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2019)生物高考知識點梳理&對點訓練8.1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知識點(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的組成2.內環境的構成及成分間的相互關系(1)內環境概念: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之間的關系。3.連線下列幾種細胞所生活的具體內環境(二)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1.內環境的成分(1)血漿的主要成分。(2)與血漿相比,組織液、淋巴液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三)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1)細胞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連接教材資料】1.(選擇性必修1 P6“概念檢測”T1改編)人在進行一定強度的體力勞動后,手掌或腳掌上可能會磨出水皰,一段時間后水皰可自行消失。水皰主要是由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出到組織液形成的;水皰自行消失的原因是水皰中的液體滲入到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2.(選擇性必修1 P5正文內容挖掘思考)科學家用化學分析的方法測得人體血漿的化學組成中,血漿蛋白含量為7%~9%,無機鹽含量約1%,但無機鹽在維持血漿滲透壓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血漿中雖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但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大,單位體積溶液中蛋白質微粒數目少,產生的滲透壓小。[知識梳理]1內環境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分析1.內環境及其組成中的2個“認清”(1)認清4類內環境存在的物質。(2)認清4類內環境不存在的物質。2.明確發生和不發生在內環境中的生理過程[對點練習]1.(2019·全國卷Ⅲ)下列關于人體組織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B.肝細胞呼吸代謝產生的CO2可以進入組織液中C.組織液中的O2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中D.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組織液中解析:選D 內環境(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肝細胞呼吸代謝產生的CO2可以進入組織液;組織液中的O2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A、B、C正確。丙酮酸轉化為乳酸的過程為無氧呼吸第二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細胞內液)中,D錯誤。2.腦脊液是由血漿在腦室脈絡叢處濾過產生,并可經蛛網膜處重新流入靜脈。它向腦細胞供應一定的營養,并運走腦組織的代謝產物,調節著中樞神經系統的酸堿平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腦脊液不屬于細胞外液B.腦脊液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單向的C.大腦深度思考時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能使腦脊液pH明顯降低D.腦脊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質解析:選D 腦脊液屬于內環境,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質,D正確。3.機體的多種生理、生化反應是在內環境中進行的。下列反應發生于內環境的是( )A.吞噬細胞在組織間隙中吞噬細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C.腸道中的蛋白質被胰蛋白酶降解D.淚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細菌的細胞壁解析:選A 內環境指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組織間隙中的組織液屬于細胞外液的一部分,A正確;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發生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B錯誤;腸道不屬于內環境,C錯誤;淚液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辨析與內環境相關的三組易混淆的概念(1)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于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2)血液≠體液:體液包括細胞外液(內環境)和細胞內液,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而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體液,血漿屬于體液。(3)體內液體≠內環境:一切與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宮等)及與外界相通的液體(如尿液、淚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屬于內環境;細胞內的液體不屬于內環境。 [知識梳理]2用模型建構法理清體液各部分間的相互轉化關系1.內環境示意圖中各成分的判斷方法(1)管狀結構 (2)組織細胞2.巧用單、雙箭頭判斷內環境物質交換示意圖(1)分析: 單箭頭 雙箭頭 (2)結論:甲是細胞內液,乙是組織液,丙是血漿,丁是淋巴液。[對點練習]4.如圖表示甲、乙、丙三種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分別用a、b、c表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c中血漿蛋白含量減少會導致b中液體的量增多B.b中含有氣體,乙細胞不一定消耗和產生氣體C.a、b、c的滲透壓和酸堿度都與其中的某些離子有關D.a、b、c是甲、乙、丙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解析:選A 分析題圖可知,a為淋巴液,b為血漿,c為組織液,組織液中沒有血漿蛋白,A錯誤;在血漿中生活的成熟紅細胞進行產物為乳酸的無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氣,也不產生二氧化碳,B正確;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酸堿度與HCO、H2CO3等物質有關,C正確;a、b、c均屬于細胞外液,細胞外液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D正確。