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鹽:由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鹽。是酸堿反應的產物之一。一、幾種鹽的性質(一)碳酸鈉( Na2CO3)(1)俗名:純堿、蘇打。(2)物理性質:白色粉末,易溶于水。(3)化學性質:①水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②能和酸反應生成新鹽和新酸(如Na2CO3+2HCl = 2NaCl+H2O+CO2↑,H2O和CO2是H2CO3分解的產物)。③能和某些堿反應生成新鹽和新堿[如Na2CO3+Ca(OH)2 = CaCO3↓+2NaOH ]。④能和某些鹽反應生成兩種新鹽(如Na2CO3+BaCl2 = 2NaCl+BaCO3↓)(4)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來制造玻璃、肥皂,去油污等。(二)碳酸鈣(CaCO3)碳酸鈣是一種難溶的鹽,是碳酸(H2CO3)和氫氧化鈣發生中和反應產物:Ca(OH)2+H2CO3== CaCO3↓+2H2O。(1)存在:大理石、石灰石、漢白玉、雞蛋殼等物質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2)物理性質:白色固體,難溶于水。(3)化學性質:①加強熱能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生石灰( CaCO3高溫CaO +CO2↑)。②與酸反應生成新鹽和新酸(如CaCO3 +2HC1 = CaCl2+H2O+CO2↑,H2O和CO2是H2CO3分解的產物)。(4)用途:重要的建筑原料,可用來制水泥、煉鋼、制生石灰等。(三)氯化鈉( NaCl )(1)俗名:食鹽。(2)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易溶于水,有咸味。溶解度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不大。(3)化學性質:能與某些鹽反應生成兩種新鹽(NaCl+AgNO3=AgCl↓+NaNO3)。(4)用途:重要的調味品,用來腌漬蔬菜;可用來制取燒堿、金屬鈉、氯氣等;醫療上用氯化鈉配制生理鹽水(溶質質量分數為0.9%);濃的食鹽溶液會使細胞內的水滲出,使蛋白質凝固,具有殺菌作用;農業上用定濃度的氯化鈉溶液來選種等。二、鹽的化學性質1.鹽+酸→新酸+新鹽(復分解反應)Ba(NO3)2+H2SO4===BaSO4↓+2HNO3HCl+AgNO3===AgCl↓+HNO3CaCO3+2HCl===CaCl2+H2O+CO2↑對反應物的要求:酸可溶。2.鹽+堿→新堿+新鹽(復分解反應)CuSO4+2NaOH===Cu(OH)2↓+Na2SO4FeCl3+3NaOH===Fe(OH)3↓+3NaClNa2CO3+Ca(OH)2===2NaOH+CaCO3↓對反應物的要求:鹽、堿皆可溶。3.鹽1+鹽2→新鹽1+新鹽2AgNO3+NaCl===AgCl↓+NaNO3BaCl2+Na2SO4===BaSO4↓+2NaClNa2CO3+CaCl2===CaCO3↓+2NaCl對反應物的要求:兩鹽皆可溶。說明:上述反應中生成物BaSO4、AgCl、CaCO3均為白色沉淀,Cu(OH)2為藍色沉淀,Fe(OH)3為紅褐色沉淀。三、復分解反應1.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沉淀(難溶物)、氣體和水,只要具備其中條件之一,復分解反應就可以發生。2.復分解反應的發生對反應物也有要求,即在反應物有酸的情況下,與酸反應的金屬氧化物、堿、鹽可不溶;若反應物中沒有酸存在,則反應物必須都可溶于水。四、常見的化學肥料1.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有很多,有些元素需要通過施肥補給,才能保證植物正常生長,尤其是N、P、K。2.幾種常見化肥的作用種類 名稱及主要化學成分 作用 缺乏時的表現氮肥 尿素CO(NH2)2銨鹽:NH4NO3、NH4HCO3、(NH4)2SO4、(NH4)2CO3 氮肥能促進植物的葉生長 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磷肥 磷礦粉[Ca3(PO4)2]、過磷酸鈣[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重過磷酸鈣[Ca(H2PO4)2] 磷肥能促進植物的根系發達,增強抗寒、抗旱能力;促進植物早熟、穗粒飽滿且增多 生長遲緩,產量降低鉀肥 硫酸鉀(K2SO4)、氯化鉀(KCl) 鉀肥能增強植物的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 抗病蟲害能力下降,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的邊緣和尖端發黃3.復合化肥:含氮、磷、鉀中的兩種或三種要素的化肥稱為復合肥。例1、河道兩旁有甲、乙兩廠,它們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共含H+、Na+、Ba2+、Cl-、SO42-、CO32-六種離子。兩廠廢水中各含三種離子,其中甲廠的廢水明顯呈酸性,則甲廠廢水中的離子是( )A. H+、Na+、Ba2+ B. H+、Ba2+、Cl-C. Na+、SO42-、CO32- D. H+、SO42-、CO32-例2、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E點溶液中的溶質有3種C.AB段有沉淀生成 D.F點溶液的pH>7例3、對于化學反應A+B===C+D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C、D分別為鹽和水,則該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B.若A、B、C、D都是化合物,該反應一定是復分解反應C.若A為堿溶液,B為鹽溶液,則C和D可能是兩種沉淀D.