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液循環途徑”一節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本課時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15章第1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4課時內容。營養和廢物的運輸都離不開血液的循環流動。本節內容承上啟下,與消化、呼吸、泌尿系統均有密切的聯系。本課時是在學習了血管、心臟、血液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情況的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動脈血靜脈血的區分,是學生掌握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嘗試在互動課堂環境下開展活動,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環節,通過學情前測、分組實驗、觀察模型、小組討論等手段,讓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發現,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同時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通過適當的啟發、點撥等手段,師生共同搭建構成重要概念的知識框架。2 教學目標基于課程標準并圍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觀察及小組合作學習,了解血液循環的概念,掌握體循環、肺循環的途徑,體會血液成分的變化及意義,形成穩態與平衡觀。(2)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培養歸納、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及觀察、綜合分析等科學探究能力。(3)通過資料分析,理解科學發展的艱難和曲折,形成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3 教學過程3.1 教學前準備3.1.1完成預實驗,確定實驗材料本節課學生需要對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情況進行觀察,以此理解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情況。本地區易捕捉或購買到的小魚有泥鰍和草金魚。教師可在課前完成預實驗,嘗試觀察,確定實驗材料。泥鰍易得,價格便宜,生命力強。因其活動能力較強,可在5%的酒精溶液中麻醉約5分鐘后,進行觀察【1】。但泥鰍尾鰭中色素斑點較多,血液流動速度快,學生可能無法在顯微鏡下快速分辨三種血管(如圖1);而草金魚尾鰭內無色素斑點,血流速度相對和緩,若選擇尾鰭色素較少的草金魚,觀察更為便捷(如圖2)。圖1 泥鰍尾鰭觀察 圖2 草金魚尾鰭觀察3.1.2課堂前測,了解學生水平“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涉及內容,對于學生而言相對較難。要理解血液循環途徑,體會血液成分的變化和意義,學生需有相應認知基礎:心臟結構;心臟與血管的相連;血管類型;紅細胞作用;血漿作用等。教師需在課前了解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前測工具較多,筆者采用了互動軟件“汗微微課寶”的“立即測”功能,每位學生通過答題器,將答案發送教師終端,教師通過記錄數據,了解學生前概念掌握情況:學生對心臟與血管的連接關系內容錯誤率較高,其他內容掌握良好(如圖3)。而心臟與血管的連接關系是學習血液循環途徑的知識基礎,教師可在課堂板書書寫過程中再和學生復習一遍。圖3 學生前概念測試數據記錄3.1.3 信息技術準備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5,汗微微課寶3.2情境導入,激發探究欲望教師引導:人類很早就對血液充滿了各種神奇的想法。以前,人們認為血液在體內不是循環流動的,而是像潮水那樣,一陣陣向前涌去,在經過幾天的時間,最后消失在身體的四周。后來許多學者都提出質疑,包括英國醫生哈維。他提出了血液循環,曾斷言: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之間,一定會有某種肉眼見不到的起連接作用的血管,限于當時的條件,他沒有找到這種“中介”血管,因為他沒有使用顯微鏡。我們能不能使用顯微鏡觀察到血管的連接呢?3.3分組實驗,自主探究一(血液的流動)學生討論分析:光學顯微鏡需透光觀察。在不傷害生物的前提下,可選擇薄而透明的生物材料(小魚的尾鰭)。小魚取出時,若太過活躍,可輕微麻醉。為了保證小魚能夠正常呼吸,可用濕棉絮蓋住小魚頭部。教師進一步指導:顯微鏡觀察時,找到小魚尾鰭中出現分叉的血管;觀察分叉血管中血液流動方向;觀察管徑最小的血管形態;將觀察結果畫出。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全班巡視,利用移動工具(手機或平板),尋找典型,學生所畫觀察結果拍攝圖片。教師可利用課堂互動平臺,將記錄內容實時展示。筆者選用希沃手機助手,將結果上傳至大屏,共全班學生觀看、對比和理解。學生講述本組的觀察現象,教師可根據學生表述,對圖片進行實時標注等處理(如圖4)。圖4 學生分析小魚尾鰭血液流動觀察結果通過學生的分析,師生可共同得出結論:血液流動情況為動脈至毛細血管至靜脈。教師可再將顯微鏡下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情況實時拍攝視頻,上傳至大屏(上圖圖2即為視頻截取畫面)。通過視頻呈現,學生加深印象,搭建概念框架。3.4模型和視頻輔助,建構概念(體循環)學生理解了血液在三種血管的流動情況后,再和心臟聯系,構成了小魚體內血液循環系統。教師引導:人體的血液流動情況和小魚類似,板書展示:血液從左心室流入主動脈,流經全身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教師展示自制血液循環模型(如下圖5,打開代表主動脈和上下腔靜脈的光纖開關,會出現紅色和藍色燈光,代表血液流動),引發認知沖突:為什么在經過了全身毛細血管后,血液顏色發生了變化?圖5 自制血液循環模型視頻輔助:播放“組織細胞處毛細血管的物質交換”。在希沃白板中播放視頻時,可邊播放邊截圖。教師可截取“氧氣和營養物質進入組織細胞”、“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進入毛細血管”兩張圖片(圖6)。學生觀看視頻后,重點對這兩張圖片進行理解。教師再進一步講解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圖6 視頻播放時截圖3.5分組實驗,自主探究二(肺循環)教師引導:血液通過體循環至右心房。右心房收縮,血液至右心室,又會經過怎樣的途徑呢?學生觀察模型,打開相應代表“血管”的光纖開關,研究血液還將如何流動。小組討論后,將學案中血液循環圖示補充完成,并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血液成分的變化。和活動一類似,教師在全班巡視過程中,利用移動工具(手機或平板),尋找典型,拍攝學生完成結果,實時展示呈現。若有錯誤,可標注修改;若完成出色,可及時提出表揚。3.6歸納總結,情感提升歸納總結,分組討論交流:氧氣分子從空氣到達組織細胞參與呼吸作用的路程;二氧化碳分子從組織細胞產生,最終排出人體外的路程;藥物分子從手腕處靜脈注射,到達下肢傷口炎癥處的路徑。小組討論后,可由兩位代表上臺展示結果。利用希沃手機助手的實時直播功能,全班同學可在大屏上觀看到清晰實時動態,展示結果更生動形象。課堂結束前,教師引導:“血液是循環流動的”本是司空見慣的真理,但是在探尋真理的路上,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的艱辛甚至是生命的代價。西班牙醫生賽爾維特因為宣傳血液循環,被活活燒死。科學研究會有艱辛,探尋真理會有不易,但這些都不能阻止我們人類探尋真理的腳步。這種孜孜以求,求真求實的精神,希望可以一直引領我們前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