5.(2022·聊城模擬)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圖甲是內環境的結構示意圖,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體液中的不同成分,圖乙表示體液中這幾種成分相互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關系,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圖乙中的a、b、c、dB.b中的大分子蛋白質不能流到cC.圖甲中③④處的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大小關系應該分別是③<④和③>④D.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K+和Cl-解析:選C 由甲、乙兩圖分析可知,圖甲中①為淋巴液,②為細胞內液,③為組織液,④為血漿,分別對應于圖乙中的b、d、a、c,A錯誤;b為淋巴液,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能流到c血漿,B錯誤;圖甲中③<④處的氧分壓,③>④處的二氧化碳分壓,C正確;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D錯誤。[知識梳理]3內環境的滲透壓與組織水腫的原因分析1.組織水腫組織水腫是在一定條件下,組織液濃度升高或血漿、細胞內液濃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動,使血漿、細胞內液中的水分滲透到組織液引起的水腫現象。2.構建模型分析組織水腫的原因引起組織水腫的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凡是導致血漿滲透壓下降或組織液滲透壓升高的因素,都會使水分從血漿進入組織液,從而引起組織水腫,構建模型如下:[對點練習]6.(2022·海口月考)由于胎兒要從母體獲得大量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往往會造成孕婦身體浮腫。下列浮腫與孕婦身體浮腫的原理不一樣的是( )A.營養不良引起的組織水腫B.過敏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導致的組織水腫C.有蛋白尿的腎炎患者出現的組織水腫D.局部組織細胞代謝旺盛導致組織水腫解析:選D 由于胎兒從母體中攝取大量蛋白質使孕婦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液中的水分增多,進而造成浮腫。局部組織細胞代謝旺盛,使組織中代謝廢物累積,直接導致組織液滲透壓升高,血漿中的水分滲透到組織液導致水腫,與血漿蛋白濃度無關,其原理與孕婦身體浮腫原理不同。7.(2022·唐山模擬)某人因急性腎小球腎炎而出現了全身水腫,同時伴有尿血、尿蛋白和少尿等癥狀,檢查發現該患者腎小球水鹽濾過率降低、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血漿蛋白含量下降,被確診為腎炎性水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患者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導致其內環境水鹽含量上升B.患者血漿蛋白含量逐漸下降,也會加重組織水腫C.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其組織細胞內液滲透壓保持不變D.若使用利尿劑增加尿量、改善腎小球通透性,可緩解患者病情解析:選C 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會影響血漿與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因此組織細胞內液滲透壓會出現波動,C錯誤。知識點(二) 內環境的穩態(一)內環境穩態1.內環境穩態的概念理解2.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3.構建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模型(二)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1.實驗原理本實驗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向自來水、緩沖液(如HPO/H2PO等溶液,在加入酸或堿時,能使pH的變化減弱)、肝勻漿中加入酸或堿溶液引起的pH不同變化,說明生物體內液體環境與緩沖液相似而不同于自來水,從而說明生物體pH相對穩定的機制。2.實驗結果與結論材料 圖示 結果自來水 滴加HCl后,自來水pH逐漸減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來水pH逐漸增大緩沖液 在一定的范圍內,無論滴加HCl還是NaOH溶液,緩沖液的pH均保持相對穩定生物材料 在一定的范圍內,無論滴加HCl還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對穩定結論 生物材料的性質類似于緩沖液而不同于自來水,說明生物材料內含有緩沖物質,能夠維持pH的相對穩定【連接教材資料】1.(選擇性必修1 P10“與社會的聯系”)中暑是指高溫引起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癥狀,如高熱、皮膚干燥、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心悸、頭痛等。人體中暑的原因是外界溫度變化超過了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2.(選擇性必修1 P10旁欄思考)尿毒癥與內環境穩態失調有何關系?你知道如何治療尿毒癥嗎?提示:尿毒癥是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疾病,尿毒癥患者腎功能出現障礙,體內代謝廢物積累。治療尿毒癥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腎移植法等。3.(選擇性必修1 P10“思考·討論”發掘思考)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后,如果只喝水,不補充鹽,內環境的滲透壓會出現什么變化?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提示:內環境的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的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腫脹,進而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知識點考法訓練】考法(一) 運用穩態與平衡觀分析內環境穩態1.