若C、D分別為單質和化合物,則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例4、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五項操作:①過濾;②加過量的NaOH溶液;③加適量的鹽酸;④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下列操作順序中最合適的是( )A.②⑤④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⑤①③例5、某KCl固體樣品中含有少量CaCl2雜質,實驗室提純氯化鉀的流程如圖。(氯化鉀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1)沉淀a是__________。(2)操作Ⅰ是__________(填序號)。①冷卻熱飽和溶液 ②蒸發結晶(3)若KCl固體樣品中還含有少量雜質K2SO4,小科認為提純該樣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礎上增加一步實驗:在“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過濾”操作之間,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小江認為這種方案不合理,會導致所得KCl固體中含有新的雜質,新雜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例6、食用堿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課外小組為測定市售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設計思路:用空氣將裝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緩緩吹入裝置D中,利用裝置D的質量變化測定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請結合實驗裝置和設計思路,回答下面問題:(1)裝置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裝置A的作用是(3)緩緩通入空氣的目的是 。(4)若撤除裝置A,直接通入空氣會導致實驗結果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下同);若撤除裝置C,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________。1.某溶液中先滴加稀鹽酸,無現象,再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該溶液( ) A.一定含有SO42- B.一定含有Ag+ C.一定含有CO32- D.一定含有Ag+或SO42-2.在pH=2的溶液中,下列離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為無色的是( )A.Ba2+、HCO3-、SO42- B.NH4+、Cu2+、 Cl-C.K+、OH-、CO32- D.Ag+ 、Na+ 、NO3-3.已知某溶液X是下列四種溶液中的一種,取三份等量的該溶液,分別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稀鹽酸、AgNO3溶液中的各一種,產生的現象如表所述。則該溶液X是下列各項中的( )A. FeCl3溶液 B. Cu(NO3)2溶液 C. NaCl溶液 D. CuCl2溶液加入的物質 NaOH溶液 稀鹽酸 AgNO3溶液實驗現象 藍色沉淀 無明顯現象 白色沉淀4.為確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離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幾種,進行了以下實驗:①經測定,溶液pH=1;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過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無明顯現象。分析上述實驗,下面對溶液中含有離子的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時含有Cl-、NO3-5.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所選的試劑正確的是( )選項 物質(括號內物質為雜質) 除雜試劑A FeCl2溶液(CuCl2) 過量鐵粉B CO2(CO) 適量氧氣C 鹽酸(硫酸) 適量Ba(NO3)2溶液D NaCl (NaOH) 適量稀硫酸6.下列各組物質的溶液,不用其他試劑,無法將其一一區別的是( )A.HCl、Ba(NO3)2、KCl、Na2CO3 B.H2SO4、NaOH、Ba(OH)2、CuSO4C.BaCl2、Na2SO4、K2CO3、NaNO3 D.HCl、H2SO4、BaCl2、K2CO37.實驗室內有一包不純的氯化鉀粉末,含有的雜質可能是氯化銅、硝酸鉀、硝酸鈣、氯化鈉、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1)取少許該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只得到無色澄清溶液,則雜質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2)取(1)中無色溶液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雜質一定含有__________。(3)另稱取14.9 g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應后生成28.7 g白色沉淀,則雜質還一定含有__________。通過以上三個實驗還不能確定含有的雜質是__________。8.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現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體,于是他們對該固體中Na2CO3的含量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Ⅰ.