人的皮膚分泌出蟻酸,如果涂含堿性物質的藥水就可減輕痛癢2.探究中和反應是否發生的方法有多種。小方同學進行了以下4個實驗,并用圖象分別描述了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其中依據圖像不能對斷中和反應一定發生的是( )A.在稀鹽酸中加入氯化銅,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鹽酸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3.將稀鹽酸分別滴入 NaOH 溶液和 NaCl 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無明顯現象。混合后相關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間均未發生化學反應 B.變化中都有新物質產生C.混合后溶液酸堿性都不變 D.圖甲可表示酸堿反應的實質4.如圖為三種不同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與對應濃度的鹽酸反應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所用鹽酸濃度越大,V時所得溶液的pH越大B.在a曲線所示的實驗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劑,酚酞試液由紅色變為無色C.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反應速率相同D.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溶液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a>b>c5.在研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某小組想證明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雖然無明顯現象,但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試與他們一起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實施和評價,并得出有關結論。(1)探究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根據上圖所示實驗,當看到燒杯中溶液顏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________。由此可確定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化學變化。(2)探究上述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后燒杯中的硫酸是否過量根據上述反應過程中溶液變成無色,不能確定稀硫酸是否過量,同學們又分別選取氯化鋇溶液、紫色石蕊試液設計實驗方案,請你判斷并分析: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 取樣,滴入適量的氯化鋇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稀硫酸過量方案二 取樣,滴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 溶液變紅 稀硫酸過量上述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正確的是__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請你設計一個確定稀硫酸是否過量的實驗方案,你選用的藥品是________,實驗可能的現象及對應的結論是________。6.用質量分數為5%的稀鹽酸和10%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反應實驗時,反應過程中溶液的酸堿度變化如圖所示:(1)該實驗是將________ (選填“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另一種溶液中。(2)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b時,溶液中存在陰離子有 ________;(填離子符號)(3)當加入溶液的質量a為20g時,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1.某校化學小組在利用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時,測得燒杯中溶液 pH 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點所示溶液呈酸性B.向b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C.該實驗是將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D.c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Na2SO4和NaOH2.某化學小組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探究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測得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加液體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B.a點所示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C.b點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D.向c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3.向盛有50 mL稀硫酸的燒杯中,緩慢滴加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鋇溶液至過量。隨著氫氧化鋇溶液的滴加,某些量變化趨勢正確的是( )4.將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充分混合,所得溶液與下列物質不反應的是( )A.CuSO4 B.Fe C.HCl D.SO25.向盛有20 g 10%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鹽酸,下列是關于溶液總質量或溶液pH隨鹽酸質量變化的關系圖(Q點表示恰好完全反應)。其中正確的是( )6.酸和堿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 某同學利用圖1實驗研究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陽過程,并測量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和溫度的變化情況,得到圖2和圖3,請回答下列問題:(1)膠頭滴管中A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2)要配置50克15%的稀鹽酸,需要質量分數為30%的濃鹽酸________克。(3)該興趣小組同學推斷出圖3中V的值為12,他的理由是:________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2中b點所示溶液中的溶質是NaCl和HClB.取圖2中d點所示溶液加熱蒸干所得固體為純凈物C.圖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斷增加D.圖3中e→f變化趨勢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7.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學習酸堿中和反應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探究。