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2019)生物高考知識點梳理&對點訓練7.3 生物的進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2019)生物高考知識點梳理&對點訓練7.3 生物的進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2019)生物高考知識點梳理&對點訓練
7.3 生物的進化
知識點(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比較解剖學、胚胎學以及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給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1.生物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
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內容 ①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②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③適應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意義 最早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否定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內容 ①過度繁殖;②生存斗爭;③遺傳變異;④適者生存
意義 ①對生物的進化和適應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釋;②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③揭示了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
不足 ①對于遺傳和變異的認識還局限于性狀水平,不能科學地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②對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局限于個體水平
【連接教材資料】1.(必修2 P102圖6 3)回答下列與圖示有關的問題:
(1)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與人的上肢相比,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而且排列順序也基本一致,這說明了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它們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
(2)這四種前(上)肢內部結構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異,外形差別也很大,這說明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也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特點。
2.(必修2 P103“思考·討論”拓展)人和類人猿在DNA的堿基序列方面高度接近,可說明人和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并且親緣關系很近。不同生物的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異大小不一,可表明現存各種生物有著或遠或近的親緣關系,差異大說明親緣關系遠,反之則近。同時也能反映各種生物在進化史上出現的順序。
【知識點考法訓練】
考法(一) 考查生物進化的證據
1.(2022·菏澤月考)關于生物的進化,只能靠證據和邏輯來推測。以下有關生物進化證據和結論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經滅絕的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
B.人和魚的胚胎發育經歷了有腮裂及有尾的階段,可以用人與魚有共同祖先來解釋
C.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說明這些哺乳動物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D.化石證據可作為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
解析:選C 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但有的結構和功能相似,這說明這些哺乳動物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
2.下列關于證明生物進化證據的論述,正確的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
B.蝙蝠的翼和人的手具有結構的相似性可以說明兩種生物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
C.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血緣關系
D.現存的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
解析:選D 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A錯誤;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而不是人的手,B錯誤;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親緣關系,C錯誤。
  
考法(二) 考查自然選擇學說
3.(2022·錦州高三開學考試)科研人員使用人工射線對某種細菌進行多次誘變處理,最后終于在突變型細菌中提取到一種新型抗生素,它能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多次誘變處理后,經過連續數代的選擇,細菌微小的抗性變異積累成了顯著變異
B.突變型細菌出現了新性狀,其進行繁殖時直接將新性狀傳給后代
C.人工使用的新型抗生素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過程屬于人工選擇
D.使用新型抗生素會殺死全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個體
解析:選A 在生物繁殖過程中,個體并不是把性狀直接傳遞給后代,而是把親代基因傳遞給后代,B錯誤;人工使用的新型抗生素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選擇過程屬于自然選擇,C錯誤;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可能存在抗新型抗生素的個體,使用新型抗生素不一定會殺死全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個體,D錯誤。
4.如圖所示施用某種殺蟲劑以后,昆蟲種群所發生的改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類個體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該殺蟲劑未能誘發其產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來源是可遺傳變異,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一定來源于遺傳
C.若連續使用該殺蟲劑,抗該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
D.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型
解析:選B 觀察題圖可知,②類個體是在施用殺蟲劑之前,已經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性基因的個體,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可能來源于原種群中含抗性基因的個體,殺蟲劑只起選擇作用,①類個體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確;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也可能來源于基因突變,B錯誤;若連續使用該殺蟲劑,不含抗性基因的個體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個體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故抗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C正確;施用殺蟲劑后,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故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型,D正確。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兩個注意點
(1)環境因素的作用會提高突變的頻率,但任何情況下變異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環境不能起到定向誘導變異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對不定向的變異進行定向選擇。
(2)在運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問題時,要注意“變異在前,選擇在后”的思路。  
知識點(二)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與物種的形成
(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單位。
2.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3.基因頻率
概念 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
計算 基因頻率=×100%
影響因素 突變、選擇、遷移等
4.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1)原因:基因突變。
(2)可遺傳的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
(3)可遺傳變異的形成、特點和作用。
形成 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
特點 隨機的、不定向的
作用 只是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是由生存環境決定的。
5.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原因 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不斷提高;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下降
結果 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物種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離
3.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
(2)結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1.實驗原理
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
2.方法步驟
(1) 用記號筆在培養皿的底部畫2條相互垂直的直線,將培養皿分為4個區域,分別標記為①~④
(2) 取少量細菌的培養液,用無菌的涂布器(或無菌棉簽)均勻地涂抹在培養基平板上
(3) 用無菌的鑷子先夾取1張不含抗生素的紙片放在①號區域的中央,再分別夾取1張抗生素紙片放在②~④號區域的中央,蓋上皿蓋
(4) 將培養皿倒置于37 ℃的恒溫箱中培養12~16_h
(5) 觀察培養基上細菌的生長狀況。若紙片附近出現了抑菌圈,測量和記錄每個實驗組中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
(6) 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已滅菌的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然后重復步驟(2)~(5)。如此重復幾代,記錄每一代培養物抑菌圈的直徑
3.注意事項
實驗結束后,應將耐藥菌、培養基、紙片等進行高溫滅菌處理,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
【連接教材資料】1.(必修2 P112“知識鏈接”思考)染色體數目變異和結構的變異都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嗎?為什么?
