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原卷版+答案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三國鼎立》(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原卷版+答案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級歷史上冊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
第16課 《三國鼎立》
【新課標】
2022年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實;了解三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學習目標】
1.知道官渡之戰的背景、時間、概況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實。
3.理解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4.認識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點、影響)。
1.通過史料的運用和歷史地圖等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要全面、客觀,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
2.可以借用地域優勢,把本地歷史資源和和古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效結合在一起,拉近歷史與我們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史料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時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1.表格歸納法——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通過列表對這兩次戰役進行比較,分析戰爭一勝一負的原因。制作一個包括政權名稱、時間、建立者、都城的簡表來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識圖學習法——通過《三顧茅廬》可看出劉備重視人才;根據“赤壁之戰示意圖”,了解雙方交戰的路線,體會戰爭的壯觀場面;運用“三國鼎立形勢圖”,一是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概況;二是說出三國在當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講述三國地區發展經濟的情況,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官渡之戰
1. 末期,占據河南一帶的 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 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采用屯田等措施,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2.當時占據黃河以北的 ,兵多糧足,實力強大。
3.官渡之戰: 和 都想吞并對手。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取得勝利,消滅了袁軍主力,為以后 打下了基礎。
赤壁之戰
1.208年, 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曹軍占領 后,劉備派
聯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雙方決定聯合抗曹。
2.孫劉聯軍和曹軍在 對峙, 指揮聯軍用 的辦法,打敗曹軍,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對當時整個局勢都有關鍵性的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后,曹操統一了北方。 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占取 、 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 、 ,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 、 的勢力范圍。
2.形成:220年,曹操的兒子 廢掉漢獻帝,在 稱帝,國號 。221年,劉備在 稱帝,國號 ,史稱 。222年, 稱吳王。229年,孫權在 稱帝,吳國建立。 的局面形成。
3.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 。孫吳開發江東, 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 率船隊到達 ,加強了 與內地的聯系。蜀漢在丞相 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 地區的開發。
材料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采用謀士許攸的計策大敗袁軍,又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探究 材料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指誰?“大敗袁軍”的戰役名稱是什么?
【例1】東漢末年,曹操在封建軍事集團割據混戰中取得政治優勢地位的原因是( )
A. 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B.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士兵耕田,勢力不斷增強。
C.獎勵農耕,得到勞動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戰,打敗強敵袁紹
解析:本題屬因果選擇題,目的是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全面理解能力。試題要求分析曹操“取得政治優勢地位的原因”,題中四個選項都是曹操在軍事割據混戰中的所作所為,而且也為曹操實力的增強奠定了基礎。但題干中考查的是取得政治優勢的原因,B項是經濟上取得優勢的原因,C項不足以說明這一點,D項是其軍事上的優勢,雖然B、C、D三項與其取得政治優勢有一定的聯系,但A項最能說明在封建社會中,忠君思想在人們特別是封建割據勢力中的影響,也是曹操取得政治優勢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跟蹤訓練
1.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一帶實力最強的封建軍閥是( )
A.袁紹和曹操 B.曹操和孫權 C.曹操和劉備 D. 劉備和孫權
2.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
A.曹操和袁紹 B.曹操和孫劉聯軍 C.孫權和劉備 D.袁紹和孫劉聯軍
材料 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令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曹操船艦),延及岸上營落……北軍大壞。
——《資治通鑒·漢紀》
探究 材料記載了哪一歷史事件?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例2】杜牧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與該詩相關的這場戰役( )
A.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B.為統一北方準備了條件
C.鞏固了東晉的統治 D.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解析:由題干“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知,詩歌反映的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答案:D
跟蹤訓練
3.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的相同點是( )
①都發生在三國時期 ②都有孫權參加③都采用了火攻④都是以少勝多 ⑤都是軍閥之間的斗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4.“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這次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及其原因和認識
1.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
2.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
3.認識
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從政治上看,
(2)從經濟上看,
歌曲《曹操》中唱道:“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 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孫權稱帝
220年,曹丞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晶立的局面形成。故選D。
D
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
(1)
(2)
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一項是( )
A.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B.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C.政權割據,形成了國家分裂局面 D.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三國鼎立時期,三國統治者都注重發展生產,由此排除B項;這一時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時期,由此排除D項;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實現了國家局部的統一,為后來國家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A項符合題意,C項錯誤。
A
官渡之戰中,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萬大軍卻輸給了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在這兩次戰爭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習水戰 B.驕傲輕敵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憊
