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學習目標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2.運用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3.樹立從我做起,保護植被的意識。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學習重難點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2.樹立從我做起,保護植被的意識。學習過程:知識預覽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 、 、 、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森林:草原:從我做起,保護植被:頒布 、 對森林和草原進行保護,針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頒布 ,將 定為全國的“植樹節”。課堂突破1. 我們走在林蔭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道上的感覺是一樣的嗎?這是為什么呢?2. 據國家林業局1999年兩次調查對比,5年間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擴大了5.2萬平方公里。年均凈增1.04萬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積凈增3436平方公里。199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7.4萬平方公里,西北地區約為218.3萬平方公里。你認為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治理?問題要點要點1: 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特別提示]我國主要的植被有 、荒漠、 、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例1: 我國的植被中,( )占據了主體。A.森林 B.草原 C.苔蘚植物 D.蕨類植物要點2: 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提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類: ① 、② 。例2: 數百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來卻變成了荒山禿嶺,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B.長期干旱,赤地千里C.過渡開發破壞了生態平衡 D.地殼運動頻繁要點3: 從我做起,保護植被[特別提示]①1984年和1985年分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②每年的3月12號為植樹節。例3: 要持續利用好草原,長期發展畜牧業,下列那項措施是不對的?( )A.大力興修草原水利B.盡量增加牲畜頭數,以最大限度利用草原C.在適宜地營造基本草D.改良牧草,推廣良種牧草場防護林課堂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不屬于熱帶雨林地區所具有的特征是 ( )A 、終年高溫多雨 B、植物種類豐富C、 全年都有植物開花 D、冬季葉片凋落2.“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是 ( )A 、發展旅游事業 B、發展畜牧業生產C、 改善生態環境 D、增加木材產量3.近年來北方地區沙塵暴頻繁發生,其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災害 B、北方寒流入侵C、頻繁的地殼運動 D、過度放牧破壞生態環境4.我國的植樹節是每年的( )A、3月5日 B、3月8日C、3月12日 D、4月5日5.在四季分明、冬寒夏熱的亞熱帶環境中生長著(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C、落葉闊葉林 D、落葉針葉林6.下列除哪一項外,都屬于我國面臨的植被問題( )A、我國森林資源十分貧乏,主要以草原、荒漠為主B、我國森林覆蓋率低,僅為16.55%,人均森林面積僅為0.128公頃C、 我國長期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森林生態系統呈現衰退趨勢D、我國由于過度放牧,草場退化、沙化嚴重,是世界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7.下述有關校園綠化應注意的問題,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充分考慮學校實際,盡量不對學校布局做大的調整B、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周期,使校園春秋花不斷,四季綠滿園C、注意在教學樓內盡量配置名貴花木,適當搭配普通花木D、注意綠化樹種在形態選擇和空間安排上高低、大小和色彩的搭配8. 下列屬于間接破壞森林行為的是( )A、經常用一次性筷子用餐 B、將報紙賣給廢品回收站C、使用金屬瓶裝飲料 D、砍伐森林擴大耕地二、填空題.9. 全國的“植樹節”定位每年的 。10.我國主要的植被有 、 、 、 、 、 等幾種。這與我國幅員遼闊有關。11.我國森林資源的特點是 ,但人均森林面積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2.《中華人們共和國森林保護法》和《中華人民草原保護法》分別于 年和 年頒布。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林地的降水有65%為林冠截留、蒸發,35%變為地下水;而裸露的地面,約有55%的降水變為地表水流失,40%暫時保留或蒸發,僅有5%滲入土壤。林地涵養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面高7倍。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的云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1)森林增加大氣濕度,通過樹木的 來完成。請設計實驗來證實:。(2)樹木依靠根尖成熟區的根毛吸收大量降水,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3)森林的作用除了上面講述的和能為人類提供木材資源外,還具有的重要作用是 ,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參加“ “活動,把我們的環境建設得更加美好。學生自我評價表(請在你認可的項目下劃√)評價內容自主學習導學案完成率 優:70%以上 良:50%~70% 一般:50%以下合作探究參與度 積極 一般 很少本節課有效學習時間 35分鐘以上 20~35分鐘 20分鐘以下學習目標達成度 基本達到目標 達到目標的70% 相差很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