提示:都能。染色體數目變異必然引起染色體上基因數目的變化,進而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也會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2.(必修2 P117“思考·討論”發掘)通過地雀的形成過程,說明物種形成需要的環節。
提示:(1)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材料;(2)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出現意味著新物種的產生。
[知識梳理]
1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判斷
1.物種形成的三大模式
2.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不同
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
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 基因頻率改變
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 出現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是質變 基因頻率改變,屬于同一物種,是量變
二者聯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 ②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
[典例1] (2022·保定一模)圖中A、B、C表示環境條件差異較大,存在地理隔離的三個地區,A地區某種群部分個體遷移至B、C地區(t1、t2表示不同的時期),經長期進化逐漸形成兩個新物種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留居在A地區的甲種群基因庫將保持穩定不變
B.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必須經過地理隔離這一條件
C.t1時B、C兩地區的種群遺傳上的差異不可能是突變造成的
D.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適應各自環境的新物種
[解析] 因為自然選擇、基因突變等因素,留居在A地區的甲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A錯誤;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的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但一定經過生殖隔離,B錯誤;由于環境條件差異較大且存在地理障礙,故t1時B、C兩地區的種群遺傳上的差異有可能是突變造成的,C錯誤;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適應各自環境的新物種,D正確。
[答案] D
(1)“新物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與原物種之間已形成生殖隔離和物種必須是可育的。如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均不可稱為“物種”,因為它們均是“不育”的;而四倍體西瓜相對于二倍體西瓜則是“新物種”,因為它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子代(三倍體西瓜)不育,意味著二者間已產生生殖隔離,故已成為新物種。
(2)判斷方法: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為可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種;若不能進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為不可育后代,就為不同物種。  
[對點練習]
1.(2022·濰坊模擬)某山地的蝸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兩個種群,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發生了明顯的進化,而后山丘障礙消失,進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b1和c1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二者之間也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B.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發生了改變
C.d1和d2形態差別較大,所以二者之間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
D.生物圈中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歷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離
解析:選B 山丘的形成將蝸牛分成了兩個種群,b1和c1之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離,A錯誤;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發生了進化,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B正確;生殖隔離出現的標志是兩種生物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態差別大的生物之間不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C錯誤;不經過地理隔離也可以形成新物種,如四倍體西瓜,D錯誤。
2.如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離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
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
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
解析:選B 圖示是物種形成的常見模式,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產生生殖隔離。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又分別演化出b、c、d三個種群,b、d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由于d是由a1演變而來,c是由a2演變而來,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正確;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由于b和d兩個種群之間有地理隔離,有可能存在生殖隔離,故二者可能屬于不同的物種,C錯誤;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它們仍是同一物種,D錯誤。
