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研究空氣的成分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和得出的實驗結論記錄在下面。實驗現象:實驗結論:1蠟燭燃燒一會兒就熄滅了,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將燃著的木條伸進集氣瓶里,木條馬上熄滅了。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是支持燃燒的,只有這種氣體存在燃燒才能進行;另一種氣體是不能支持燃燒的。空氣的成分用途氧氣氮氣把收集到的氧氣和氮氣的用途記錄在下面。1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呼吸都離不開氧氣,潛水、醫療需要用到純氧或富氧空氣;燃料燃燒需要氧氣做助燃劑,工業上練鋼、電氣焊、航空燃料燃燒都需要氧氣。氮氣常用做保護氣,燈泡充氮氣延長使用壽命,焊接金屬用氮氣做保護氣防止金屬氧化,食品充氮氣可以防腐,液氮還可以做制冷劑。氮氣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作化肥等化工產品。觀察物體的燃燒物體燃燒時的現象燃燒前后的變化紙片棉紗布木片塑料2燃燒時會發光、發熱,聞到特殊氣味。燃燒時會發光、發熱,聞到特殊氣味。燃燒時會發光、發熱,聞到特殊氣味。燃燒時會發光、發熱,聞到特殊氣味。燃燒后的物質是黑色的灰燼。燃燒后的物質是黑色的灰燼。燃燒后的物質是黑色的灰燼。燃燒后的物質是黑色的碳。蠟燭燃燒后生成了什么2把實驗現象記錄在下面。項目看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燒杯內壁澄清石灰水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有小水珠出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蠟燭燃燒時生成了水。蠟燭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觀察蘋果切面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下表中。水果或蔬菜蘋果片涂有檸檬汁的蘋果片表面的變化剛切開時10分鐘以后白嫩白嫩白嫩褐色33變色游戲向下列物質中滴入紫甘藍汁,將實驗現象記錄在下表中。物質白醋小蘇打溶液滴入紫甘藍汁后的現象紅色綠色試一試在米飯、饅頭上滴上一滴碘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物質米飯饅頭變成藍紫色變成藍色滴上碘酒后的變化34比較鐵和鐵銹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下表中。硬度導電能力是否能被磁鐵吸引……鐵鐵銹容易掰裂很硬,掰不裂不能導電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能被磁鐵吸引4研究鐵生銹的條件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下表中。試管編號51234實驗條件開始生銹的時間十天以后的變化干燥(無水、有空氣、無鹽)油中(無水、無空氣、無鹽)水中( )水中( )水中( )有水、有空氣、無鹽少水、有空氣、無鹽少水、有空氣、有鹽第1天有生銹痕跡第1天有生銹痕跡第1天有生銹痕跡沒有明顯變化沒有明顯變化沒有明顯變化沒有明顯變化跟第1天一樣空氣中的沒生銹水中的生銹嚴重生銹情況最嚴重空氣中的也生銹我認為,生銹與 、 、 有關。4設計小刀防銹方案把自己想到的防止小刀生銹的方法寫在下面。空氣水鹽防銹理由防銹方法形成保護層涂油刷漆防止小刀和空氣、水接觸電鍍形成金屬膜6研究人體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在感覺測試實驗中,聽到聲音的在表格中畫“√”,聽不到聲音的在表格中畫“×”。測試順序距離地面(單位:厘米)不堵住耳朵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12345610520406080√√√√√√√√√√√×6“刺激與反應”的作用人體接收外界刺激后會做出反應,這對我們人體有什么作用呢?把本組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12345耳朵聽到很大的聲音雙手迅速捂住耳朵保護耳朵,防止耳朵受到傷害刺激反應對人體的作用眼睛遇到強光馬上閉上眼睛保護眼睛,防止眼睛受到傷害6“刺激與反應”的作用通過分析以上事例,“刺激與反應”對我們身體的作用是:人體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環境變化,趨向有利的刺激,避開有害的刺激,保護人體。7認識腦將我們發現腦的特點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下面。腦的大小:腦的結構:腦的顏色、形狀:腦的表面特點:兩個拳頭靠在一起如腦的大小,成年人腦的重量約1400克,腦皮層皺在一起,攤開后有效面積大約有4張A4紙大。人活著的時候大腦是粉色的,腦的形狀很像一個桃核仁。腦在頭部,藏在頭骨里,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表面有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7探究腦的功能將游戲中參與的器官、共同完成的任務等記錄在下表中。游戲名稱參與的器官共同完成的任務在誰的指揮下協同完成任務記憶游戲手操游戲凳上卷腹眼睛、心、腦認知行為行為大腦大腦大腦手、眼睛、腦手、腳、腹部、眼睛、腦情感認知意志行為手操游戲記憶游戲識記課文聽笑話凳上卷腹逃避打手的游戲旗語游戲快速抓棒游戲讀書解煩惱將腦的功能和實例記錄在下面。8讓腦更健康記錄整理讓腦更健康的方法,并選擇一種適宜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的呈現方式是:我的研究結果是:勤運動1.幫助緩解壓力。2.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3.增強心肺骨骼和肌肉。4.給你更多的精力和力量。5.有利于控制體重和血壓。9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人數01020304050營養均衡不吃腐爛食物少吃垃圾食品喝清潔的水按時吃飯細嚼慢咽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每天約9小時睡眠不亂扔垃圾堅持鍛煉運動適量勤剪指甲常理發衣服潔凈常洗澡飯前便后洗手不隨地吐痰9制作健康海報海報主題:健康 衛生從我做起海報內容:1、預防近視要做到哪“六個不”2、如何正確洗手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