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Ⅱ.無水硫酸銅是一種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提出問題]該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反應原理]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制定計劃]同學們設計了實驗方案(裝置氣密性良好,濃硫酸、堿石灰均足量)。方案: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于錐形瓶中,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向樣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樣品反應完全,繼續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測出生成CO2的質量,計算。[分析與討論]⑴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⑵小科同學認為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按氣流方向填寫裝置序號)。 [進行實驗]同學們在完善實驗方案后,測出了該NaOH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反思與評價]實驗后,有同學提出,還可以用“沉淀法”進行測定: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放入試管中,加水溶解,加入過量X物質,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計算可得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則X物質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__(選填字母代號)A.KCl溶液 B.MgCl2溶液C.Ba(NO3)2溶液 D.Ca(OH)2溶液1.某公司生產的融雪劑由NaCl、CaCl2、Na2CO3和CuSO4中的一種或兩種物質組成。小潔同學將該融雪劑加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向該溶液中加入K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可知,該融雪劑的組成可能是( )A. CuSO4 NaCl B. Na2CO3 NaCl C. CaCl2 NaCl D. CuSO4 CaCl22.M是一種金屬元素,M2+與其他幾種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見下表。根據信息,判斷下列反應肯定不能發生的是( )OH- CO32- Cl- SO42- NO3-M2+ 難溶 難溶 易溶 易溶 易溶A.M+HCl B.MSO4+Ba(NO3)2 C.MO+H2SO4 D.M(OH)2+NaCl3.下列物質能在pH=13的無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2SO4 B.H2SO4、HCl、AgNO3、Na2SO4C.KMnO4、CuCl2、Fe2(SO4)3、NaNO3 D.K2SO4、NaCl、K2CO3、NaOH4.某化學興趣小組對A、B、C、D四種未知溶液的成分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見下表。其中檢驗結果不正確的是( )組別 溶液中檢驗出的離子A K+、Na+、OH-、SO42-B Ba2+、Na+、Cl-、OH-C Cu2+、Mg2+、NO3-、Cl-D H+、NH4+、CO32-、SO42-5.下列物質鑒別方案正確的是( )選項 待鑒別物質 實驗方案A N2、CO2、H2 用燃著的木條B 尿素、氯化銨、硝酸銨 加熟石灰研磨聞氣味C 稀鹽酸、碳酸鈉溶液、氯化鈉溶液 用pH試紙D Fe2(SO4)3、NaOH、NaNO3、KCl四種溶液 僅用組內物質鑒別6.向下表的甲物質中逐漸加入相應的乙物質至過量,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乙的質量關系,能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7.海螵蛸是一味中藥,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某同學利用圖示裝置測定其中碳酸鈣的含量。①在錐形瓶中加入質量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鹽酸。在燒杯中加入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并稱量燒杯及氫氧化鈉溶液總質量m1。②先打開止水夾,再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滴加鹽酸并及時關閉活塞。完全反應后,再次稱量燒杯及其中液體的總質量m2。③利用m2與m1的差值,即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再計算海螵蛸中碳酸鈣的含量。(1)海螵蛸有治療胃酸過多的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2)實驗前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夾夾住橡膠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適量水,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到________,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3)“下列情況會使海螵蛸中碳酸鈣質量分數測量值偏小的是 (可多選)。 A.海螵蛸中滴加鹽酸過量B.錐形瓶內部分水蒸氣隨二氧化碳逸出C.