在官渡之戰中,由于袁紹輕敵,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由于曹操驕傲輕敵,曹操20余萬大軍卻輸給了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
B
1.“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上述材料評述的是( )
A.官渡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2.(菏澤中考)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枚舉,下表描述的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3.(臨沂中考)三國之一的吳國,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它的都城建業在今江蘇南京。該政權的建立者是( )
A.孫權 B.劉備 C.曹操 D.曹丕
4.(2020·貴陽期中)“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這首詩描述的是東漢末年一場重要戰役,此戰役的重要歷史作用是( )
A.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B.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C.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D.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5.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故事廣為流傳。下面這段敘述存在五處錯誤,請指出并改正。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強勢力趁機擴充實力,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集團。在軍閥混戰中,曹操脫穎而出,政治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經濟上,實行屯田,增強了經濟實力。200年,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打敗了袁術,為以后統一長江中下游地區打下基礎。接著,曹操揮師南下,企圖一統全國。208年,曹軍與孫劉聯軍決戰于官渡,曹操敗走華容道,再也無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植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古人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他,則可說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1)錯誤: ;改正:———————
(2)錯誤: ;改正:———————
(3)錯誤: ;改正:———————
(4)錯誤: ;改正:———————
(5)錯誤: ;改正:———————
1.(2018·聊城中考)“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霸業如何!”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
A.劉備 B.孫權 C.諸葛亮 D.曹操
2.(2020·和平區校級期末)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面卡片中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實,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0·萊蕪中考)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 C.造船業發達 D. 絲織業興旺
4.(2020˙沈陽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分立時期,但中華民族也在進一步趨向融合。下面有關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②赤壁之戰后,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③曹操和孫權分別在洛陽和建業建立了魏、吳 ④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9·臨潁縣期末)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戰亂頻繁的時代。請結合下列材料,探究三國主要歷史人物。
材料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材料二 毛玠對曹操說:“……現在應當尊奉天子,并打著天子的旗號來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時要注意發展生產,積蓄軍事力量,這樣就可以稱霸天下的大業。”曹操誠懇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材料三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騏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請回答:
(1)材料一這首詞與我國古代歷史上哪一著名戰役有關?詞中的“周郎”是指哪一歷史人物?這場戰役中有許多歷史典故被后人津津樂道,請舉出一例。
(2)材料二中毛玠對曹操提出的最主要建議是什么?
(3)材料三中曹操寫這首詩時,已經取得的成績是什么?此時曹操的“壯心”指什么?
(4)材料三中的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級歷史上冊高效培優同步精品學案
第16課 《三國鼎立》
【新課標】
2022年課程標準:
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史實;了解三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學習目標】
1.知道官渡之戰的背景、時間、概況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實。
3.理解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4.認識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點、影響)。
1.通過史料的運用和歷史地圖等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要全面、客觀,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
2.可以借用地域優勢,把本地歷史資源和和古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效結合在一起,拉近歷史與我們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史料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時嚴謹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1.表格歸納法——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通過列表對這兩次戰役進行比較,分析戰爭一勝一負的原因。制作一個包括政權名稱、時間、建立者、都城的簡表來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識圖學習法——通過《三顧茅廬》可看出劉備重視人才;根據“赤壁之戰示意圖”,了解雙方交戰的路線,體會戰爭的壯觀場面;運用“三國鼎立形勢圖”,一是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概況;二是說出三國在當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講述三國地區發展經濟的情況,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官渡之戰
1. 東漢 末期,占據河南一帶的 曹操 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 漢獻帝 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采用屯田等措施,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2.當時占據黃河以北的 袁超 ,兵多糧足,實力強大。
3.官渡之戰: 曹操 和 袁超 都想吞并對手。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取得勝利,消滅了袁軍主力,為以后 統一北方 打下了基礎。
赤壁之戰
1.208年, 曹操 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曹軍占領 荊州 后,劉備派
聯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雙方決定聯合抗曹。
2.孫劉聯軍和曹軍在 赤壁 對峙, 周瑜 指揮聯軍用 火攻 的辦法,打敗曹軍,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赤壁之戰 對當時整個局勢都有關鍵性的影響,為 三國鼎立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國鼎立
1.赤壁之戰后,曹操統一了北方。 劉備 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占取 四川 、 云貴 地區。孫權一邊把他的統治范圍延伸到 福建 、 廣東 ,一邊又搶奪了劉備在 湖北 、 湖南 的勢力范圍。
2.形成:220年,曹操的兒子 曹丕 廢掉漢獻帝,在 洛陽 稱帝,國號 魏 。221年,劉備在 成都 稱帝,國號 漢 ,史稱 蜀漢 。222年, 孫權 稱吳王。229年,孫權在 建業 稱帝,吳國建立。 三國鼎立 的局面形成。
3.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 水利 。孫吳開發江東, 造船業 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 衛溫 率船隊到達 夷洲 ,加強了 臺灣 與內地的聯系。蜀漢在丞相 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___西南____地區的開發。
材料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采用謀士許攸的計策大敗袁軍,又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探究 材料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指誰?“大敗袁軍”的戰役名稱是什么?