[知識梳理]
2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一)種群的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1.“定義法”求解基因頻率
(1)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
=×100%。
(2)若在常染色體上,則:
某基因頻率=×100%。
(3)若在X染色體上,則:
=×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頻率(以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A和a為例)
3.利用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型頻率
(1)前提條件:a.種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c.沒有遷入和遷出;d.沒有自然選擇;e.沒有突變。
(2)計算公式:
①當等位基因只有兩個時(A、a),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
②逆推計算:已知隱性純合子的概率,求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二)利用基因頻率進行遺傳概率計算
1.利用遺傳平衡定律計算人類遺傳病的患病概率的解題思路
2.當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時其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相關的規律總結
以色盲為例,相關基因用B、b表示:
(1)男性中相關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關系。
應用:當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時,在雄性個體中,某一基因的頻率等于該基因型的頻率,求出了相關的基因型頻率,就等于求出了基因頻率。
(2)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男性中色盲基因的頻率=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頻率(都約為7%)。
(3)色盲在男女性中發病率的關系。
[典例2] (2022·南昌摸底)某昆蟲成蟲體色深色對淺色為顯性,該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某地新遷入的種群中共2 000個個體,其中AA個體占25%,Aa個體占70%,種群中個體隨機交配,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存活率相等。若沒有突變、遷入和遷出等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群中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60%
B.子一代種群的基因頻率和親代相同
C.子一代中Aa的個體數量約為960個
D.子一代中淺色成蟲所占比例為16%
[解析] AA占25%,Aa占70%,可求得aa占5%,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25%+70%×1/2=60%,A正確;在沒有突變、遷入和遷出,各種基因型個體存活率相等等條件下,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B正確;種群個體隨機交配,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60%,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40%,Aa基因型頻率=2×60%×40%=48%,但下一代數量不一定還是2 000個,故Aa的個體數量無法計算,C錯誤;子一代中的淺色成蟲基因型為aa,概率為40%×40%=16%,D正確。
[答案] C
[對點練習]
3.(2022·武漢模擬)假設遷入某海島的果蠅初始種群足夠大且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中aa占1/100,每種基因型中雌雄個體數目相等(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果蠅初始種群中a基因頻率為0.1
B.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子一代中A基因頻率0.99
C.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子一代中Aa基因型頻率占1.98%
D.子一代隨機交配產生的子二代中,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均與子一代相等
解析:選A 初始種群只有兩種基因型,a基因頻率=1/100=0.01,A基因頻率為0.99,A錯誤;在沒有突變、自然選擇,也沒有遷入和遷出的前提下,基因頻率不改變,B正確;子一代Aa基因型頻率為2×99%×1%=1.98%,C正確;除初始種群外,以后各代的基因型頻率也不改變,D正確。
4.某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色盲在男性中的發病率為7%。現有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妻子為該常染色體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攜帶者。那么,他們所生小孩同時患上述兩種遺傳病的概率是(  )
A.1/88 B.1/22
C.7/2 200 D.3/800
解析:選A 某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其由A、a控制)的發病率為1%,根據遺傳平衡定律,可以算出該隱性致病基因a的頻率==10%,基因A的頻率=1-10%=90%;那么人群中表現正常且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10%×90%/(1-1%)=2/11,則丈夫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11,妻子的基因型為Aa。所以,這對夫婦所生的孩子中患該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概率是1/4×2/11=1/22。控制色盲的基因用B、b表示,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丈夫的基因型是XBY,他們生出患色盲孩子的概率是1/4。綜上分析可知,他們所生的孩子中同時患以上兩種遺傳病的概率是1/4×1/22=1/88。
5.果蠅是常用的遺傳學研究的實驗材料。據資料顯示,果蠅約有104對基因,現有一果蠅種群,約有107個個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統稱為種群的________。