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有二氧化碳殘留D.反應速度過快,大量氣泡從氫氧化鈉溶液中逸出參考答案例1、B【解析】甲廠的廢水明顯呈酸性,則甲廠的廢水中含有H+;H+能與CO32- 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則乙廠廢水中含有 CO32-;CO32- 能與Ba2+結合生成碳酸鋇沉淀,則 Ba2+在甲廠廢水中;Ba2+與SO42-結合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則乙廠廢水中含有SO42-;則甲廠廢水中的陰離子是Cl-,故甲廠廢水中的離子是 H+、Ba2+、Cl-。故選 B。例2、B【解析】圖中先后發生的反應為:2NaOH+H2SO4===Na2SO4 +2H2O,2NaOH+CuSO4===Cu(OH)2↓+ Na2SO4。據圖判斷A點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有CuSO4和Na2SO42種;E點溶液中的溶質有CuSO4和Na2SO42種;AB段有Cu(OH)2沉淀生成;F點氫氧化鈉過量,溶液的pH>7。故選B。例3、C【解析】中和反應是指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Fe2O3與HCl反應生成鹽和水,但不是中和反應,A錯誤;復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兩種化合物的反應,A、B、C、D均為化合物,該反應不一定是復分解反應,如2NaOH+CO2===Na2CO3+H2O,不是復分解反應,B錯誤;堿與鹽溶液反應可能產生兩種沉淀,如Ba(OH)2+CuSO4===Cu(OH)2↓+BaSO4↓,C正確;生成物為單質和化合物的反應不一定是置換反應,如CO+CuOCu+CO2,D錯誤。例4、A【解析】根據氫氧化鈉、碳酸鈉、氯化鋇分別能除去鎂離子、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及氫氧化鈉、碳酸鈉可用鹽酸除,氯化鋇用碳酸鈉除分析。【解答】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 然后用氫氧化鈉、碳酸鈉、氯化鋇分別除去鎂離子、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因加入試劑均過量,加入的過量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可用鹽酸除去,而氯化鋇只能用碳酸鈉除,所以氯化鋇溶液要加在碳酸鈉溶液前,將雜質轉化為沉淀后先過濾,再向濾液中加鹽酸,即可除去所有雜質;例5、(1)碳酸鈣 (2)② (3)硝酸鉀和硝酸鋇【解析】(1)氯化鈣和碳酸鉀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所以沉淀a是 碳酸鈣。(2)由于溶液C為氯化鉀和氯化氫的混合溶液,目的得到氯化鉀,所以為方便和簡單,操作I是蒸發結晶。故選:②。(3)若KCl固體樣品中還含有少量雜質K2SO4,小科認為提純該樣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礎上增加一步實驗:在“加入過量K2CO3溶液”與“過濾”操作之間,加過量的硝酸鋇溶液。由于硝酸鋇和碳酸鉀反應生成硝酸鉀和碳酸鋇,同時硝酸鋇是過量,所以會導致所得KCl固體中含有新的雜質,新雜質是生成的硝酸鉀和過量的硝酸鋇,所以不合理。例6、①Ba(OH)2+CO2=BaCO3↓+H2O;②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③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④偏大,偏大.【解析】①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CO2=BaCO3↓+H2O;②氫氧化鈉會與二氧化碳反應,堿石灰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所以裝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③空氣通入過快,不能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反應,如果撤掉A ,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未除導致實驗結果偏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鋇反應,裝置B中產生導出的氣體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氣體中的水,會使D中測定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增大.1.A【解析】某溶液中先滴加稀鹽酸,無現象,說明不含銀離子,再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則該溶液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2.D【解析】pH=2說明該無色溶液顯酸性,其中含有H+,H+和HCO3-能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Ba2+和SO42-能結合生成硫酸鋇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u2+在溶液中為藍色,與無色溶液相矛盾;H+和OH-能結合生成水,H+和CO32-能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大量共存;Ag+、Na+、NO3-三種離子不能結合生成水、氣體、沉淀,則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離子。3.D【解析】 CuCl2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產生藍色沉淀,與稀鹽酸混合無明顯現象,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D正確。