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第一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教學設計科目 生物 課題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課時 1課時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一.生命觀念——能夠闡明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及驗證。二.理性思維——基于對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的分析,解釋假說-演繹法的基本思路,嘗試在今后的學習與研究中運用假說-演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三.科學探究——通過驗證分離定律實驗,掌握驗證分離定律的方法,培養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的能力,認同在科學探究中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運用數學統計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應用符號體系表達概念的重要性,并些試運用于自己的科學探究中。四. 社會責任——能夠運用分離定律解釋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現象。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分離定律解題方法;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教學難點:基本概念的正確理解;遺傳概率的計算。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實驗相關器材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師】藍墨水與紅墨水融合會變成一種介于兩種顏色之間的墨水,紅花豌豆和白花豌豆雜交,后代豌豆花的顏色是什么?提出當時科學界普遍認同的“融合遺傳”觀點,讓同學們思考?!編煛棵系聽枺?9世紀奧地利修道院修道士。后來他被派到維也納大學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回到學院后對豌豆、山柳菊、玉米進行雜交-----發現二條遺傳規律。二.新課講授1.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師】① 豌豆自花傳粉(且閉花傳粉),結果是:自花傳粉(自交),產生純種;② 豌豆花大,易于進行人工雜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擾) —授粉(采集另一種豌豆的花粉, 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頭上),獲得真正的雜種。③ 具有穩定遺傳、易于區分的性狀,如豌豆莖的高度有懸殊的差異, 通過觀察很容易區分,進行統計。結合上述內容, 給出相對性狀、 自交、雜交的概念。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師】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雜交后的第一代 (簡稱子一代,用 F1表示 )總是高莖的。提問:子一代為什么全是高莖;矮莖性狀哪里去了?【師】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看看孟德爾是怎樣做的。他讓子一代高莖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莖也有矮莖。子二代出現的兩種性狀,能提示我們什么?【師】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如高莖;把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如矮莖。子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在遺傳學上叫做性狀分離。同時孟德爾對子二代兩性狀的株數進行了統計分析,他發現,在所得到的 1064個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 787株是高莖, 277株是矮莖,高莖與矮莖的數量比接近 3∶1。請同學們注意這個比例。展示其他形狀的比例,請同學們總結規律。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結合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圖解,引導學生分析:孟德爾是如何解釋子一代只出現顯性性狀的?為什么子二代會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 3∶1?①遺傳因子是獨立存在的,互不融合②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③F1 在形成配子的時候成對的遺傳因子要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 ,隨配子遺傳給后代。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引出純合子和雜合子的概念假如雌雄配子的結合不是隨機組合的能出現F23∶1 的結果嗎?4.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師】孟德爾為了驗證他對分離現象的解釋是否正確,又設計了另一個試驗 ---測交試驗。測交就是讓 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測定 F1的基因組成。課堂總結一、孟德爾的雜交實驗成功原因: 1、選材;2、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及數學知識; 3、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的精神。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三、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四、各種遺傳符號 學生之間互相探討并思考學生認真聽講并思考為什么用豌豆作實驗材料,結果會可靠矮莖性狀在子一代中并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表現出來。雜交子二代都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 3∶1,具有規律性。學生閱讀思考討論。不能聽講并思考 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介紹孟德爾及其實驗做鋪墊為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做鋪墊介紹孟德爾所做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及結果。并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給予學生發散思維、啟動已有知識的空間。使學生理解孟德爾的科學研究方法和解釋通過觀察實驗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接下去思維是作出假設、得出結論。作業布置 把同步學案做完,并熟記書中勾畫的知識點板書設計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1. 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2.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3.對分離現象的解釋4.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