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A.血糖濃度、體內溫度、尿液濃度的相對穩定都屬于內環境的穩態B.內環境的穩態是指人體內環境中的各種化學成分都處于動態平衡中C.當內環境穩態遭到破壞時,必將引起細胞代謝紊亂D.穩態是機體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這四個系統的協調活動來維持的解析:選C 尿液不屬于內環境,因此尿液濃度的相對穩定不屬于內環境穩態,A錯誤;內環境的穩態是指人體內環境中的各種化學成分以及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B錯誤;當內環境穩態遭到破壞時,必將引起細胞代謝紊亂,C正確;穩態是機體通過各個器官和系統的協調活動來維持的,D錯誤。2.(2022·北京西城區月考)隨著生理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穩態的概念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下列關于穩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達的穩態、激素分泌的穩態、酶活性的穩態等B.在細胞水平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存在著穩態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臟活動的穩態、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穩態等D.在群體水平上,種群數量的變化存在穩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存在穩態解析:選B 由穩態概念的發展可知,A、C、D正確;在分子水平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達存在著穩態,B錯誤。[歸納拓展] 穩態概念的發展考法(二) 內環境穩態與人體健康的關系3.(2022·青島模擬)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指出患者常規治療時需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內環境穩態,并定時監測肝酶、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組織液與血漿中的蛋白質、電解質的含量基本相同B.肺炎患者細胞內液和血漿蛋白外滲導致出現肺水腫現象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說明肝細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D.血氧飽和度正常的生理意義是保證細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機物解析:選A 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組織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很少,A錯誤。4.下列關于人體酸堿平衡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體各細胞所在的內環境pH大致相同,不會因食物的酸堿性而發生劇烈變化B.正常人血漿pH的維持與其所含有的HCO、H2PO等離子有關C.丙酮酸在組織液中轉化成乳酸會導致人體血漿的pH暫時降低D.內環境pH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解析:選C 丙酮酸在細胞質基質中轉化成乳酸,C錯誤。[歸納拓展] 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疾病考法(三) 考查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的實驗5.取甲、乙兩支試管,向甲內加入血漿,乙內加入等量蒸餾水,用pH試紙檢測。然后向甲、乙試管內各滴入等量的幾滴鹽酸或NaOH溶液。搖勻后,再用pH試紙檢測。關于此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的判斷分析錯誤的是( )A.“等量”是對照實驗中對無關變量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實驗結果才可靠B.“搖勻”使酸性或堿性物質充分與試管中的血漿或蒸餾水混合,確保pH試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C.實驗的自變量是鹽酸或NaOHD.實驗結果證明血漿中有緩沖物質,所以血漿pH維持相對恒定解析:選C 實驗設計要符合對照原則和等量原則,“等量”是對照實驗中對無關變量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實驗結果才可靠,A正確;“搖勻”使酸性或堿性物質充分與試管中的血漿或蒸餾水混合,確保pH試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B正確;實驗的自變量是血漿和蒸餾水,C錯誤;實驗結果證明血漿中有緩沖物質,使pH維持相對恒定,變化幅度很小,D正確。6.(2022·十堰期末)正常人的血漿pH通常能維持在7.35~7.45,與其中含有的緩沖物質有關,過酸、過堿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代謝,人體血漿pH的主要調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人體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均可產生CO2B.CO2可參與體液調節,當血漿中CO2濃度過高時,人體會通過調節改變呼吸頻率C.當飲食中攝入的有機酸或代謝產生的乳酸較多時,人體血漿pH會明顯低于正常值D.飲食中攝入的Na2CO3過多時,人體會通過泌尿系統直接以尿液的形式將其排出解析:選B 人體進行無氧呼吸時不能產生CO2,A錯誤;CO2可以作為信息分子參與體液調節,通過刺激相關感受器,使人體呼吸速率發生改變,B正確;當飲食中攝入的有機酸或代謝產生的乳酸較多時,人體血漿pH經過調節,不會明顯低于正常值,C錯誤;飲食中攝入的Na2CO3過多時,人體中會形成NaHCO3,NaHCO3以Na+和HCO的形式進入尿液中,通過泌尿系統排出,D錯誤。(1)維持的因素: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2)維持機制: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血漿后,可以和緩沖物質發生反應,反應產物可以通過肺或腎臟排出體外,從而使血漿的酸堿度保持相對穩定(以H2CO3/NaHCO3緩沖對為例)。 [課時驗收評價]1.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A.心肌細胞內的CO2濃度低于其生活的內環境B.血管中的藥物需經組織液進入肌細胞C.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會引起組織腫脹D.