Ⅰ.探究酸和堿能否發生反應甲同學向盛有少量KOH溶液的試管中滴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繼續加入稀硫酸,觀察到溶液由________色變成無色。甲同學得出結論:酸和堿能發生反應。請寫出稀硫酸和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探究酸和堿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乙同學對探究Ⅰ中甲同學實驗后的無色溶液展開探究。【提出問題】試管中無色溶液的溶質除了酚酞還有什么?【提出猜想】(1) K2SO4;(2) K2SO4和________。【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及方程式 實驗結論方案1 向試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鈉,然后加入過量甲同學實驗后的無色溶液 可觀察到溶液中有________產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成立方案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待試紙顯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__________________方案3 向試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學實驗后的無色溶液, 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斷振蕩試管 開始無明顯現象,過一會兒發現______________【發散思維】為了驗證猜想(2)成立,你認為還可以選擇的物質是________(填字母)。A.Ba(NO3)2 B.鋅粒 C.Cu D.鹽酸8.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實驗室常用藥品對“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進行探究。【知識卡片】氯化鈉溶液顯中性,氯化銅易溶于水。【實驗探究】(1)方案Ⅰ:某同學先向試管中加入約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然后慢慢滴入稀鹽酸,過滴邊振蕩,直至溶液恰好變為無色。①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從微觀的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滴入稀鹽酸的過程中,若觀察到少量氣泡出現,請分析產生氣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方案Ⅱ: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取2 mL 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鹽酸,振蕩后加入鎂條 若______________ 稀鹽酸過量若沒有明顯現象 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實驗反思】(3)另有同學提出方案Ⅱ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質單獨使用,也能檢驗“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______(填序號)。A.銅片 B.pH試紙 C.氧化銅 D.紫色石蕊試液9.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質量與加入的NaOH溶液質量關系如圖,僅考慮沉淀為Cu(OH)2。據圖回答:(1)整個反應過程中,________離子個數不變。(2)試通過計算確定a的值。參考答案例1、D【解析】根據圖示中pH的變化確定實驗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以及溫度的變化確定反應放熱分析。A、由圖示可知,實驗中溶液的溫度先升高后減小,不符合題意;B、 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放熱,然后溫度慢慢恢復減小,不符合題意;C、該反應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40s時氫氧化鈉和鹽酸未完全反應,溶液溶質為鹽酸和氯化鈉 ,不符合題意;D、由pH的變化可知,該反應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符合題意;例2、(1)放熱(2)氫氧化鈉和氯化鈉(3)溶液紅色恰好變為無色(4)不合理。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產生的氯化鈉同樣可以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白色沉淀。【解析】(1)如果溶液溫度升高,那么為放熱反應;如果溶液溫度降低,那么為吸熱反應。(2)根據圖像可知,此時溶液溫度正在上升,即反應正在進行,根據反應的產物和反應物確定溶質種類。(3)C點時溶液溫度最高,此后溫度降低,因此C點時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據此分析溶液鹽酸的變化;(4)白色沉淀是氯離子和陰離子結合成的氯化銀,因此只能說明溶液中含有氯離子,這些氯離子可能是稀鹽酸中的,也可能是反應產物氯化鈉中的,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溶液的溫度升高,因此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是放熱反應。(2)根據圖像可知,B點時時溶液溫度正在上升,即反應正在進行,那么肯定有沒有反應的氫氧化鈉存在,因此該點時的溶質為:剩余的氫氧化鈉和反應產物氯化鈉。(3)C點時溶液溫度最高,此后溫度降低,因此C點時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溶液成中性,因此觀察到的現象為:溶液紅色恰好變為無色。(4)在D處溶液里滴加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即可推斷稀鹽酸已過量,該推斷不合理,理由: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產生的氯化鈉同樣可以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白色沉淀。例3、(1)紅(2)HCl+NaOH═NaCl+H2O(3)30(4)B(5)6.0%【解析】(1) V1=0mL時,燒杯中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則燒杯內溶液的顏色顯紅色;(2)實驗為鹽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方程式為 HCl+NaOH═NaCl+H2O ;(3) 由圖3中數據可知,pH=7時,氫氧化鈉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滴入的HCl溶液的體積V1= 30mL;(4)進行該實驗不需溫度限制,A錯誤;該反應為放熱反應,B正確;有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放熱反應,C錯誤; 鹽酸滴入到氫氧化鈉中, 溶液由堿性轉變為中性,再轉變為酸性且酸性不斷增強 ,D錯誤;(5)由圖像可知,反應消耗鹽酸質量為30克,則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20克,參加反應的鹽酸質量為30g× 3.65% =1.095g設實驗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HCl+NaOH═NaCl+H2O36.5 401.095g 20gx x=6%;1.B【解析】A、熟石灰屬于堿,與酸性土壤的酸反應,屬于中和反應,故選項錯誤。B、服用含有碳酸氫鈉的藥物以中和過多胃酸,碳酸氫鈉屬于鹽,該反應的反應物是酸和鹽,不屬于中和反應,故選項正確。