提示 曹操。官渡之戰。
【例1】東漢末年,曹操在封建軍事集團割據混戰中取得政治優勢地位的原因是( )
A. 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B.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士兵耕田,勢力不斷增強。
C.獎勵農耕,得到勞動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戰,打敗強敵袁紹
解析:本題屬因果選擇題,目的是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全面理解能力。試題要求分析曹操“取得政治優勢地位的原因”,題中四個選項都是曹操在軍事割據混戰中的所作所為,而且也為曹操實力的增強奠定了基礎。但題干中考查的是取得政治優勢的原因,B項是經濟上取得優勢的原因,C項不足以說明這一點,D項是其軍事上的優勢,雖然B、C、D三項與其取得政治優勢有一定的聯系,但A項最能說明在封建社會中,忠君思想在人們特別是封建割據勢力中的影響,也是曹操取得政治優勢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跟蹤訓練
1.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一帶實力最強的封建軍閥是( )
A.袁紹和曹操 B.曹操和孫權 C.曹操和劉備 D. 劉備和孫權
2.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
A.曹操和袁紹 B.曹操和孫劉聯軍 C.孫權和劉備 D.袁紹和孫劉聯軍
材料 進,與操遇于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令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曹操船艦),延及岸上營落……北軍大壞。
——《資治通鑒·漢紀》
探究 材料記載了哪一歷史事件?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提示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例2】杜牧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與該詩相關的這場戰役( )
A.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B.為統一北方準備了條件
C.鞏固了東晉的統治 D.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解析:由題干“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知,詩歌反映的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答案:D
跟蹤訓練
3.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的相同點是( )
①都發生在三國時期 ②都有孫權參加③都采用了火攻④都是以少勝多 ⑤都是軍閥之間的斗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4.“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這次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及其原因和認識
1.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
2.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
從力量基礎看,是東漢末年地方軍政力量發展軍事割據勢力的結果。從當時軍閥力量格局看,沒有能一統天下的強有力的軍閥勢力,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另外兩方以實現統一。從社會環境看,東漢政權后期,皇權旁落,黃巾大起義又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更加劇了地方軍政勢力的分裂割據。也就是說,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力量維系統一,于是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3.認識
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政權衰微,出現了很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
(2)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歌曲《曹操》中唱道:“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戰 B.220年,曹丕稱帝 C.221年,劉備稱帝 D.229年,孫權稱帝
220年,曹丞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晶立的局面形成。故選D。
D
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
(1)官渡之戰中,曹操勝利的原因:袁紹的實力優于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擴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經濟上采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在戰爭過程中又采用正確的戰術,采納了許做的建議,火燒了袁紹軍隊的全部糧草,動搖了袁紹的軍心。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合并采取正確的戰術。
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一項是( )
A.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B.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C.政權割據,形成了國家分裂局面 D.破壞了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三國鼎立時期,三國統治者都注重發展生產,由此排除B項;這一時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時期,由此排除D項;東漢末年,群雄并起,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實現了國家局部的統一,為后來國家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A項符合題意,C項錯誤。
A
官渡之戰中,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萬大軍卻輸給了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在這兩次戰爭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習水戰 B.驕傲輕敵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憊
在官渡之戰中,由于袁紹輕敵,袁紹10萬大軍輸給了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由于曹操驕傲輕敵,曹操20余萬大軍卻輸給了約5萬人的孫劉聯軍,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
B
1.“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上述材料評述的是( )
A.官渡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2.(菏澤中考)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枚舉,下表描述的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3.(臨沂中考)三國之一的吳國,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它的都城建業在今江蘇南京。該政權的建立者是( )
A.孫權 B.劉備 C.曹操 D.曹丕
4.(2020·貴陽期中)“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這首詩描述的是東漢末年一場重要戰役,此戰役的重要歷史作用是( )
