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學習目標1.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2.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3.簡述機體通過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等系統參與內、外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基礎梳理1.體液概念:體內都含有大量以 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通稱為體液。2.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存在與細胞 ,約占 )和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 )3.血漿是血液的 部分,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4. 組織液是存在于 的液體,又叫組織問隙液。它主要由 通過滲出到細胞間而形成,大部分物質能夠被重新吸收回血漿。5. 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 經 進入 而形成的。6.血漿、組織液、淋巴液之間的關系:7. 人們把這個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作 。易錯提示1.細胞外液成分為:血液、組織液、淋巴液。( )2.細胞內液即內環境。(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1. 血漿中約90%為水;其余10%分別是: (7%一9%),無機鹽(約1%),以及血液運輸的其他物質,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激素、各種代謝廢物等。2. 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 中含有較多的 ,而組織液和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易錯提示1.血漿中含有蛋白質。( )2.組織液和淋巴液中也像血漿一樣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三、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 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三個主要方面: 、 和 。2.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 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 ,即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 的含量有關。組成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上占有明顯優勢的是 和 ,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 和 。3. 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 。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其中含有的 、 等物質有關。4. 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 左右。易錯提示1.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2. 正常人的血漿pH為7.35—7.45,主要與CO2有關。( )四、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1. 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 的參與。2. 機體的各個部分正常運行和協調一致,共同保證 與外界環境之間 的順利進行。3.細胞不僅依賴于 ,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易錯提示1.細胞必須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細胞可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深化探究1.①液為 ,②液為 ,③液為 。②③④共同構成的胰腺組織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 。2.一般情況下,②與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 。3.紅細胞內的氧進入細胞被利用至少穿過 層生物膜。隨堂訓練1.如圖表示內環境成分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A. B.C. D.2.進行人體肌肉注射,藥液進入人體后作用于靶細胞所經過的一般途徑是( )A.血漿→組織液→淋巴→組織液→靶細胞B.淋巴→血漿→組織液→血漿→靶細胞C.D.3.下列物質中,不屬于內環境成分的是( )A.CO2、O2 B.H2O、Na+C.C6H12O6、尿素 D.血紅蛋白、氧化酶4.患急性腸炎的病人極易腹瀉脫水,且容易出現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現象,一般給其靜脈輸液時選擇哪種溶液并直接輸送到哪種內環境中 ( )A.葡萄糖鹽水—血漿B.生理鹽水—血漿C.生理鹽水—血液D.葡萄糖水—血漿5.醫學上常用0.9%的NaCl溶液給病人輸液,而不是高于或低于此濃度的NaCl溶液,說明無機鹽的作用是( )A.消炎殺菌 B.提供能量C.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D.維持血漿的正常濃度6.下列有關內環境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B.內環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質C.正常人血漿的pH在7.35~7.45之間,與內環境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質有關D.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即人體的正常體溫7.醫生給病人輸液時必須使用生理鹽水,這主要是因為生理鹽水( )A.能提供與細胞內液平衡的滲透壓 B.能夠為細胞的生命活動補充能量C.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 D.能夠維持人體內環境的酸堿平衡8.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需要“媒介”,下列關于該“媒介”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媒介"的穩態指的是其理化性質保持動態平衡B.調節該"媒介"穩態的系統是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C.該"媒介"pH的穩定與HCO3-和HPO42-等離子有關D.血紅蛋白、尿素、神經遞質、抗體可存在于該"媒介"中9.人劇烈活動后,隔一段時間血漿的pH會( )A.大于7.35~7.45 B.遠小于7.35~7.45C.維持在7.35~7.45 D.穩定在3~410.如圖為人體內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其中A、B處箭頭指向液體流動的方向,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圖表示細胞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其中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 (填標號)。(2)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有多種。以氧氣為例,氧氣從血液進入組織細胞的方式是 ,紅細胞所攜帶的氧氣至少需要經過 層磷脂分子層才能被①組織細胞利用,氧氣主要參與有氧呼吸的第 階段。圖中氧氣含量最高的是 (填標號)。(3)—般情況下,②與③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 。(4)淋巴細胞主要存在于圖中的 (填標號)部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血漿和組織液之間,成分可以互相交換,組織液只能轉化為淋巴,淋巴也只能轉化為血漿。2.答案:C解析:3.答案:D解析:內環境的成分就是細胞外液的成分,必須存在于細胞外液中,CO2、O2、H2O、Na+、C6H12O6和尿素都存在于細胞外液中;而血紅蛋白和氧化酶是細胞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成分。故答案選D。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穩態和無機鹽的作用等相關知識點。病人因腹瀉脫水而出現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現象,說明其丟失了大量的無機鹽和水分,且能量供應也不足,所以靜脈輸液時要輸入葡萄糖鹽水,輸入的液體直接進入血漿,A正確,B、D錯誤;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其中血細胞不屬于內環境,C錯誤。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査內環境穩態的知識。0.9%的NaCl溶液是生理鹽水,該溶液的濃度與人體血漿濃度和細胞內液濃度相等,能夠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因此醫學上常用0.9%的NaCl溶液給病人輸液,而不是高于或低于此濃度的NaCl溶液。6.答案:B解析: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A正確;內環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B錯誤;正常人血漿的pH在7.35~7.45之間,與內環境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質有關,C正確;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即人體的正常體溫,D正確。7.答案:A解析:8.答案:C解析:A、內環境穩態是指理化性質和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A錯誤;B、調節該“媒介”穩態的系統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B錯誤;C、內環境中pH的穩定與HCO3-和HPO42-等緩沖物質有關,C正確;D、血紅蛋白在紅細胞中,不在該“媒介”中,D錯誤。故選:C。9.答案:C解析:人劇烈活動后,部分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呼產生乳酸,但因為血液中有緩沖物質,如碳酸氫鈉,該物質會和乳酸發生中和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乳酸鈉可以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經調節后血漿的pH仍然維持在7.35~7.45.故選:C。10.答案: (1)②③(2)自由擴散12三②(3)②中含較多的蛋白質, ③中蛋白質含量較少(4)②④解析: (1)毛細血管壁 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2)氧氣從血液進入組織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紅細胞所攜帶的氧氣至少需要依次經過紅 細胞膜(1層細胞膜)、毛細血管壁(1層細胞,2層細胞膜)、組織細胞的細胞膜、線粒體外膜和線粒體內膜,共要經過6層生物膜、12層磷脂分子層才能被組織細胞利用;氧氣主要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三階 段。圖中氧氣含量最高的是血漿。(3)血漿與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血漿中含較多的蛋白質,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較少。(4)淋巴細胞主要存在于血漿和淋巴。基礎梳理基礎梳理基礎梳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