(2)隨機從該種群中抽出100只果蠅,測得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則A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aa個體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
(3)已知果蠅紅眼與白眼為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位于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白眼受隱性基因(b)控制,隨機抽取雌雄果蠅各100只,其中測得雌果蠅中XBXB(紅眼)30只,XBXb(紅眼)60只,XbXb(白眼)10只,雄果蠅中XBY(紅眼)60只,XbY(白眼)40只,則B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XbXb個體在雌性中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
解析:(1)該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統稱為種群的基因庫。(2)根據定義可知,A基因的頻率=(2×AA個體數+Aa個體數)/(2×抽取個體總數)×100%=(2×35+60)/(2×100)×100%=65%,aa個體的基因型頻率=aa個體數/抽取個體總數×100%=(5/100)×100%=5%。(3)已知控制果蠅紅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根據定義可知,B基因的頻率=(2×該基因雌性純合子個體數+雌性雜合子個體數+雄性含該基因個體數)/(2×雌性個體數+雄性個體數)×100%=(2×30+60+60)/(2×100+100)×100%=60%,XbXb個體在雌性中的基因型頻率=(10/100)×100%=10%。
答案:(1)基因庫 (2)65% 5% (3)60% 10%
知識點(三)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一)協同進化
1.概念: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2.類型
(1)不同物種之間:如①某種蘭花具有細長的花距→某種蛾類具有細長的吸管似的口器;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獵豹的奔跑速度加快。
(2)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3.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4.結果:形成生物多樣性。
(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三個層次: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形成原因:協同進化。
3.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關鍵事件
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加快了進化速度;生態系統的第三極——消費者的出現,使生態系統有更復雜的結構;生物的登陸改變著陸地環境。
4.研究進化的主要依據:化石。
(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2.中性突變學說: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3.間斷平衡學說: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物種長期穩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的過程。
【知識點考法訓練】
1.大根蘭是分布于我國云貴地區的一種完全異養型蘭科植物。它的直接營養來源是菌根真菌。菌根真菌可以從鄰近木本植物獲取其光合產物,也可以分解枯木和殘葉等,并將營養物質傳遞給蘭科植物。由此無法推斷出(  )
A.異養型蘭科植物的間接營養來源是鄰近植物
B.異養型蘭科植物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
C.異養型蘭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異養型蘭科植物和菌根真菌在相互影響中協同進化
解析:選B 由題干信息菌根真菌可以從鄰近木本植物獲取其光合產物并將營養物質傳遞給蘭科植物可得知,異養型蘭科植物的間接營養來源是鄰近植物,A正確;生產者是屬于自養型生物,異養型蘭科植物是消費者,B錯誤;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異養型蘭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菌根可幫助植物吸收養分,而真菌也依靠植物的有機物生長,故異養型蘭科植物和菌根真菌在相互影響中協同進化,D正確。
2.(2022·黃岡模擬)黑腹裂籽雀是一種非洲雀,同一種群中其喙的寬度呈雙峰分布,兩種類型的喙在處理不同種莎草種子(它們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異:寬喙鳥善于處理硬種子,而窄喙鳥能更有效地處理軟種子。寬喙和窄喙之別是由單個等位基因的差異造成的。而中等大小喙的個體的鳥存活至成年的比例要低于寬喙鳥和窄喙鳥。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黑腹裂籽雀這種喙長度的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黑腹裂籽雀中的寬喙鳥與窄喙鳥間存在生殖隔離
C.黑腹裂籽雀寬喙鳥和窄喙鳥適應不同的資源環境
D.對于黑腹裂籽雀喙長的選擇有利于維持其等位基因的多樣性
解析:選B 黑腹裂籽雀這種喙長度的差異是食物差異經過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寬喙和窄喙之別是由單個等位基因的差異造成的,這樣選擇的結果使得長喙基因和短喙基因都得到了保存,寬喙鳥和窄喙鳥同屬于一個種群,存在基因的交流,不存在生殖隔離,B錯誤。寬喙鳥善于處理硬種子,而窄喙鳥能更有效地處理軟種子,C正確。寬喙和窄喙之別是由單個等位基因的差異造成的。而中等大小喙的個體的鳥存活至成年的比例要低于寬喙鳥和窄喙鳥,經自然選擇得到了很多的表現類型,根本上保留了多種基因,有利于維持其等位基因的多樣性,D正確。
[課時驗收評價]
1.下列不屬于生物進化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證據的是(  )
A.高等動物胚胎發育始于受精卵,說明了高等動物起源于單細胞
B.胚胎發育早期階段有鰓裂,說明古代脊椎動物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C.人胚胎發育早期有尾,說明人是從有尾動物進化來的
D.化石證據揭示了生物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
解析:選D 化石證據屬于古生物學證據,而非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證據。
2.家鴿有很多品種,而且不同品種的家鴿形態特征各異,如信鴿、扇尾鴿、球胸鴿、鳳頭鴿、喇叭鴿等均有獨特的外形。經過長時間的人工雜交和選育,家鴿的品種日漸增多。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家鴿的選育提供原材料
