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一、課標內容1.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2.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考查指向1.必備知識:價值、人生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人生價值的實現。2.關鍵能力:闡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表明參加公益活動、踐行公共道德的積極態度;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價值表達;針對生活實踐中各種不確定的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3.學科素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評判標準;運用價值觀的知識科學解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結合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理解,科學評價社會中的不同觀點;科學合理明確實現人生價值的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主動為社會作貢獻。4.核心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核心考點(一)價值與價值觀1.人的價值(1)含義: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2)內涵:①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②自我價值:在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對自我的滿足。特點: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價值觀不同,人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基本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3)原因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4)要求:①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①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②階級性: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③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①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價值的創造和實現1.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1)在勞動中創造價值:①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意志和情感,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2)在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1)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3)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4)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四、全面把握影響人生價值創造和實現的因素1.客觀因素(1)客觀規律: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2)客觀條件: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3)根本途徑: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主觀因素(1)站在正確的立場上: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3)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4)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5)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五、如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答題要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人民群眾+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⑤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另外,應與時俱進,使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跟上時代的步伐。四、高考真題[典例1] (2022·山東卷,10)10、透過下圖可以看出( )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在各族兒女的價值實現中②扎根邊疆意識是正確國家觀在守邊人頭腦中的客觀反映③不同時期的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表現出不同的價值選擇④“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體現了當前社會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2](2022·全國乙卷,23)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共青團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聽黨話、跟黨走,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事業,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激昂的青春樂章。由此可見( )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青年成長發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斷更新價值觀念才能獲得實踐的成功③發展個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價值追求④堅守人民立場是青年進行正確價值選擇的根本立足點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典例3](2022·湖南卷,16)16.20世紀80年代引進短道速滑項目以來,幾代短道速滑運動員奮勇拼搏,為國爭金奪銀,展示了中國體育健兒的風貌品格,彰顯了人們在所熱愛的事業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追求。這啟示我們( )①要在不懈奮斗和奉獻中創造精彩人生 ②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價值觀③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④頑強拼搏的精神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4] (2022·全國乙卷,23)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共青團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聽黨話、跟黨走,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事業,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激昂的青春樂章。由此可見( )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青年成長發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斷更新價值觀念才能獲得實踐的成功③發展個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價值追求④堅守人民立場是青年進行正確價值選擇的根本立足點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典例5] (2021·廣東卷,14)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其中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①價值觀源自對個人生活遭遇和處境的反思②價值觀對社會與人生有重要的驅動和制約作用 ③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④基于個人利益形成的價值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6] (2020·全國Ⅰ卷,22)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為( )①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決定于其行為選擇②青年學生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不變③價值觀教育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④正確價值觀是青年學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7] (2020·北京卷,5)智能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掃碼購物、網上辦事、線上掛號等都難以適應,方便的智能應用反而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對此,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智能技術帶來的“不便”,是違背科技發展規律的表現B.智能技術帶來的“便”與“不便”,說明矛盾斗爭性是相對的C.智能技術被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D.智能技術的應用要注重價值考量,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典例8] (2020·江蘇卷,33)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抗擊疫情過程中,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我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我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說明(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 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 ④實現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9] (2017·全國Ⅱ卷,2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上述論斷蘊含的價值觀道理是( )①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真理觀 ②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就能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 ③只有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④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價值觀正確與否的最高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10] (2018·全國Ⅰ卷,23)在高鐵時代,我國仍不惜虧損運營81對“慢火車”,2016年運送旅客約3 000萬人次。運營近半個世紀的5633、5634次列車仍然運行在大涼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學,為當地鄉親出行提供便利。這種做法反映的價值觀道理有( )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利益的差異 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③正確的價值選擇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前提 ④價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11] (2021·全國甲卷,21)“90后”鉗工小曹曾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榮獲二等獎。