C、用NaOH溶液中和石油產品中殘余的硫酸,氫氧化鈉屬于堿,屬于中和反應,故選項錯誤。D、蚊蟲叮咬人的皮膚分泌出的蟻酸,與藥水中的堿反應,屬于中和反應,故選項錯誤。2.D【解析】A、在稀鹽酸中加入氯化銅,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氫氧化鈉會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所以沉淀要加入氫氧化鈉一段時間后產生,即可說明酸和堿發生了反應,不符合題意;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鹽酸 ,加入稀鹽酸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氣體,可說明鹽酸先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溶液藍色程度在加入硫酸一段時間后開始發生變化,可說明開始加入硫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消耗,不符合題意;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一開始即產生沉淀,無法證明硫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中和反應,符合題意;3.C【解析】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金屬氧化物與酸反應,非金屬氧化物與堿反應都生成鹽和水),A、B錯誤;氫前金屬、碳酸鹽與酸反應都能產生氣體,C正確;陽離子帶正電荷,但帶正電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陽離子,如質子,D錯誤。3.D【解析】A、鹽酸與氫氧化鈉能發生反應,不符合題意;B、鹽酸與氯化鈉不能發生化學反應,沒有新物質生成,不符合題意;C、混合后溶液酸堿性都發生改變,不符合題意;D、圖甲表示鹽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即酸堿反應的實質 ,符合題意;4.A【解析】根據圖像中溶液pH由低到高的增加規律可知,是向鹽酸中加氫氧化鈉溶液,因兩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當氫氧化鈉過量時,濃度越大則pH越大及酸堿性溶液與酚酞反應的顏色變化分析。A、由圖可以看出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恰好完全反應,即pH=7時,需要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相等,因此所用鹽酸濃度越大,需要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濃度也越大,V時氫氧化鈉溶液過量,所得溶液的pH越大,符合題意;B、在a曲線所示的實驗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劑,酚酞試液由無色變成紅色 ,不符合題意;C、化學反應速率與溶液的濃度有關,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反應速率不相同,不符合題意;D、在a、b、c三種曲線所示的實驗中,溶液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a5.(1)先由無色變紅,后紅色褪去(或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2)方案二;鋅粒(或碳酸鈉等);若有氣體放出,證明稀硫酸過量,反之稀硫酸不過量【解析】(1)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且溶液的顏色與堿的濃度有關,即濃度越小,紅色越淺;(2)在方案一中,出現的白色沉淀肯定是硫酸鋇,但是其中的硫酸根離子,可能來自于反應產物硫酸鈉,也可能是剩余的稀硫酸,因此無法判斷稀硫酸是否過量。鑒別是否有酸存在的方法:①加入石蕊試液,觀察是否變紅;②加入活潑金屬或碳酸鹽,觀察是否有氣體生成。【解答】(1)根據上圖所示實驗,當看到燒杯中溶液顏色先由無色變紅,后紅色褪去(或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由此可確定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化學變化。(2)上述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正確的是方案二。確定稀硫酸是否過量的實驗方案,我選用的藥品是鋅粒(或碳酸鈉等),實驗可能的現象及對應的結論是:若有氣體放出,證明稀硫酸過量,反之稀硫酸不過量。6.(1)氫氧化鈉溶液(2)Cl-、OH-(3)所得溶液中溶質氯化鈉的質量為2.925g。【解析】(1)根據反應開始時溶液的pH分析溶液的滴加情況;(2)根據b點時溶液的pH分析哪種物質過量,然后根據反應產物和過量的物質判斷溶液中離子的種類;(3)寫出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方程式,然后根據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出生成氯化鈉的質量。【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反應開始時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因此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溶液中;(2)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b時,溶液的pH>7,呈堿性,此時滴入的氫氧化鈉溶液過量,其中的溶質為反應產物氯化鈉和剩余的氫氧化鈉,那么陰離子為:Cl-、OH-。(3)當溶液質量為a=20g時,氫氧化鈉溶質質量:20g×10%=2g;設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NaOH+HCl=NaCl+H2O;40 58.52g x; 解得:x=2.925g。1.B【解析】根據反應時溶液pH由大于7下降確定該反應是將酸加入到堿的溶液中,以及圖像中各點對應溶液pH確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的進程分析。A、a點所示溶液pH大于7,呈堿性 ,不符合題意;B、b點溶液pH=7呈中性,向b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符合題意;C、由pH的變化可知, 該實驗是將稀硫酸逐滴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不符合題意;D、c點硫酸有剩余,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Na2SO4和H2SO4 ,不符合題意;2.B【解析】由圖像可知原溶液pH<7,呈酸性,該反應是往稀鹽酸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A正確;a點pH<7,說明HCl過量,該點溶液中的溶質為NaCl、HCl,B錯誤;b點pH=7,表明NaOH與HCl恰好完全反應,C正確;c點pH>7,溶液呈堿性,NaOH過量,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D正確。3.D【解析】A.在剛開始加入氫氧化鋇溶液時,硫酸和氫氧化鋇生成沉淀,溶質的質量是不斷減少的,到完全反應后再加入氫氧化鋇溶液,溶質的質量才會慢慢增加,故A錯誤;B.稀硫酸的pH小于7,隨著氫氧化鋇溶液的不斷加入,溶液的pH會慢慢的增大,隨著氫氧化鋇溶液的不斷加入,溶液的pH會無限的接近氫氧化鋇溶液的pH,故B錯誤;C.隨著氫氧化鋇溶液的不斷加入,燒杯中物質的總質量在不斷的增加,故C錯誤;D.稀硫酸和氫氧化鋇能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當硫酸反應完后,沉淀的質量不再改變,故D正確。4.B【解析】通過計算可知,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NaOH溶液與稀H2SO4反應后,NaOH溶液過量,所得溶液為Na2SO4、NaOH的混合溶液,NaOH溶液能與CuSO4、HCl、SO2反應,不能與Fe反應。