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兩課時)(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一)秦朝周邊民族:①東北夫余、烏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管理機構: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3、管理措施:①北逐 ,修筑長城;②南撫夷、越,設立 郡、桂林郡、象郡。(二)漢朝1、管理機構:設立 一職管理民族事務。2、民族關系(1)北方①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②漢武帝派衛青、 三次北擊匈奴,取得大勝;③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④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2)西域①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 四郡,合稱“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西漢設 ,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3)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3、邊疆政策: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 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三)隋唐1、管理機構: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①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②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隋朝的邊疆政策①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各族先后歸附。②加強了對 地區各族的統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迎韋洸進入廣州,被封為譙國夫人)。③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④加強與流求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3、唐朝邊疆政策①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②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督府、 ,西北設安西(唐太宗)、 都護府(武則天),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四)宋朝民族關系:長期并立①各民族政權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②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五)元朝(1)背景: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遼闊,統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3)管理機構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 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②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稅。(六)明朝1、管理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2、修長城: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 ”。3、開放馬市: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4、邊疆管理①在東北:設 、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②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③在西南:設 。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5、對西藏的管理: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七)清朝的民族關系①設立 管理邊疆民族事務;②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與蒙古族的合作;③通過軍事斗爭平定噶爾丹叛亂, 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④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 ”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⑤在西南,沿襲土官制度,后來逐漸進行“ ”,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流交往。(二)秦漢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擴大;漢朝已經打通陸海通道。(1)陸路①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②97年 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陸①從合蒲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予“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三)隋唐1、概況: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2、陸路:西域商路通暢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②唐朝通過與 接觸把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3、海路:交往活躍①隋朝常駿從南??こ霭l到達赤土國,國王遣其子隨常駿來中國;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文化帶到日本。(四)宋朝(1)陸路:交通阻隔(2)海路:海運發達①恢復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由 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五)元朝:陸海通道都很暢通。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來華,在中國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經海陸回到威尼斯,后來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六)明朝(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 體系;(2)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止。(七)清朝:對外關系緩慢轉型(1)1689年中俄《 》: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2)18世紀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遭拒。 【拓展】典客與典屬國秦朝的典客屬于九卿之一,“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即負責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來關系的邊疆民族首領;典屬國‘掌蠻夷降者”,即具體管理已經歸附秦朝的邊疆民族的事務?!就卣埂空丫鋈就卣埂刻瞥褡尻P系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1.經濟繁榮,國力增強,這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3.唐朝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策略靈活,有利于改善民族關系,促進了不同民族的和睦相處?!就卣埂坎歼_拉宮的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拓展】都護府【拓展】都督府與大都護府的不同【拓展】元代“行漢法”的原因和意義1.原因:前代學習漢族經驗的影響;部分貴族的提倡和統治者的支持;統治中原地區的需要。2.意義(1)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2)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3)促進蒙古政權的封建化。(4)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就卣埂客了局贫让鞒谖髂仙贁得褡宓貐^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里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行政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其世襲。他們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但必須效忠朝廷,按時向朝廷交納貢賦、調兵從征,職位的繼承必須經過朝廷的批準。【拓展】清政府頒發給土爾扈特部頭領的虎鈕銀印【拓展】遣唐使【拓展】宋元與漢唐時期對外交往的不同點1.交往要道:由原來的內陸、沿海轉向遠洋。2.交往范圍:由近鄰國家擴大到西亞、北非等遠方國家。3.交往身份:由過去以政府派遣的官員或修行僧人為主轉為以商人和旅行家為主。(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與特點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1)第一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中原人民在戰爭中與其他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交融并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2)第二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國堅持維系與西南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吳國統治下的不同民族共同生產,開發江南;西晉時,匈奴、鮮卑、周、氏、羌族內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推動民族大交融。