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華師大版九上科學5.2滑輪(1)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能夠識別生活和生產(chǎn)中常見的滑輪。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jié)構(gòu)特點及用途。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滑輪1、滑輪是一種周邊有 、可以繞著中心軸 的輪子,人們常用它吊裝貨物。2、滑輪可以看作是能夠連續(xù)轉(zhuǎn)動的杠桿,即 的變形,所以可以用 條件來分析它的作用?;喛梢苑譃? 、 和 。知識點2、定滑輪與動滑輪類型 定義 實質(zhì) 特點 重物提升的高度h與繩端通過的距離s的關(guān)系1、定滑輪 在使用過程中,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不省 ,可以改變力的 ; s=h2、動滑輪 在使用過程中,軸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 可省 的力,但 改變力的方向 s=3、注意:(1)定滑輪實質(zhì)是一個 杠桿;動滑輪實質(zhì)是一個 杠桿。(2)不論是定滑輪還是動滑輪,滑輪兩側(cè)繩子承擔的力 (相等、不相等)。二、例題講解:例題1、在日常生活中,用100N的拉力不能提起重150N的物體的簡單機械是( ?。?br/>A.一個定滑輪 B.一個動滑輪 C.杠桿 D.斜面例題2、如圖所示,物體重400 N,滑輪重10 N(繩重、摩擦不計),若要勻速提升重物,則自由端勻速豎直向上的拉力F為_______N,若拉力F的方向向右傾斜一些,如圖所示的虛線所示,則拉力將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 “不變”)。(例題2圖) (例題3圖) (例題4圖)例題3、小謙想把被臺風刮倒的樹拉正。他把繩子的一端系在乙樹上,然后繞過甲樹用力拉繩子,這樣做有_____段繩子拉甲樹。如果不計繩重和摩擦,甲樹受300 N拉力,則小謙對繩子的拉力至少為______N。例題4、如圖所示,同時用力F1和F2勻速提起相同的重物C和D,若滑輪重及摩擦不計,滑輪______(填“A”或“B”)可以看成省力杠桿;力F1=________(填某數(shù)值)F2。兩個重物相對地面以相同速度上升2 m,若以物體C為參照物,物體D是________(填“運動”或“靜止”)的;以B輪為參照物,E點整個過程上升________ m。例題5、如圖所示,分別用滑輪和滑輪組提起重物,其中G1=G2=G3,若不計摩擦力和滑輪重,則(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三、隨堂練習:1、定滑輪使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 ?。?br/>A.既能省力,亦能改變施力方向 B.只能改變施力的方向C.只能省力,不能改變施力方向 D.只能改變施力的大小2、有一位舉重運動員,他的體重為600N,他最多能舉起800N的杠鈴,這位運動員運用一個定滑輪提升一個重物時( ?。?br/>A.最多能提起600N的重物 B.最多能提起800N的重物C.最多能提起大于600N,小于800N的重物 D.最多能提起1400N的重物3、如圖所示,用動滑輪勻速提升重物,并沿不同方向用力,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br/>A.F1 B.F2 C.F3 D.一樣大(第3題圖) (第4題圖) (第5題圖)4、如圖所示,動滑輪重2N,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10N,則拉力F和物體的重為( ?。?br/>A.20N,18N B.10N,18N C.18N,10N D.20N,20N5、定滑輪和動滑輪在構(gòu)造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使用中, 的滑輪叫定滑輪, 的滑輪叫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是 ;動滑輪的作用是 。6、如圖所示,在摩擦不計的情況下,物重10N,手拉彈簧測力計在C位置時示數(shù)為 N;若手拉彈簧測力計在A、B、C三個不同位置時,拉力FA、FB、FC的大小關(guān)系是 。7、工人師傅用動滑輪將重為600N的木箱吊到陽臺上,至少需要多大的拉力?如果動滑輪重80N,不計摩擦和繩重,需要拉力為多大?四、課后鞏固:1、如圖滑輪使用中,屬于動滑輪的是( )2、使用動滑輪可以( )A.省力又省距離 B.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C.既省力又能改變用力方向 D.費力但可以省距離3、如圖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總重40 N的物體被勻速提升了20 cm。若不計滑輪的重和摩擦,則拉力F及其向上移動的距離s分別為( )A.F=40 N,s=0.2 m B.F=40 N,s=0.4 mC.F=20 N,s=0.2 m D.F=20 N,s=0.4 m(第3題圖) (第4題圖)4、用如圖所示的滑輪勻速提起重為300牛的重物,若滑輪重為15牛,則實際使用時,所用拉力F的大小可能是 ( )A.315牛 B.157.5牛 C.160牛 D.150牛5、如圖,用同一滑輪勻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計摩擦),圖中F1、F2、F3、F4之間的大小關(guān)系正確的是( )A.F1=F2 B.F3=F4 C.F1=F3/2 D.F2=F4/2(第5題圖) (第6題圖)6、如圖所示,動滑輪重為1N,拉力F為5N,則重物G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br/>A.G為9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5N