內環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無機鹽等解析:選A 心肌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心肌細胞內的O2濃度低于組織液,CO2濃度高于組織液。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構成了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三者中血漿和淋巴液的成分更相似B.血漿和組織液都有運輸激素的作用C.血漿和淋巴液都是免疫細胞的生存環境D.血漿中存在尿素、肌酸和肌酐等非蛋白氮類物質解析:選A 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因此三者中組織液和淋巴液的成分更相似,A錯誤。3.組織水腫是指組織液過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體局部腫脹的癥狀。下列情況不會引起組織水腫的是( )A.惡性腫瘤細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B.局部組織的細胞代謝旺盛C.過敏反應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D.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減少解析:選D 血紅蛋白分布在紅細胞內,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減少,不會引起血漿蛋白含量變化,不會引起組織水腫。4.促紅細胞生長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使血液紅細胞數增加,改善缺氧;又反饋性地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長素原(ESF原)的生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B.紅細胞具有接收ESF的受體蛋白,從而改善缺氧C.ESF抑制肝臟中ESF原的生成屬于反饋調節D.健康人體中,ESF在血漿中的含量在某一范圍內動態變化解析:選B 由題干信息可知,促紅細胞生長素(ESF)既能刺激骨髓造血組織,又反饋性的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長素原(ESF原)的生成,可見促紅細胞生長素(ESF)的靶細胞為骨髓造血組織細胞和肝臟細胞,而不是紅細胞,B錯誤。5.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輕度肝水腫和高水平的血漿肝酶。臨床上,丙型肝炎診療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規治療需要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以維持內環境穩態,還需要定時監測肝酶、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人的肝臟處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血液B.血常規化驗單中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而不是具體的某數值,說明了內環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圍內維持動態平衡C.丙型肝炎患者表現肝水腫癥狀的原因主要是肝臟處毛細血管壁細胞及肝臟細胞受損,血紅蛋白和細胞內液外滲,使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滲透吸水D.機體血氧飽和度正常的生理意義是為細胞呼吸的進行提供O2,避免細胞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解析:選B 血液不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A錯誤;化驗單中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而不是具體的某數值,說明了內環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圍內維持動態平衡,B正確;丙型肝炎患者肝臟處毛細血管壁細胞及肝臟細胞受損,血漿蛋白和細胞內液外滲,使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滲透吸水導致肝水腫,C錯誤;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而不是酒精和二氧化碳,D錯誤。6.“低滲性脫水”是指水和鈉同時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鈉,血漿中鈉濃度低于正常范圍,細胞外液呈低滲狀態,需采用含鹽溶液或高滲鹽水靜脈滴注予以治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治療時輸入的溶液可從血漿直接進入淋巴液B.低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水分均丟失C.滴注高滲鹽水是為了減少細胞外液液體總量D.長時間大量出汗后若只補充水分,易轉變為低滲性脫水解析:選D 血漿中的物質,需要先進入組織液,再由組織液滲入淋巴液,A錯誤;低滲性脫水時,細胞外液呈低滲狀態,細胞吸水,細胞內液會增加,B錯誤;滴注高滲鹽水是為了增大細胞外液滲透壓,減少細胞吸水,增加細胞外液液體總量,C錯誤;長時間大量出汗,既丟失水分也丟失鈉,若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鈉,血漿中鈉濃度低于正常范圍,易轉變為低滲性脫水,D正確。7.組成人體的氨基酸都是α 氨基酸。轉氨酶可以催化轉氨基反應:將一種α 氨基酸(a)的氨基轉移到一種酮酸(b)上,產生另外一種α 氨基酸(c)和另外一種酮酸(d)。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細胞中,以心臟和肝臟中含量最高。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大,細胞破裂、死亡時,轉氨酶會進入血漿。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健康人的血液中可能檢測到轉氨酶及酮酸b和dB.a、c是內環境的重要組分,是合成人體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C.轉氨酶催化的轉氨基反應也可以發生在血漿中D.血液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解析:選B 由題意可知,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大,細胞破裂、死亡時,轉氨酶會進入血漿,因此健康人的血液中可能檢測到轉氨酶及酮酸b和d,A正確;由題干信息可知,c是細胞內合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B錯誤;轉氨酶催化的轉氨基反應也可以發生在血漿中,C正確;血液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