(3)第三次: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進程、推動封建生產關系向邊疆地區擴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大交融。特別是元的統一,使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并出現了新的民族,即回族的前身——回回。2.古代民族交融的特點(1)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2)儒家大一統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3)民族大交融促進國家統一,國家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因此,民族大交融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4)民族間和戰交錯,友好交往是主流,擴大了中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響,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矛盾突出。典例1[四川綿陽2023月考]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這反映出清代A.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 B.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C.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 D.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體現了融合了中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不是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以農為本,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君權神授,排除D項。重點2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條件、途徑及特點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1)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2)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3)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4)戰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2)路線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對外交通以海路為主。(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絲織品傳到西方,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以海外貿易為主,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漢朝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進行海外貿易。典例2[浙江2022預測]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此后,只要有中外沖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嚴守和約”。這說明(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現新舊雜糅特征 B.清朝完全喪失了對外關系的靈活性C.中國傳統經世致用觀念具有局限性 D.清政府淪為西方列強的在華代理人【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在對外交涉中,只要有中外沖突事件,清政府都強調要“嚴守和約”。對于清政府來說,“嚴守和約”有傳統宗藩關系中的“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成分,而條約是近代外交關系的體現,因此材料說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呈現新舊雜糅的特征,故選A項;“完全喪失”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經世致用觀念無關,排除C項;清政府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在華代理人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模擬測試】1.[河北省級聯測2022第八次月考]公元4世紀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著許多民族。如圖所示氐人《耕地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民族差異逐漸縮小 B.漢族王朝鼓勵西北開發C.區域經濟趨向多樣 D.氐人普遍重視精耕細作2.[北京十一學校2022三模]《禮賓圖》(下圖)是出土于陜西唐章懷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畫,描繪了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的情景。據此分析正確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時期友好和睦的民族關系B.鴻臚寺的職責僅限于管轄少數民族事務C.鴻臚寺是隸屬于唐朝尚書省的官方機構D.說明唐朝與世界各地區的交往更加頻繁3.[山東寧陽2022檢測]遼太宗耶律德光統治時期,采取了“胡漢分治”的制度,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边@一做法的出發點在于A.適應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 B.鞏固契丹族的奴隸制度C.為了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 D.頑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4.[湖北2022考前沖刺(一)]宋遼澶淵之盟以后,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開放了雄州等四處榷場,雙方交換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藥、犀角象牙、蘇木、茶葉、繒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書籍等,遼方有羊、馬、橐駝、北珠等。從中可以看出A.區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場受官府控制較嚴C.奢侈品貿易占據主導 D.民間的走私較為常見5.[江西豐城2022期末]宋朝針對購自少數民族的馬匹不合標準的問題,大臣上奏:“朝廷與蠻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詔。”朝廷“尋如舊制”。據此推知,北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維護朝廷宗主地位C.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D.維護邊境地區穩定6.[海南2022模擬]元朝后期,燕山支脈居庸南口過街塔樓的壁面上鐫刻了很多題記,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鶻文、藏文、西夏文和漢字書寫的陀羅尼經經文,以及用后五種書面語記載的建塔功德記。這一現象可以用來佐證元朝A.多種文字的創建與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C.各民族間和諧共同發展 D.大一統國家意識的形成7.[天津2022仿真模擬]清統治者繼承中國古代特別是明代以來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傳統,入關之初即在京城建造歷代帝王廟,并多次對人祀的歷代帝王和配饗名臣進行調整和增補,最終建構了一個包括少數民族王朝在內的歷代帝王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完整統緒。清廷此舉反映了A.清朝政權的合法統治得到其他民族認可B.對中華統緒的認同和對中華文明的歸屬C.清朝主動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制度文化D.清朝消弭了滿漢之間的民族差異和矛盾8.[青海西寧2022聯考]土司是中央政權承認的少數民族世襲首領。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取消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對當地進行管理,同時添設軍事機構,后來清廷批準了這些建議。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 B.實現民族自治C.消弭軍事沖突 D.維護國家統一9.[青海西寧2023開學考]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國際交通線。中國的絲綢、茶、瓷器等沿著這條路傳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相繼傳入中國,天文歷法、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傳播到了中國。這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A.物種交流之路 B.商貿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10.