4.D【解析】①經測定,溶液pH=1,說明該溶液顯酸性,溶液中一定存在大量氫離子,而碳酸根離子不能與氫離子大量共存,所以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碳酸根離子;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過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該溶液中一定存在鎂離子;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溶液中一定不存在鋇離子。由以上分析可知,該溶液中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時含有Cl-、NO3-,一定不存在Ba2+、CO32-。5.A【解析】過量鐵粉能與CuCl2溶液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銅,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A符合除雜原則,A項所選的試劑正確;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點燃,這是因為會引入新的氣體雜質,且當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大量存在時,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會燃燒 的,不符合除雜原則,B項所選的試劑錯誤。硝酸鋇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硝酸,不符合除雜原則,C項所選的試劑錯誤。NaOH能與適量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鈉,不符合除雜原則,D項所選的試劑錯誤。6.C【解析】A、組內四種物質的溶液兩兩混合時,其中有一種溶液與其它三種溶液混合時出現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氣體,該溶液為碳酸鈉溶液;與碳酸鈉溶液產生氣體的溶液為鹽酸,產生白色沉淀的為Ba(NO3)2;與碳酸鈉溶液混合無任何明顯現象的為KCl溶液;故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B、CuSO4溶液是藍色的,首先鑒別出藍色的CuSO4溶液;能與CuSO4溶液反應只產生藍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與CuSO4溶液反應同時產生白色沉淀和藍色沉淀的是Ba(OH)2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H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C、BaCl2溶液與Na2SO4、K2CO3溶液反應均能產生白色沉淀,但其余兩兩混合均沒有明顯現象,故不加其它試劑無法鑒別。D、組內四種物質的溶液兩兩混合時,其中有一種溶液與其它三種溶液混合時出現一次白色沉淀和兩次放出氣體,該溶液為K2CO3溶液;與K2CO3溶液產生氣體的溶液為HCl、H2SO4,產生白色沉淀的為氯化鋇;與氯化鋇溶液混合產生白色沉淀的是酸為稀硫酸,無任何明顯現象的為稀鹽酸;故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7.(1)氯化銅 (2)碳酸鈉 (3)氯化鈉;硝酸鉀【解析】氯化銅溶于水,溶液顯藍色,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和硝酸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硝酸鈉,氯離子和銀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銀,所以取少量該粉末于燒杯中,加蒸餾水,充分攪拌,得無色澄清溶液,溶液中一定不含氯化銅;取上述無色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含硝酸鈣,另稱取14.9g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蒸餾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應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氯化鉀、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質量關系為:KCl+AgNO3═AgCl↓+KNO3,74.5 143.514.9g 28.7gNaCl+AgNO3═AgCl↓+NaNO3,58.5 143.511.7g 28.7g由計算可知,14.9g氯化鉀和硝酸銀反應生成28.7g氯化銀,11.7g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28.7g氯化銀,雜質中含有碳酸鈉,氯化鉀質量小于14.9g,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質量小于28.7g,因此雜質中一定含有氯化鈉,所以由(1)可知,雜質中一定沒有氯化銅、硝酸鈣,由(2)可知,雜質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由(3)可知,雜質中一定還有氯化鈉,雜質中不能確定的是硝酸鉀。8.除去CO2中的水蒸氣;G→A→B→C→D;C、D【解析】【分析與討論】(1)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解答;(2)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堿石灰吸收,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反思與評價】加入的物質應該只能和碳酸鈉反應,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據此分析判斷。