走出校門后,他扎根車間,刻苦鉆研,以精湛的技術為企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做閃光的金子、品奮斗的甘甜”,小曹的奮斗青春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獲得的榮譽越多,人生的價值就越大②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③有意義的人生總是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相關聯 ④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收獲成功的幸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12] (2021·湖南卷,16)某校學生深入到一家工廠進行勞動體驗。勞動結束后,甲同學說:“工人叔叔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乙同學說:“工廠的勞動讓我體會到生產工藝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學好本領,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從同學們的感言中,我們認識到( )①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總是高于書本知識 ②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③勞動是深化和拓展書本知識的重要途徑 ④勞動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13] (2021·湖南卷,13)野生水稻長在水里,產量并不高。但是,我們的祖先發現,如果在水稻快成熟時突然把水放掉,水稻為了傳種接代,會拼命長種子(稻谷),而且一株水稻會長出好幾支稻穗。通過這種技術種植水稻,產量會提高,水稻因此成為人類的重要農作物。從水稻的這種生長特點,我們可以領悟出的人生道理有( )①壓力是產生動力的根源和條件 ②壓力往往是人生成長的重要動力③挫折能成為人生成長的重要財富 ④人生價值是在應對挫折中實現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14] (2020·浙江7月,30)“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這是楊善洲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從地委書記任上退休后,楊善洲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當地群眾植樹造林,22年如一日。到他去世前,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已經變成了一片林海。這啟示我們( )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 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高度的社會平臺 ③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④人的個性發展應表現為對社會的獨特貢獻方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典例15] (2020·浙江卷,30)“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這是楊善洲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從地委書記任上退休后,楊善洲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當地群眾植樹造林,22年如一日。到他去世前,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已經變成了一片林海。這啟示我們( )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 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高度的社會平臺③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④人的個性發展應表現為對社會的獨特貢獻方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典例16] (2020·江蘇卷,33)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抗擊疫情過程中,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我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我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說明(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 ④實現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17] (2019·江蘇卷,33)“軟世代”是近年來出現的青年群體,意指在發達的消費社會,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個人的身心都綿軟無力。如果讓你去勸導他們,下列道理比較合適的是( )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④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利用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18](2018 全國卷Ⅰ)在高鐵時代,我國仍不惜虧損運營81對“慢火車”,2016年運送旅客約3000萬人次。運營近半個世紀的5633、5634次列車仍然運行在大涼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學,為當地鄉親出行提供便利。這種做法反映的價值觀道理有( )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利益的差異 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③正確的價值選擇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前提 ④價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四、典型例題[典例18] (2016·全國新課標卷Ⅰ·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棟梁。近年來,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如胡謅“黃繼光堵槍眼不合情理”“‘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董存瑞炸碉堡為虛構”等。凡此種種混淆是非的謠言借助網絡等傳媒隨意傳播,一些網民盲目更風、隨手轉發。這種抹黑英雄形象的謠傳引起了一些人歷史認知混亂和價值觀迷失。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就是守護良知、正義和精神家園。戰場上多次負傷的志愿軍老戰士李繼德動情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當年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鄭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護之下……結合材料,運用價值觀的知識,對否認英雄的錯誤言論加以批駁。(12分)答案: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只有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評價。受錯誤價值觀驅動,否認英雄的言論歪曲了歷史,遮蔽了真相,導致人們思想的混亂。只有尊重歷史,堅持真理,樹立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才能抵制否認英雄的謠言,消除其影響。解析:本題考查知識范圍明確具體,即價值觀的知識,設問指向對否認英雄的錯誤言論加以批駁。解答時明確知識指向:人的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要實現;然后調動運用知識,結合材料觀點進行分析。[典例19] (2018 ·全國新課標III ·4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開國將軍甘祖昌,參加過井網山斗爭、五次反“國剿”、長征、抗日日戰爭、解放戰爭,榮獲過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長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戰友約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設,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革命勝利后,曾經的誓言讓他心中的鄉愁越釀越濃。1957年8月,他主動辭去軍隊領導職務,秉持“共產黨人不能享清福,要艱苦奮斗一輩子”的信念,舉家回到家鄉沿背村務農。他把70%的工資捐給了家鄉的建設事業,有關部門按照規定要給他蓋房配車,被他一一拒絕。他領著鄉親們修水利,建電站,架橋梁,綠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項項利民工程幫助村民擺脫貧窮、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給妻子和兒女的唯一遺產是三枚勛章。將軍農民的事跡被編入小學課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習近平高度評價甘祖昌將軍的艱苦奮斗精神,強調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1)運用價值觀知識,說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體現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的共產黨員情懷的。(10分)(3)班級擬舉辦學習甘祖昌精神演講會,請圍繞“青春、奮斗”的主題列出演講提綱的三個要點。(6分)(1)答: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導向,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動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信念;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畢生精力(3) 答:志存高遠,樹立崇高理想;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增長本領領;弘揚革命精神,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國,在奉獻社會中實現青春理想[典例20] (2020·天津卷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18.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重要法治保障。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解析:試題規定的知識指向是“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概括材料的主要觀點,并運用哲學理論加以解讀。具體分析如下:[典例21](2019·全國新課標卷III·39)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歷史上,風沙、鹽堿、內澇肆虐,蘭考民生艱難、百姓貧苦。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依靠群眾,開啟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蘭考自然環境,形成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2014年,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貧困群眾,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早日脫貧致富。“改變蘭考貧困的面貌,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蘭考縣委牢記總書記囑托,把脫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奮斗目標。蘭考廣大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找到了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脫貧措施。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人民團結奮斗,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建立“公司+貧困戶”“經營大戶+貧困戶”等模式,發展溫室大棚種植、畜牧業、民族樂器制作等產業,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2017年,蘭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貧困縣的帽子。2018年,蘭考入選中國“幸福百縣榜”。(1)結合材料并運用唯物史觀知識,說明在脫貧致富實踐中蘭考縣委是如何貫徹群眾路線的。(12分)(3)班級學習園地“如何學習焦裕祿艱苦奮斗精神”欄目征稿,請列舉兩個寫作要點。(4分)參考答案:(1)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蘭考縣委心系群眾,把扶貧脫貧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從群眾中獲取智慧和辦法;帶領群眾艱苦奮斗,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勇于探索,創新創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