5.B【解析】設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鹽酸質量為x。NaOH + HCl===NaCl+H2O40 36.520g×10%=2 g 7.3%·x= x=25 g則消耗25 g稀鹽酸,反應后得到45 g溶液,溶液呈中性,B正確;該實驗是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鹽酸,圖像的起點應pH>7,D不正確。6.(1)NaOH (2)25(3)稀HCl與NaOH溶液反應放熱,當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溫度最高,且pH值剛好為7,所以圖3中的V與圖2中的12相對應(4)A,D【解析】(1)根據反應中溶液pH由小于7增加可判斷滴管中藥品分析;(2)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質量相等分析;(3)根據酸和堿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pH=7且放熱最多分析;(4)根據圖示中各點反應進程分析,先確定出反應物的用量,從而判斷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成分。【解答】(1)由反應中溶液pH的變化可知,該反應是將氫氧化鈉滴入鹽酸中,所以膠頭滴管中藥品為氫氧化鈉;(2) 要配置50克15%的稀鹽酸,設需要質量分數為30%的濃鹽酸 x則50×15%=30%x x=25g;(3)稀HCl與NaOH溶液反應放熱,當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溫度最高,且pH值剛好為7,所以圖3中的V與圖2中的12相對應 ;(4) 圖2中b點所示溶液鹽酸部分反應,溶液中的溶質是NaCl和HCl ,A正確;d點溶液為氫氧化鈉過量,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氫氧化鈉, 取圖2中d點所示溶液加熱蒸干所得固體為混合物 ,B錯誤; 圖2中c→d反應已結束,所示溶液中NaCl的質量不再增加 ,C錯誤; 圖3中e→f段溫度升高,可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D正確;7.(1)紅;2KOH+H2SO4═K2SO4+2H2O (2)H2SO4 【設計實驗】氣泡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pH小于7 溶液變紅色【發散思維】B【解析】I.探究酸和堿能否發生反應甲同學向盛有少量KOH溶液的試管中滴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紅色,振蕩,繼續加入稀硫酸,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說明酸和堿能發生反應;稀硫酸和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OH+H2SO4═K2SO4+2H2O。Ⅱ.探究酸和堿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提出猜想】(1)K2SO4:(2)K2SO4和H2SO4。【設計實驗】向試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鈉,然后加入過量甲同學實驗后的無色溶液,可觀察到溶液中有氣泡產生,是因為碳酸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SO4═Na2SO4+H2O+CO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滴在pH試紙上,pH小于7,說明溶液顯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甲同學實驗后的無色溶液,然后慢慢加NaOH溶液,并不斷振蕩試管,無明顯現象,過一會發現溶液由無色變紅色,說明溶液中含有硫酸。【發散思維】硫酸鉀和硫酸都能夠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不能用硝酸鋇檢驗;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因此可以用鋅粒檢驗;鹽酸和硫酸鉀或硫酸鉀和硫酸的混合物混合時,都無明顯現象,因此不能用鹽酸檢驗。8.(1)①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②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③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2)產生氣泡。(3)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的情況下,也無明顯現象。(4)BD。【解析】1)①邊滴加邊振蕩,直至溶液恰好變為無色,實驗結論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②從微觀的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③在滴入稀鹽酸的過程中,若觀察到有少量氣泡出現,產生氣泡的可能原因: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3)另有同學提出方案Ⅱ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原因是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的情況下,也無明顯現象。(4)A.銅片不能和氫氧化鈉、稀鹽酸反應,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B.利用pH試紙能夠測定溶液pH,如果pH=7,說明恰好完全反應,如果pH≠7,說明不是恰好完全反應,利用pH試紙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C.氧化銅能和稀鹽酸反應,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不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色,與堿性溶液變藍色,遇中性溶液不變色,利用紫色石蕊試液能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完全反應”。9.(1)氯(離子) (Cl-)(2)設:與氯化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x2NaOH+CuCl2= Cu(OH)2↓+2NaCl80 98x·10% 9.8g80/ x·10%=98/9.8gx=80ga=80+50=130【解析】(1)如果某種離子沒有與其它離子結合成水、氣體或生成沉淀,那么它的離子個數保持不變;(2)根據圖像確定生成沉淀氫氧化銅的質量,利用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的方程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最后將其與50g相加得到a的值。【解答】(1)銅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沉淀,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只有氯離子的個數保持不變;(2)根據圖像可知,生成沉淀氫氧化銅的質量為9.8g,設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為x,2NaOH+CuCl2=Cu(OH)2↓+2NaCl80 98x-10% 9.8g; 解得:x=80g。 那么圖像中a的值:a=80g+50g=130g。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精講精練”講義(二)酸堿之間的反應知識精講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