A.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B.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C.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D.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5.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故事廣為流傳。下面這段敘述存在五處錯誤,請指出并改正。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強勢力趁機擴充實力,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集團。在軍閥混戰中,曹操脫穎而出,政治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經濟上,實行屯田,增強了經濟實力。200年,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打敗了袁術,為以后統一長江中下游地區打下基礎。接著,曹操揮師南下,企圖一統全國。208年,曹軍與孫劉聯軍決戰于官渡,曹操敗走華容道,再也無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植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古人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他,則可說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1)錯誤: ;改正:———————
(2)錯誤: ;改正:———————
(3)錯誤: ;改正:———————
(4)錯誤: ;改正:———————
(5)錯誤: ;改正:———————
1.(2018·聊城中考)“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霸業如何!”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
A.劉備 B.孫權 C.諸葛亮 D.曹操
2.(2020·和平區校級期末)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面卡片中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實,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0·萊蕪中考)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 C.造船業發達 D. 絲織業興旺
4.(2020˙沈陽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分立時期,但中華民族也在進一步趨向融合。下面有關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②赤壁之戰后,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③曹操和孫權分別在洛陽和建業建立了魏、吳 ④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9·臨潁縣期末)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戰亂頻繁的時代。請結合下列材料,探究三國主要歷史人物。
材料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材料二 毛玠對曹操說:“……現在應當尊奉天子,并打著天子的旗號來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時要注意發展生產,積蓄軍事力量,這樣就可以稱霸天下的大業。”曹操誠懇地采納了他的建議。
材料三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騏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請回答:
(1)材料一這首詞與我國古代歷史上哪一著名戰役有關?詞中的“周郎”是指哪一歷史人物?這場戰役中有許多歷史典故被后人津津樂道,請舉出一例。
(2)材料二中毛玠對曹操提出的最主要建議是什么?
(3)材料三中曹操寫這首詩時,已經取得的成績是什么?此時曹操的“壯心”指什么?
(4)材料三中的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基礎通關
1.A【解析】注意從題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交戰雙方是曹操與袁紹,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他統一北方莫定了基礎。B、D兩項與曾操無關,C項的交戰雙方是曹軍和孫劉聯軍,故選A。
2.C【解析】依據題干框表關健信息“周瑜一曹操”“5萬-20萬”“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抗擊曹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曹操統一北方后,孫權和劉備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與曹操決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善水戰的弱點,用火攻大敗曹操。故選C項。
3.A【解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弱國;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故選A。
4.B【解析】依據題干中“烈火西焚”和“周郎”等信息可判斷,這反映的是赤壁之戰。此戰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5. (1)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2)袁術袁紹
(3)長江 黃河
(4)官渡 赤壁
(5)曹植 曹丕
能力提升
1.D【解析】材料“北平袁紹,南拒孫劉”對應的歷史事件是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故D項符合題意。
2.C【解析】220年曾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當時曹操已經去世,他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故②中魏對應曹操是錯誤的,據此可排除ABD三個選項。
3.D 【解析】本題考查三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三國時期,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經濟獲得發展,絲織業比較興旺,A、B、C與蜀國不相符,故選D。
4.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還在洛陽稱帝,而非曹操,排除③;①②④說法正確。
5.(1)赤壁之戰。周瑜。“蔣干盜書”“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
(2)“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借皇帝名義號令天下。
(3)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打敗袁紹,統一北方。揮師南下,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4)體現作者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斗不息的壯志豪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习水县| 泸水县| 金堂县| 古田县| 铅山县| 莎车县| 沧州市| 昭苏县| 淮安市| 承德县| 巴楚县| 景德镇市| 荆门市| 叶城县| 太仓市| 贵港市| 黔南| 鸡东县| 天长市| 台山市| 奉节县| 布拖县| 手机| 沈阳市| 苗栗市| 千阳县| 石渠县| 汝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乌兰县| 龙海市| 卓尼县| 会东县| 邢台市| 阳谷县| 汉中市| 囊谦县| 元氏县| 河源市|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