[福建廈門2023開學考]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圖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實為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耕經濟,生產方式與漢族差異縮小,A項正確;河西走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歸屬東晉漢人政權管轄,故不能得出漢族王朝的邊疆政策,排除B項;區域經濟一直就具有多樣性的特征,C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當時氐人以游牧經濟為主,故“普遍重視”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2.【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的情景”可知鴻臚寺屬于禮部主管外交的官員,而禮部屬于尚書省,故C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 駕崩,廟號太宗,葬于昭陵,這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B中“僅限于”的說法錯誤,排除;D中“ 世界各地區”的說法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3.【答案】A【詳解】契丹族和漢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過“胡漢分治”能夠適應不同民族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故選A;“胡漢分治”是為了鞏固遼國的統治,不僅是為了鞏固契丹族的奴隸制度,也不僅是為了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漢分治”屬于因地制宜的靈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4.【答案】A【詳解】從雙方交易的主要商品來看,宋方輸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遼方輸出的則以物質原料產品為主,這是雙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在貿易中的反映。可見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較游牧文明更具優勢,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政府對榷場的管理,排除B項;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較多,無法得出奢侈品占據主導的結論,排除C項;榷場是雙方政府按照盟約設立的交易場所,非民間走私貿易行為,排除D項。5.【答案】D【詳解】材料講的是朝廷對于少數民族不符合標準的馬匹應淘汰的問題,大臣的建議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也?!保詈蟪ⅰ皩と缗f制”,說明北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維護邊境地區穩定D項正確;其他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項。6.【答案】B【詳解】材料表明元朝后期出現了多種文字并存的現象,據此可推知此時期存在多種文化的交流現象,而且過街塔樓的壁面上存在梵文及各民族文字,故此可佐證此時期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中體現不出文字何時創建,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多種文字的并存,看不出民族間的關系,且結合所學,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項;材料僅僅反映多種文字并存,體現不出大一統國家意識,排除D項。7.【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對中華統緒的認同和對中華文明的歸屬,表達和中原王朝一脈相承的含義,B項正確;“得到其他民族認可”與材料祭祀歷代帝王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沿襲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無關,排除C項;民族差異和矛盾不可能消弭,排除D項。8.【答案】D【詳解】廢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歸流,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D正確;題干涉及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而非中央,排除A;改土歸流是加強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并不是實現民族自治,排除B;C表述絕對,排除。9.【答案】C【詳解】從材料“中國的絲綢、茶、瓷器等沿著這條路傳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相繼傳入中國,天文歷法,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傳播到了中國”可以得出,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項正確;A、B兩項說法片面,排除;D項材料不涉及,排除。10.【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從廣州出口,“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是為官府、皇室及軍隊服務的,排除B項;“頗受歡迎”的說法夸張,排除C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明顯削弱”,排除D項。附:教師版(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一)秦朝周邊民族:①東北夫余、烏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管理機構: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3、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長城;②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二)漢朝1、管理機構: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民族事務。2、民族關系(1)北方①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②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取得大勝;③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④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2)西域①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3)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3、邊疆政策: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三)隋唐1、管理機構: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①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②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隋朝的邊疆政策①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各族先后歸附。②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統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迎韋洸進入廣州,被封為譙國夫人)。③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④加強與流求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3、唐朝邊疆政策①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②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督府、羈縻州,西北設安西(唐太宗)、北庭都護府(武則天),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四)宋朝民族關系:長期并立①各民族政權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②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五)元朝(1)背景: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遼闊,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3)管理機構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②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稅。(六)明朝1、管理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2、修長城: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3、開放馬市: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4、邊疆管理①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②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③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5、對西藏的管理: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七)清朝的民族關系①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②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與蒙古族的合作;③通過軍事斗爭平定噶爾丹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④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⑤在西南,沿襲土官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流交往。