B.家鴿選育過程中基因頻率不會發生定向改變
C.家鴿產生的變異不能在選育過程中都保留下來
D.選育出的新品種與原品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解析:選B 長時間的人工選育會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B錯誤;變異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不能傳遞給下一代,無法保留,C正確;家鴿新品種不是新物種,與原品種不存在生殖隔離,D正確。
3.科研人員從一種溶桿菌屬的細菌中提取一種新型抗生素(LysocinE),它能對抗常見抗生素無法對付的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藥性變異來源于基因突變
B.“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一超級細菌的形成意味著該種群發生了進化
C.按照現代進化理論解釋,超級細菌形成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E)不一定會使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消亡
解析:選C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細胞中沒有染色體,不進行有性生殖,所以其可遺傳變異的來源是基因突變,沒有基因重組與染色體變異,A正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一超級細菌的形成是原有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的改變,超級細菌一定發生了進化,B正確;超級細菌形成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錯誤;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E)會使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不一定使其消亡,D正確。
4.下圖表示某群島上蟬的物種演化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別代表不同種類的蟬。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戊和丁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離造成生殖隔離
B.由乙形成丙和丁的過程說明變異是不定向的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過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圖示說明新物種的形成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
解析:選D 分析題圖可知,A島和B島存在地理隔離,環境不同,選擇方向不同,最終導致戊和丁形成生殖隔離,A正確;由乙形成丙和丁的過程說明變異是不定向的,B正確;新物種的形成是通過定向自然選擇形成的,由于環境的不同,自然選擇的方向不同,C正確;新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非要經過地理隔離,如丙和丁,D錯誤。
5.下列關于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
B.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C.一個物種的形成或滅絕會影響到若干其他物種的進化
D.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
解析:選C 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既可以是相互斗爭、相互淘汰,從而改變種群基因頻率,導致進化發生,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條件下,相互選擇、協同進化,A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B錯誤;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D錯誤。
6.(2022·青島期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兩個猴面花姐妹種——粉龍頭(花瓣呈粉紅色)和紅龍頭(花瓣呈紅色)。它們起源于一個粉色花的祖先種,兩者分布區重疊,前者(粉龍頭)由黃蜂授粉,后者(紅龍頭)由蜂鳥授粉。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粉龍頭和紅龍頭猴面花是因長期地理隔離而產生生殖隔離形成的
B.兩者雖然分布區重疊,但因授粉方式不同,因此不存在種間競爭
C.粉龍頭猴面花種群的突變對紅龍頭猴面花種群的基因頻率無影響
D.兩者分布區重疊導致自然選擇對兩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所起的作用相同
解析:選C 粉龍頭和紅龍頭猴面花的分布區重疊,兩者不存在地理隔離,A錯誤;兩者存在對生存資源(空間資源、營養等)的競爭,B錯誤;變異是自然發生的,一個種群發生的突變對另一種群的基因頻率沒有影響,C正確;粉龍頭和紅龍頭猴面花分布區重疊,但兩者傳粉動物不同,說明自然選擇對兩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所起的作用不相同,D錯誤。
7.如圖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種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屬于同一物種,都以物種丙作為食物。由于地理隔離,且經過若干年的進化,現在不能確定甲和乙是否還屬于同一物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若甲和乙在一起還能進行自由交配,則它們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離
B.甲、乙與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對生物進化是不利的
C.若甲和乙仍然為同一物種,則它們具有共同的基因庫
D.自然選擇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解析:選D 若甲、乙自由交配產生的后代可育,則它們不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甲、乙與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對生物進化是有利的,B錯誤;基因庫是對種群而言的,甲、乙屬于兩個種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庫,C錯誤。
