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復習知識點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地形 特點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寧波市區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占全市的40%左右。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變化的原因1、地球內部運動,如火山和地震;2、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風化、侵蝕和沉積。4、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他們可以使地形瞬間發生較大的變化;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如東非大裂谷)。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是巖石最終變成土壤。巖石風化的過程巖石----經過風化----變成巖石碎裂----繼續風化------變成小石子和沙8、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其中,(腐殖質)和(鹽分)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腐殖質)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能使土壤變得肥沃。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11、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1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13、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蝕為主,將高山切割成峽谷。在下游以沉積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在河流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過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滿了大石頭,中游河床堆積了很多的鵝卵石,下游河床堆滿細沙。15、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17、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18、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對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請你用自己的話簡要的總結在下面。答:(1)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火山和地震使地球的地形和地貌發生了猛烈而巨大的變化。巖石的風化作用使巖石慢慢地破裂,最后逐漸形成微小的土壤顆粒。(2)雨水對土地會有侵蝕作用,削低了一些高聳的地方,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3)河流、風、冰川、海浪等大自然的力量會對土地形成侵蝕和沉積作用,改變著地球的地形地貌。19、用紙表示巖層,手的擠壓表示巖層受到的力。把一疊紙平方在桌面上兩手按在紙上,用力慢慢向中間擠壓,紙的中間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答:紙的中間受到擠壓后會慢慢向上隆起形成山脈等地形地貌。20、巖層受到擠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當巖層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又會發生什么現象?答:巖層受到擠壓時,會慢慢隆起形成山脈等地形地貌。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時,會發生地震、海嘯、火山等。21、模擬實驗中巖石發生變化的觀察記錄。實驗材料:酒精燈、大理石塊、鑷子、冷水實驗步驟:點燃酒精燈,用鑷子夾住石塊。將石塊在酒精燈中燒熱并立即放入冷水中,使石塊冷卻,反復操作幾次。實驗現象:大石塊出現裂縫,甚至看到石屑(小顆粒)掉落……實驗結論:冷和熱的作用會使巖石破碎。22、風化作用對巖石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短期內不起作用(錯誤的)23、把土壤倒入水中,攪拌靜置后,會看到沉積物有分層的現象。答:最上面那一層是黏土(最小最輕),第二層是粉沙,第三層是沙,最下面(底層)是沙礫(最粗最重)24、活動記錄:尋找土壤的成分方法 我在土壤里看到的肉眼 灰黑色 摻雜著的碎石顆粒等放大鏡 由許多細小的顆粒組成,含有雜質等倒入水中 水渾濁,水上部還懸浮著一些雜質,土壤大部分已經沉到水底等攪拌后靜止 沉在水底的土壤有分層現象,最上面一層顆粒很細膩,最下面一層顆粒很明顯,個頭略顯大我認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25、“雨如何影響土地”實驗的觀察記錄。我們的猜測:雨水對土地會產生侵蝕作用我們的發現:下雨前 (土地的狀況)土地平整,懸崖、斜坡明顯等;(雨水的狀況)清潔下雨時 (土地的狀況)“雨水”將土土壤顆粒打碎并濺起,土地表面的細沙和黏土被水沖走了。土地表面形成了溝渠。(雨水的狀況)渾濁。我們的解釋:土壤容易被侵蝕。26、影響侵蝕因素的研究計劃。(以“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的影響”為例。研究項目: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的影響推測:有植物覆蓋的土地不容易被侵蝕,沒有植物覆蓋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蝕。實驗方法:在土地坡度一樣,降雨量的大小一樣,降水高度一樣等情況下,有植物種植的一組作為實驗組;沒有覆蓋的是對照組。觀察實驗并記錄。要改變的條件:實驗組的土地上種上草和樹;對照組不種植物。保持不變的條件:土地的坡度一樣、降雨量的大小一樣。27、活動記錄:研究土地被侵蝕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關。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與 降水量大小 因素有關的實驗記錄我們的猜測:有影響。要改變的條件:降水量的大小保持不變的條件:土地坡度大小、植物覆蓋一樣、降水高度一樣等實驗方法:實驗組:土地受降水量大;對照組:土地受降水量小。觀察并記錄我們的結論:降水量大的土地被侵蝕程度小,降水量小的的土地被侵蝕程度大。28、人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預防因地形變化而造成的災害?A、加強災害預警預報;B、植樹造林;C、興修水利;D、封山育林。29、“小石頭”變成卵石,要是把它分解變成土壤那樣的微粒,請你推測一下,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漫長過程?答: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由于不斷地受到自然界日曬雨淋、生物作用等多方面的影響。卵石不斷破碎分解,形成越來越小的沙礫、沙、粉沙等小顆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