(二)秦漢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擴大;漢朝已經打通陸海通道。(1)陸路①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陸①從合蒲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予“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三)隋唐1、概況: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2、陸路:西域商路通暢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②唐朝通過與大食接觸把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3、海路:交往活躍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發到達赤土國,國王遣其子隨常駿來中國;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文化帶到日本。(四)宋朝(1)陸路:交通阻隔(2)海路:海運發達①恢復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五)元朝:陸海通道都很暢通。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來華,在中國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經海陸回到威尼斯,后來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六)明朝(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2)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止。(七)清朝:對外關系緩慢轉型(1)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2)18世紀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遭拒。 【拓展】典客與典屬國秦朝的典客屬于九卿之一,“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即負責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來關系的邊疆民族首領;典屬國‘掌蠻夷降者”,即具體管理已經歸附秦朝的邊疆民族的事務?!就卣埂空丫鋈就卣埂刻瞥褡尻P系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1.經濟繁榮,國力增強,這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3.唐朝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策略靈活,有利于改善民族關系,促進了不同民族的和睦相處?!就卣埂坎歼_拉宮的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拓展】都護府【拓展】都督府與大都護府的不同【拓展】元代“行漢法”的原因和意義1.原因:前代學習漢族經驗的影響;部分貴族的提倡和統治者的支持;統治中原地區的需要。2.意義(1)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2)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3)促進蒙古政權的封建化。(4)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就卣埂客了局贫让鞒谖髂仙贁得褡宓貐^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里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行政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其世襲。他們對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但必須效忠朝廷,按時向朝廷交納貢賦、調兵從征,職位的繼承必須經過朝廷的批準。【拓展】清政府頒發給土爾扈特部頭領的虎鈕銀印【拓展】遣唐使【拓展】宋元與漢唐時期對外交往的不同點1.交往要道:由原來的內陸、沿海轉向遠洋。2.交往范圍:由近鄰國家擴大到西亞、北非等遠方國家。3.交往身份:由過去以政府派遣的官員或修行僧人為主轉為以商人和旅行家為主。(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與特點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1)第一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中原人民在戰爭中與其他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交融并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2)第二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國堅持維系與西南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吳國統治下的不同民族共同生產,開發江南;西晉時,匈奴、鮮卑、周、氏、羌族內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推動民族大交融。(3)第三次: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進程、推動封建生產關系向邊疆地區擴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大交融。特別是元的統一,使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并出現了新的民族,即回族的前身——回回。2.古代民族交融的特點(1)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2)儒家大一統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3)民族大交融促進國家統一,國家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交融。因此,民族大交融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4)民族間和戰交錯,友好交往是主流,擴大了中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響,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矛盾突出。典例1[四川綿陽2023月考]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這反映出清代A.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 B.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C.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 D.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體現了融合了中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不是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以農為本,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君權神授,排除D項。重點2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條件、途徑及特點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1)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2)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3)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4)戰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2)路線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對外交通以海路為主。(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絲織品傳到西方,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以海外貿易為主,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漢朝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進行海外貿易。典例2[浙江2022預測]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此后,只要有中外沖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嚴守和約”。這說明(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現新舊雜糅特征 B.清朝完全喪失了對外關系的靈活性C.中國傳統經世致用觀念具有局限性 D.清政府淪為西方列強的在華代理人【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在對外交涉中,只要有中外沖突事件,清政府都強調要“嚴守和約”。對于清政府來說,“嚴守和約”有傳統宗藩關系中的“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成分,而條約是近代外交關系的體現,因此材料說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呈現新舊雜糅的特征,故選A項;“完全喪失”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經世致用觀念無關,排除C項;清政府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在華代理人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D項。【模擬測試】1.[河北省級聯測2022第八次月考]公元4世紀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著許多民族。