8.(2022·長沙模擬)在一個較大的果蠅種群中,雌雄果蠅數量相等,且雌雄個體之間可以自由交配。若種群中B的基因頻率為80%,b的基因頻率為20%,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若B、b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雄果蠅中出現基因型為bb的概率為4%
B.若B、b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顯性個體中出現雜合雄果蠅的概率約為17%
C.若B、b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4%、20%
D.若B、b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則說明該果蠅種群一定發生了進化
解析:選C 若B、b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雄果蠅中出現基因型為bb的概率為20%×20%=4%,A正確;若B、b位于常染色體上,出現基因型為BB的概率為80%×80%=64%,出現基因型為Bb的概率為2×80%×20%=32%,則顯性個體中出現雜合雄果蠅的概率為32%÷(32%+64%)×1/2≈17%,B正確;若B、b只位于X染色體上,在雌性個體中,XbXb為20%×20%=4%,在雄性個體中,XbY為20%,而雌雄數量相等,所以該種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2%、10%,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若B、b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則說明該果蠅種群一定發生了進化,D正確。
9.某植物的抗性(R)對敏感(r)為顯性,如圖表示甲、乙兩個地區在T1和T2時間點,RR、Rr和rr的基因型頻率。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T2時甲地區r基因頻率為25%
B.據圖可知,甲、乙兩地區的種群都發生了進化
C.甲地區基因型頻率變化更大,原因是兩地區環境不同
D.與乙地區相比,甲地區有更多的r基因突變成R基因
解析:選D 甲地區T2時刻,RR約占0.6,Rr約占0.3,rr約占0.1,則R的基因頻率=(0.6+1/2×0.3)×100%=75%,r的基因頻率為25%,A正確;甲地區T1時刻,RR約占0.05,Rr約占0.35,rr約占0.6,則R的基因頻率=(0.05+1/2×0.35)×100%=22.5%;乙地區T1時刻,RR約占0.05,Rr約占0.15,rr約占0.8,則R的基因頻率=(0.05+1/2×0.15)×100%=12.5%,r的基因頻率為87.5%;T2時刻,RR約占0.1,rr約占0.7,Rr約占0.2,因此R的基因頻率=(0.1+1/2×0.2)×100%=20%,r的基因頻率為80%,甲、乙兩個地區在兩個時間點上的基因頻率都不同,說明兩地區的種群都發生了進化,B正確;據圖分析可知,兩個地區的基因型頻率都發生了變化,其中甲地區變化更大,其原因應該是兩地的環境不同,C正確;甲、乙地區基因頻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選擇,而不是基因突變,D錯誤。
10.某昆蟲的翅可按長度分為殘翅、中翅和長翅,且殘翅昆蟲不能飛行,翅越長運動能力越強。圖1表示某地區該種昆蟲的翅長與個體數量的關系,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該種昆蟲翅長差異的根本來源是________。
(2)如果有兩個較小的此種昆蟲的種群遷入了甲、乙兩個島嶼,其中甲島食物匱乏,運動能力強的生物更容易獲得食物,乙島經常有大風浪,飛行的昆蟲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們能從這一事實得到的結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在圖2中畫出昆蟲在甲島嶼繁殖數代以后翅長與個體數量的柱狀圖。
(4)若干年后,甲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A與乙島嶼形成的昆蟲種群B再次相遇,但它們已不能進行相互交配,說明兩種群的________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它們之間形成了________,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現有1 000只該種昆蟲遷入丙島嶼,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550只,Aa的個體有300只,aa的個體有150只。如果不考慮自然選擇和突變,昆蟲個體進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蟲的繁殖能力相同,則繁殖3代以后,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
解析:(1)導致生物性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2)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突變的利與害取決于是否適應當地的環境。(3)甲島食物匱乏,運動能力強的生物更容易獲得食物,所以若干年后,甲島上長翅個體最多,殘翅個體最少。(4)種群A與種群B不能進行交配表明這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存在很大差異,已經形成了生殖隔離。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A、B兩種群發生的可遺傳變異不同,也可能是因為種群A、B存在生殖隔離,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5)最初遷入丙島時,該昆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550×2+300)/2 000×100%=70%,a的基因頻率為30%,由于該昆蟲個體進行自由交配,且繁殖能力相同,第3代以后,A的基因頻率不發生改變,仍為70%,Aa的基因頻率為2×70%×30%=42%。
答案:(1)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絕對的,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境
(3)如圖所示:
(4)基因庫 生殖隔離 ①A、B兩種群發生的可遺傳變異不同 ②A、B兩種群存在地理隔離,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或甲、乙兩島自然選擇的作用不同,導致基因頻率改變的方向不同) (5)70% 4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监利县| 广汉市| 乐陵市| 汝城县| 浦东新区| 姚安县| 锡林郭勒盟| 鲜城| 正镶白旗| 西充县| 新宁县| 东安县| 哈尔滨市| 关岭| 萨嘎县| 濮阳市| 泊头市| 彰武县| 防城港市| 万全县| 宜春市| 营山县| 河西区| 潞城市| 襄汾县| 南开区| 墨玉县| 都江堰市| 涿鹿县| 砚山县| 中山市| 宁德市| 南汇区| 墨竹工卡县| 炎陵县| 黔西县| 德令哈市| 普兰店市| 西峡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