B.G為9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0NC.G為10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5N D.G為4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5N7、用下圖所示的三個滑輪分別拉同一物體沿同一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所用的拉力分別為F1、F2、F3,不計滑輪重及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那么下列關(guān)系式中正確的是( ?。?br/>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8、如圖所示,某同學在“研究動滑輪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正確操作,并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分析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實驗結(jié)果與課本中“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的結(jié)論不符,面對這一事實,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A.實驗失敗,停止實驗 B.與同學分析可能原因C.改進實驗條件,重新實驗 D.查閱資料,了解結(jié)論的適用條件9、如圖是小聰為拉船靠岸而設(shè)計的甲、乙兩種方案,若拉船的力需要很大,則應選用方案________(填“甲”或“乙”),因為采用這種方案可以________。(不計機械的自重及摩擦)10、物理學中常常把實際的研究對象或?qū)嶋H的過程抽象成“物理模型”,例如使用鍘刀鍘草時,可以把它看成杠桿,這就是鍘刀的“物理模型”?,F(xiàn)在將一根繩子一端固定,并繞著油桶的另一端用力將油桶沿斜面向上拉,如圖所示,它的物理模型是________,這樣使用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第10題圖) (第11題圖) (第12題圖)11、在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中,小華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機械模型。推動硬棒CD或EF,使它們在水平面內(nèi)繞軸O轉(zhuǎn)動,即可將繩逐漸繞到軸O上,提升重物G。硬棒CD是 力杠桿,滑輪B ?。?不能)改變力的大小。在重物上升的過程中,軸O上增加的繩長 重物上升的高度。12、如圖所示,在豎直向上大小為10 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豎直方向勻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為0.2 m/s,不計滑輪重、繩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則物體A的重力大小為________,滑輪上升的速度為________。13、如圖所示,小芳在研究動滑輪時,她用手沿豎直方向勻速向上拉動繩端使鉤碼上升,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G物=100 N、h=0.3 m,求:(1)繩子移動的距離。(2)如不計滑輪及繩重和摩擦,求手的拉力大小。(3)假如滑輪重G動=10 N,不計繩重和摩擦,求手的拉力大小。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知識點1、1、槽 轉(zhuǎn)動2、杠桿 杠桿平衡 定滑輪 動滑輪 滑輪組知識點2、1、力 方向2、力 不能 2h3、(1)等臂 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 (2)相等二、例題講解:例題1、A解析:從題目條件可知應該是省力杠桿,不能夠完成的只能是等臂或費力杠桿,定滑輪是等臂杠桿。例題2、205 變大解析:由題意可得,F(xiàn)=(G動+G物)/2=(400N+10N)/2=205N。因為若拉力F的方向向右傾斜一些,動力臂減小,所以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拉力會變大。例題3、2 150解析:小謙的做法相當于借助一個動滑輪來拉甲樹,因此,這樣做有2段繩子拉甲樹;根據(jù)動滑輪省一半力的特點,小謙對繩子的拉力至少為150 N。例題4、B;2;靜止;2 解析:滑輪B為動滑輪,其實質(zhì)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因此,可以省一半的力;而滑輪A為定滑輪,不能省力,拉力等于物重,所以,若不計滑輪重及摩擦,F(xiàn)1=2F2;兩個重物相對地面以相同速度上升,說明它們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若以物體C為參照物,D和C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物體D是靜止的;B是動滑輪,重物D上升的過程中,B輪上升的高度與重物D相同,E點上升的高度是D上升高度的2倍,物體D升高2 m,B輪上升2 m,E點上升4 m,若以B輪為參照物,E點上升高度為2 m。例題5、C解析:部分學生認為第三幅圖中有動滑輪,易誤選D。實際上三幅圖中滑輪的軸均固定不動,所以都是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省力。三、隨堂練習:1、B 2、A 3、B 4、B5、 固定 隨物體一起移動 改變力的方向 省力6、10 相等7、300N 340N四、課后鞏固1、D 2、B 3、D 4、C 5、B 6、A 7、D 8、A9、甲 省力10、動滑輪 省力11、省 不能 等于12、5 N;0.1 m/s13、(1)0.6m (2) 50N (3)55N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