【解答】【分析與討論】(1)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氣。故填:吸收水蒸氣。(2)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即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C裝置吸收,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G(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A-B-C-D。【反思與評價】A.氯化鉀不能和碳酸鈉、氫氧化鈉反應,不能選擇KCl溶液,故A錯誤;B.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鎂沉淀,故B錯誤;C.硝酸鋇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硝酸鈉,故C正確;D.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氫氧化鈉,但是氫氧化鈣不與氫氧化鈉反應,故D正確。1.C【解析】將該融雪劑加水溶解,得到無色溶液,則一定不含硫酸銅;向該溶液中加入K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該融雪劑中一定含有氯化鈣,氯化鈣與碳酸鈉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則一定不含碳酸鈉,則該融雪劑的組成可能是CaCl2、NaCl。2.D【解析】 M是一種金屬元素,由于無法確定其活動性與氫的關系,可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A錯誤。MSO4、Ba(NO3)2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能發生復分解反應,B錯誤。MO、H2SO4反應生成MSO4和水,能發生復分解反應,C錯誤。M(OH)2難溶于水,不能與氯化鈉發生復分解反應,該反應肯定不能發生,D正確。3.D【解析】pH為13的溶液顯堿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OH-,A中的(NH4)2SO4,B中的H2SO4、HCl,C中的CuCl2、Fe2(SO4)3都能與OH-反應,故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B中HCl與AgNO3也不能大量共存。4.D【解析】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離子間若能互相結合成沉淀、氣體或水,則離子不能共存,據此進行分析判斷即可。H+、CO32-兩種離子能結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選項D不正確。5.C【解析】A中用燃著的木條無法鑒別N2和CO2,A錯誤;NH4Cl、NH4NO3都能與熟石灰反應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無法鑒別,B錯誤;C中三種溶液的酸堿性不同(Na2CO3溶液呈堿性,鹽酸呈酸性,NaCl溶液呈中性),可用pH試紙鑒別;D中可鑒別出Fe2(SO4)3溶液(黃色溶液),利用Fe2(SO4)3溶液可鑒別出NaOH溶液,因NaOH與Fe2(SO4)3反應產生紅褐色沉淀,無法鑒別NaNO3溶液和KCl溶液,不正確。6.B【解析】根據圖像可知,反應開始并沒有馬上產生沉淀或氣體,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后才生成的,據此分析判斷。①硝酸鋇不與稀鹽酸反應,而只與稀硫酸反應,因此反應開始時就會產生沉淀,故①錯誤;②稀硫酸與銅不反應,只與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因此反應開始就會生成氫氣,故②錯誤;③稀鹽酸先與鐵銹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開始時沒有氣體生成;當鐵銹完全反應后,鐵單質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氫氣,故③正確;④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HCl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二者同時反應,沉淀立即產生,故④錯誤;⑤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沒有氣體生成;然后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故⑤正確。 那么能用曲線表示的是③⑤。7.(1)海螵蛸中碳酸鈣能與胃中鹽酸反應(2)分液漏斗內液面不再下(3)C,D【解析】(1)海螵蛸中碳酸鈣能與胃中鹽酸反應,所以海螵蛸有治療胃酸過多的作用;(2)圖示裝置需用壓強差的原理檢查裝置氣密性,即用止水夾夾住橡膠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適量水,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到分液漏斗內液面不再下降說明氣密性良好;(3)海螵蛸中滴加鹽酸過量,以保護碳酸鈣完全反應,使結果準確,A錯誤; 錐形瓶內部分水蒸氣隨二氧化碳逸出會使結果偏大,B錯誤; 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有二氧化碳殘留會使結果偏小,C正確; 反應速度過快,大量氣泡從氫氧化鈉溶液中逸出會使結果偏小,D正確;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精講精練”講義(三)鹽的性質知識精講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