如圖所示氐人《耕地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民族差異逐漸縮小 B.漢族王朝鼓勵西北開發C.區域經濟趨向多樣 D.氐人普遍重視精耕細作【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圖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實為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耕經濟,生產方式與漢族差異縮小,A項正確;河西走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歸屬東晉漢人政權管轄,故不能得出漢族王朝的邊疆政策,排除B項;區域經濟一直就具有多樣性的特征,C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當時氐人以游牧經濟為主,故“普遍重視”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2.[北京十一學校2022三模]《禮賓圖》(下圖)是出土于陜西唐章懷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畫,描繪了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的情景。據此分析正確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時期友好和睦的民族關系B.鴻臚寺的職責僅限于管轄少數民族事務C.鴻臚寺是隸屬于唐朝尚書省的官方機構D.說明唐朝與世界各地區的交往更加頻繁【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的情景”可知鴻臚寺屬于禮部主管外交的官員,而禮部屬于尚書省,故C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 駕崩,廟號太宗,葬于昭陵,這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B中“僅限于”的說法錯誤,排除;D中“ 世界各地區”的說法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3.[山東寧陽2022檢測]遼太宗耶律德光統治時期,采取了“胡漢分治”的制度,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一做法的出發點在于A.適應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 B.鞏固契丹族的奴隸制度C.為了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 D.頑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A【詳解】契丹族和漢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過“胡漢分治”能夠適應不同民族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故選A;“胡漢分治”是為了鞏固遼國的統治,不僅是為了鞏固契丹族的奴隸制度,也不僅是為了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漢分治”屬于因地制宜的靈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4.[湖北2022考前沖刺(一)]宋遼澶淵之盟以后,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開放了雄州等四處榷場,雙方交換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藥、犀角象牙、蘇木、茶葉、繒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書籍等,遼方有羊、馬、橐駝、北珠等。從中可以看出A.區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場受官府控制較嚴C.奢侈品貿易占據主導 D.民間的走私較為常見【答案】A【詳解】從雙方交易的主要商品來看,宋方輸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遼方輸出的則以物質原料產品為主,這是雙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在貿易中的反映。可見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較游牧文明更具優勢,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政府對榷場的管理,排除B項;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較多,無法得出奢侈品占據主導的結論,排除C項;榷場是雙方政府按照盟約設立的交易場所,非民間走私貿易行為,排除D項。5.[江西豐城2022期末]宋朝針對購自少數民族的馬匹不合標準的問題,大臣上奏:“朝廷與蠻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詔?!背ⅰ皩と缗f制”。據此推知,北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維護朝廷宗主地位C.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D.維護邊境地區穩定【答案】D【詳解】材料講的是朝廷對于少數民族不符合標準的馬匹應淘汰的問題,大臣的建議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也。”,最后朝廷“尋如舊制”,說明北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維護邊境地區穩定D項正確;其他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項。6.[海南2022模擬]元朝后期,燕山支脈居庸南口過街塔樓的壁面上鐫刻了很多題記,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鶻文、藏文、西夏文和漢字書寫的陀羅尼經經文,以及用后五種書面語記載的建塔功德記。這一現象可以用來佐證元朝A.多種文字的創建與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C.各民族間和諧共同發展 D.大一統國家意識的形成【答案】B【詳解】材料表明元朝后期出現了多種文字并存的現象,據此可推知此時期存在多種文化的交流現象,而且過街塔樓的壁面上存在梵文及各民族文字,故此可佐證此時期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中體現不出文字何時創建,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多種文字的并存,看不出民族間的關系,且結合所學,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項;材料僅僅反映多種文字并存,體現不出大一統國家意識,排除D項。7.[天津2022仿真模擬]清統治者繼承中國古代特別是明代以來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傳統,入關之初即在京城建造歷代帝王廟,并多次對人祀的歷代帝王和配饗名臣進行調整和增補,最終建構了一個包括少數民族王朝在內的歷代帝王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完整統緒。清廷此舉反映了A.清朝政權的合法統治得到其他民族認可B.對中華統緒的認同和對中華文明的歸屬C.清朝主動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制度文化D.清朝消弭了滿漢之間的民族差異和矛盾【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對中華統緒的認同和對中華文明的歸屬,表達和中原王朝一脈相承的含義,B項正確;“得到其他民族認可”與材料祭祀歷代帝王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沿襲中原地區的政治制度無關,排除C項;民族差異和矛盾不可能消弭,排除D項。8.[青海西寧2022聯考]土司是中央政權承認的少數民族世襲首領。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取消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對當地進行管理,同時添設軍事機構,后來清廷批準了這些建議。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 B.實現民族自治C.消弭軍事沖突 D.維護國家統一【答案】D【詳解】廢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歸流,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D正確;題干涉及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而非中央,排除A;改土歸流是加強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并不是實現民族自治,排除B;C表述絕對,排除。9.[青海西寧2023開學考]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國際交通線。中國的絲綢、茶、瓷器等沿著這條路傳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相繼傳入中國,天文歷法、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傳播到了中國。這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A.物種交流之路 B.商貿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答案】C【詳解】從材料“中國的絲綢、茶、瓷器等沿著這條路傳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相繼傳入中國,天文歷法,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傳播到了中國”可以得出,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項正確;A、B兩項說法片面,排除;D項材料不涉及,排除。10.[福建廈門2023開學考]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從廣州出口,“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是為官府、皇室及軍隊服務的,排除B項;“頗受歡迎”的說法夸張,排除C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明顯削弱”,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