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學習目標1、 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和意義;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探索;2、 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 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學習 重難點1、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我找我學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___________到生產資料私有制的__________________這一時期中的總路線。2、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___________,并逐步實現國家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____________”。3、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是什么?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3、 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4、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5、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6、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成就易混易錯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錯誤 解析: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過渡時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錯誤 解析: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小試牛刀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 )①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②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回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③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矛盾變化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④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這( )①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法律基礎③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現代強國的偉大飛躍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人民在奮斗中做出的決定性選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針對這一現實,1953年黨提出以“一化三改”為核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其中“一化”是指( )A.手工業合作化 B.教育現代化 C.農業合作化 D.社會主義工業化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開始( )A.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過渡 B.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C.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D.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時間與標志是( )A.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B.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C.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答案集錦一、我找我學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2、社會主義工業化 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 “一化三改”3、一、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二、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的開始了對他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4、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5、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6、工業建設: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建設: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科技: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入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二、小試牛刀1、答案:A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矛盾變化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①③符合題意;②中“回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的說法明顯錯誤.不選,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未必適合中國國情,故④不選。答案為A項。2、答案:B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①正確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人民在奮斗中做出的決定性選擇,④正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而不是法律基礎,②不選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而不是由近代不斷衰落到現代強國的偉大飛躍,故③不選。答案為B項。3、答案:D 為改變我國落后的工業面貌,我國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核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是指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對個體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D項。4、答案:B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故B項當選;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故A項不選;辛亥革命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故C項不選;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故D項不選。答案為B項。5、答案:B 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故B正確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